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地理教学的工具,是地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知识内容的编排体系中占有很大比例。在地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能力,把所学的知识、内容逐一落实在地图上,通过读图、析图、练图,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地理现象,总结地理规律,掌握地理知识。既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中死记硬背、图文分家、地物分家,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维推断力和想象力。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去训练:
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是最常见的。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首先要给学生创造读图的条件。教师应给学生留出读图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图、观察图、分析图,从图中学知识、找规律、得结论,用地图进行归纳、概括、总结,通过对地图的阅读,做到对地理知识的初步了解和掌握。其次,要对学生的读图加以引导启发。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自己读图是远远不够的,譬如有些学生在观察地图时,往往被画面五颜六色、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盲目乱看,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引导学生分辨主次,逐项观察,讲清读图的步骤、目的,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全面系统地进行读图,从而逐渐掌握读图的正确方法。最后,要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在学生大脑中建立起地图表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反复读图、用图,重视学生大脑中地图表象的形成和积累,使学生在大脑中能够形成可视、可感、清晰而准确的地图表象,并且能够经常保持和提取再现,逐渐培养学生即使地图不在眼前也能凭大脑中的地图表象进行地图思维的技能。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地理越学越容易,越学越有趣,越学越爱学。
析图就是通过对地图的讲解分析,找规律、抓重点,图文结合,使文字知识落实在图上,图上知识转换成文字叙述,从而达到强化学习、巩固和深化知识的目的。析图首先要找出规律,地理课中的地图看起来似乎内容繁琐,杂乱无章,实际上往往是一件件事物的简单叠加,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层层分析。
析图的最佳方式就是教师边讲边画,学生边听边学边记。教师在课堂上用彩色粉笔徒手做图,边讲边绘,使每一知识点一出现便在图上落实,图文融合。这种形式变化灵活,可加可减,能更加鲜明生动地揭示地理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使学生的视听感官处在同步活动中。譬如在讲区域地理时,首先勾画区域轮廓,然后用不同色彩的粉笔边讲边画出山脉、河流、湖泊、海洋、城市等图例符号;讲到矿产,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不同的矿产;讲到农产,画出不同农作物的代表图案;讲动物,用彩色粉笔画出不同的动物简笔画,这样一来既形象又好记。教师的动作、不同的色彩图案强烈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产生深刻的印象。
练图主要是指围绕地图进行的填充地图、仿绘地图、补绘地图、绘制地图等的练习。经常性地进行地图练习,通过多次勾绘山脉、河流、行政区等图,学生对这些区域的轮廓、海陆位置关系、海岸线状况、区域间的位置等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大脑皮层中就会留下深刻的痕迹,形成清晰而准确的地图表象。学生习惯以图记文,图文顺利转化,大大提高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学生练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步先辅导学生做填充图册中的填图题,并复印、描图等。如讲“世界海陆分布”时,七大洲的轮廓及大洲与大洋的相对位置是学习的重点。在引导学生练图时,可先让他们做填充图册上的相关内容,再反复描这个图,并填上名称。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就有了初步印象。第二步指导学生仿绘地图。即教师以板图示范,学生在下面绘草图(或者学生仿照地图册进行绘图),通过眼、手、脑的同步运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知识的空间概念,在头脑中形成地图表象。最后一步就是引导学生记图绘图,这是练图的较高层次,学生自绘地图,把大脑中的地图表象提取出来,像老师板图一样。如前面所说的绘制海陆分布图,学生在填图、描图、仿绘地图的基础上,凭借大脑中的地图表象先画出东西两半球及赤道、回归线、极圈、本初子午线等,再将七大洲的轮廓及大致位置绘于图上。这样,世界海陆轮廓及分布就牢牢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这一地理教学工具,始终贯彻读图、析图、练图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地图表象,做到图文结合、图文转换,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高效课堂等,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