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咸阳712000) 岳 丽
冠心病急性心肌缺血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占SCD的64%,发生于冠状动脉急性缺血超急期的急性缺血性J波已被国际认可其与遗传性J波综合征ERS、Brugada综合征以及获得性低温性J波综合征发生的离子流机制和临床特点相同,是诱发 VT-VF-SCD的重要机制之一[1],认识急性缺血性J波对防治SCD具有重要意义。
1 一般资料 随即抽取2013年咸阳市中心医院住院临床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急性心梗,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患者75例,其中50例具备急性缺血性J波心电图特征[2]。其余25例心电图不符合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作为对照组。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组50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分布在39~49岁10例,49~59岁10例,59~69岁14例,69~74岁12例,80岁以上4例;发病至入院最早时间10min,最晚时间24h,平均为8h,发病至入院时间在10min至1h14例,1~3h5例,3~12h24例,12~24h7例。25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分布在39岁~49岁3例,49岁~59岁6例,59岁~69岁10例,69岁~79岁4例,80岁以上2例;发病至入院最早时间1h,最晚时间72h,平均为48h,发病至入院时间在1h内1例,1~3h1例,3~12h8例,12~24h13例,超过24h2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 法 比较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与非J波综合征患者在性别及年龄的差异,观察两组在急性缺血超急期发生率的不同;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与非J波综合征在右冠急性缺血时发生率,比较两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7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急性心梗患者入院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氯吡咯雷600mg及(或)静脉泵入替罗非班注射液100ml强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同时给予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非下壁或右室心梗给予硝酸酯类扩冠治疗,应用极化液及活血化瘀中药,其中2例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患者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后行补救PCI)。50例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患者中共46例行PCI治疗,25例非J波综合征患者全部行PCI治疗,溶栓或PCI术后常规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5000u或6000uq12h皮下注射3~7d。发生心律失常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美托洛尔、胺碘酮、利多卡因、稳心颗粒,静滴钾镁极化液稳定心肌细胞膜。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患者中出现室速、室颤4例均及时给予电复律抢救成功,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患者均给予安置临时起搏器保驾下行PCI治疗,术后逐渐恢复窦律后拔除临时起搏器及电极。50例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患者中除1例自动出院外,其余49例临床治愈,平均住院日8d;25例非J波综合征患者全部临床治愈,平均住院日9d。
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1 两组在急性缺血超急期发生率比较 J波综合征与发病时间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组50例患者中发病至入院时间在3h内19例,对照组25例中发病至入院时间在3h内2例,J波综合征在急性缺血超急期发生率高于非J波综合征(P<0.05),见表1。
2 J波综合征与右冠状动脉病变 J波出现在下壁导联20例,下壁合并前壁导联同时出现1例,下壁合并后壁导联同时出现2例,下壁合并右室导联同时出现4例,出现在前壁导联17例,出现于高侧壁及后壁导联6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罪犯血管为右冠脉3例,左冠脉主干2例,左冠前降支5例,左冠旋支1例,左冠对角支1例,右冠并前降支严重病变6例,右冠并旋支严重病变2例,右冠严重病变并左主干病变5例,三支病变25例(其中右冠脉严重病变10例)。
表1 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与非J波综合征在急性缺血超急期发生率比较
25例对照组入院诊断为急性下壁心梗6例,急性下壁并前壁心梗2例,急性前壁心梗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7例。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罪犯血管为右冠脉4例,左冠脉主干1例,左冠前降支8例,左冠旋支2例,左冠对角支2例,右冠并前降支严重病变1例,右冠并旋支严重病变1例,三支病变6例(其中右冠脉严重病变1例)。
50例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患者中累及右冠严重病变26例,25例非J波综合征患者中累及右冠严重病变7例,J波综合征在右冠状动脉急性缺血时发生率明显高(P<0.05)。见表2。
表2 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与非J波综合征在右冠急性缺血时发生率比较
3 两组室性心律失常比较 心律失常发生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50例中发生心房纤颤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室性早搏38例,其中室速和室颤4例。对照组25例中发生心房纤颤2例,室性早搏6例。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J波综合征患者(P<0.05),见表3。
表3 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与非J波综合征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比较
4 心肌酶变化 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组50例中观察心肌酶谱44例,在发病6h均呈现成倍升高,对照组25例患者在发病6h后心肌酶均成倍升高。
本文研究显示:J波综合征在急性缺血超急期发生率高于非J波综合征,在右冠状动脉急性缺血时发生率亦明显高于非J波综合征,与对照组比较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表明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多发于急性缺血超急期,好发于右冠状动脉急性缺血时,易致室性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急性缺血早期心肌细胞急性缺血缺氧,发生一系列病理改变,最早发生心肌内外膜电子流改变,内向电流ICa+1、INa+1减少,外向电流尤其外向钾电流Ito的增加,而心内膜细胞Ito分布少,由Ito引发的动作电位穹顶的压低,在心肌缺血时不如外膜显著,因而两者之间动作电位的1位相和2位相之间产生跨壁电位差,出现J点抬高,J波形成[3]。
动物实验表明:右室外膜细胞Ito分布密度比左室外膜细胞高,右室Ito大于左室,右室外膜细胞上的Ito介导动作电位上的切迹要比左室更明显,其幅度通常大于20mV,同样,心外膜的Ito大于心内膜,因而在右冠状动脉病变时导致右室急性缺血,心内外膜之间的动作电位的1位相和2位相之间的跨壁电位差更大,心电图上J点抬高和J波形成更明显。所以说,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以右冠状动脉损害居多。
临床上对于急性胸痛同时具有J波心电图特征者诊断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不难,治疗的重点是尽快恢复和改善罪犯血管的有效血流灌注,挽救缺血和濒死的心肌,同时对ACS的始动因素-不稳定斑块进行干预,使其趋于稳定或消失。出现室速、室颤首选电复律,同时静脉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或利多卡因,QT间期延长者给予利多卡因,并维持血钾在较高浓度。多项研究证实稳心颗粒有抑制Ito电流和多种离子通道阻滞作用,可望成为治疗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引起的严重心律失常的有效药物[4];有报道具有抑制Ito电流作用的大剂量奎尼丁对急性缺血性J波综合征引发的扭转性室速有效,尚需进一步验证。
[1] 崔长琮,严干新.急性缺血性J波和J波综合征的研究现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28(4):299-300.
[2] 郭继鸿.缺血性J波[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7,16(4):298-305.
[3] 王东琦,苏显鹏,李红兵,等.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22(1):31-33.
[4] 郭继鸿.抗心律失常中药的应用优势[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0,2(4):1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