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霞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科资料中心,山东济南 250014)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必须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是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三大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和升级。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重点问题。本文基于CNKI数据库中2000-2013年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献,利用文献计量法,将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发文数量、年度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进行统计分析,梳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探寻其发展特点,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以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平台,检索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期刊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检索年限设定为2000-2013,选择主题为检索项,并设定“精确”以提高检索的准确率。共检索出核心文献69篇,其中期刊论文51篇,占74%;博士论文3篇,占4.3%;硕士论文15篇,占21.7%。
图1 文献分类比例图
本文主要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专门性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在2000-2013年间,共检索专门学术期刊论文51 篇,硕士论文15 篇,博士论文3 篇,共计69 篇。
图2 文献年度分布图
从图2可以看出,2000-2004年间学者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研究较少,只占文献总量的8.7%,从2005年开始增多。这与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有重要关系。2004年12月3日至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之后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2005-2013年间文献数量占到文献总量的91.3%。
在检索的69篇论文中,51篇期刊论文共分布在46家期刊上,其中核心期刊14种,占27.5%,一般期刊37种,占72.5%,高校学报10种,占19.6%,其他期刊41种,占80.4%。3篇博士论文分别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共中央党校。15篇硕士论文分别来自浙江大学等14所高校和上海社会科学院。
本文检索的69篇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献全部为署名文献。其中发表3篇以上论文的作者有2人,发表2篇以上论文的作者有6人,其余作者均发表1篇论文。
作者来源方面,来自高校作者63人,占91.2%,来自科研机构作者5人,占7.3%,来自企业作者1人,占1.5%。在期刊论文作者中,高校作者47人,占92%,科研机构作者3人,占6%,企业作者1人,占2%。在学位论文作者中,高校作者16人,占89%,科研机构作者2人,占11%。
作者来源地域分布方面,在69篇文献中,作者来源于20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山东(11篇,占15.9%)、北京(9篇,占 13%)、上海(8篇,占 11.6%)、广东(6篇,占 8.7%)、湖北(5篇,占 7.2%)、福建(5篇,占7.2%)、辽宁(4篇,占5.8%)等省份作者占多数。这七省市作者共计48人,占到总数的69.6%。
图3 文献作者来源分布图
图4 文献作者来源地域分布图
以定量和定性来划分,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文献中,定性研究有36篇,占52%,定量研究有27篇,占39%,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有6篇,占9%。
从文献中看出,定性研究主要是基于理论推演描述性研究,或构建分析的理论框架,或是对研究现状的综述;定量研究主要应用了回归分析、归因矩阵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VAR模型、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学方法。
图5 文献研究方法比例图
检索的69篇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献,按研究内容划分,主要集中在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投资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理论研究、全球化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分工及外包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金融发展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等八个方面。具体见表1:
表1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在上述八个方面的研究文献中,颇具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周建安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杨超和范方志的《外资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王路明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陈时兴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徐伟呈和范爱军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宋辉和李强的《从投入产出模型看科技进步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李平和张玉的《国际智力回流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王智波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归因矩阵分析》、许南和李建军的《产品内分工、产业转移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董利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等。
周建安[1]详细分析了大连的文献以及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认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密不可分。针对产业结构是多因素变量的特点,论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实证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联度。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第三产业的就业关联度最高,产业结构与就业总量关联度甚微。
杨超和范方志[2]在其论文中提出了调整利用外资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战略措施。首先要加大政策倾斜,以高新技术项目为核心,以重化工业和重加工业为重点,争取成为外商投资的主导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其次要以间接投资为主,直接投资为辅,扶持农业的开发和投资,引导外资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投资力度; 第三要进一步提高外商对轻工业投资的质量,开放服务业投资领域。
王路明[3]利用1952-2008年全国及各省市三次产业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证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第三产业最大,第二产业其次,最后是第一产业。并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推进技术进步、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及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发挥比较优势以优化外贸外资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变政府职能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对策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陈时兴[4]采用1982-2010年中国信贷融资、证券融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样本,对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计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信贷融资、证券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关系,信贷融资与证券融资都是产业结构升级的Granger原因,但证券融资支持产业结构升级明显不足,因而在金融产业政策选择上,应加快推进证券融资发展,同时改善信贷融资结构,充分发挥两者共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积极作用。徐伟呈和范爱军[5]建立了厂商利润最大化模型,分析了汇率变动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并通过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对传导机制进行验证,实证1981-2010年度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价格水平、对外贸易和FDI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影响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路径。其中,价格水平和进口是两条重要路径,FDI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
宋辉和李强[6]以马克思的“生产力的发展尺度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动力”为指导思想,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实际过程出发,运用科学的投入产出模型,从技术原理上定量地测算了科学技术诸因素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程度,并针对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依靠科技进步,完成产业结构升级的途径。李平和张玉[7]应用跨国智力流动理论进行中国的产业结构分析。论文建立了人力资本系统与产业结构系统的耦合模型,分析了国际智力回流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性。论文采用我国2000-2010年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GMM)的方法实证分析国际智力回流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国际智力回流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且促进效应在一定滞后期内显著提高;国际智力回流的教育引致效应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放大回流人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
王智波[8]利用2002年和2007年中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定量分析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变动情况,并利用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归因矩阵模型定量分析了拉动总产出增长的影响因素和引起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最后解释产业结构变动和影响因素变动的原因与政策含义。
许南和李建军[9]认为,产品内分工的出现和全球价值链的分解,使得嵌入其中的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方式演变为从低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向高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攀升。因此,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要在战略层上要充分重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力求突破跨国公司的结构性封锁以及价值链的低端锁定,实现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的协调发展。
董利[10]从全球化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开放与保护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战略任务的产业结构升级,需要相关理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拓展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将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趋势。研究内容上,首先,对技术进步、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研究会更加深入。因为只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才能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其次,体制方面的改革与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将会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目前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到底是有利于产业升级,还是阻止了产业结构升级,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方法上,首先,多视角、多领域、多学科交叉研究将会更多。其次,定量研究的比例将会增加,大量的数学方法会应用到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之中。
[1]周建安.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问题的灰色关联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27(9):94-98.
[2]杨超,范方志.外资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中国国情国力,2005(10):21-22.
[3]王路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4]陈时兴.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S2):72-78.
[5]徐伟呈,范爱军.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效应[J].世界经济研究,2012(6):9-15.
[6]宋辉,李强.从投入产出模型看科技进步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103-107.
[7]李平,张玉.国际智力回流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2):160-166.
[8]王智波.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归因矩阵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2(4):93-96.
[9]许南,李建军.产品内分工、产业转移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管理世界,2012(1):182-183.
[10]董利.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首都经济,2000(1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