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兰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任务型教学与语境缺失问题研究
何超兰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语境与语义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对语义的理解不能脱离使用语言的人和语境。学习者的语境意识是关键的环节,即培养学习者的语境意识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首先讨论了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语境缺失的重要原因,最后就如何解决语境缺失问题提出了建议。
任务型教学 语境缺失 理论依据 原因 对策
语言是社会交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但语言的交际功能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实现。人们借助语言建立和维系社会关系,语言的使用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使用者特殊的文化背景、扮演的社会角色及语言使用当时当地的环境。因此,对语义的理解就不能脱离使用语言的人和语境。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语言教学方法,是交际教学法的最新发展,强调“learn by doing something”,其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通过设计一系列语言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注重语言交际的意义,充分利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目的语资源,通过交流获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务,最终达到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韩礼德(1978)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试图从社会学角度诠释语言与意义,其关注的焦点转向语言的社会功能。也就是说,语言并非一个独立自主的符号系统,语义的产生和理解与语境因素密切相关。语言研究离不开意义研究,意义研究不能脱离具体交际环境。语境因素制约着语义的表达和理解。
造成语境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这个小环境的原因,又有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文化因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文化因素在交际过程中起着制约语言使用的重要作用。两种不同的语言不但在语言系统、结构方面有很大差异,而且在语用方面受到的制约也有很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Mey(1993: 229)举了一个例子:西方一位从事建筑设计的专家作为旅游者到了日本。他正在做关于东西公厕建筑格局的研究。他问接待人员:
Tourist:Is there a toilet around here?
Attendant:You want to use?
Tourist(somewhat astonished):Sure I do.
Attendant:Go down the steps.
我们从这段对话中发现,接待人员的回答“You want to use?”相当唐突,导致那位建筑专家感到非常尴尬。按照西方的文化,这样的回答是非常无礼的,但日方的接待人员无所谓,因为他的民族文化没有认定这样的回答有什么失礼的地方。
而这种因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宗教等不同,在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导致交际障碍,引起误会的现象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同样存在,并且成为语言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3.2 语言环境
语言是社会交际和传递信息的工具,但语言的交际功能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实现。因此,适应环境是强化语言表达效果的基本原则。
语境这一概念,首先是由民俗学家马林诺斯基(Malinowski)提出来的。本世纪20年代他把语境分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并阐述了这两种语境对话语意义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他认为,语言是“行为的方式”,而不是“思想信号”,“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结和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任何语言习得活动,不论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还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无论是英语作为母语,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都必然是在一定语境下进行的;离开语境谈论语言,以至于语言的习得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语境是影响语言习得过程、策略乃至于结果的决定性因素。语境的缺失必然对英语语言习得产生阻碍作用。
4.1 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一方面,为了减少文化差异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加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其实都是师生交流沟通的过程。因此,从外语教学的需要和文化与语言的关系及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对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视,是非常必要的(刘肖栋2003)。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学习者提供了真实丰富的西方文化语境,在学习中切实感受和了解目的语国家人民真实的生活情景并较直接地通过语言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语言教学中,贯穿文化这条线,符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需要。
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必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和文化素质。学习者的母语文化知识在学习者学习另外一门语言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迁移。因此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充分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要对学习者的本族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有较深地了解,能够洞察两种不同文化的异同之处,在关键时刻能帮助学习者避免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误用现象。
4.2 培养学习者的语境意识
语境中的各个因素都可能影响交际双方话语的表达和理解,从而关系交际能否成功。语用中的表达常常借助语境,而语用中的理解更需要借助语境(何自然,1995)。当学习者的话语表达得模糊,不够详尽,或者使用了不十分确定的词语表达意思时,我们就要借助语境理解。
为了应对国内英语教学面临的语境缺失问题,王初明教授(2007)指出,由于非母语环境缺少与外语表达方式匹配的真实语境,在外语理解、习得和使用过程中,母语语境知识介入补缺,进而激活与母语语境知识配套的母语表达方式,导致母语迁移,影响外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补缺。他认为,中国学生最理想的外语学习语境是有本族语者参加的会话练习。
因此,学习者应做到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教学相结合:共同创造英语学习的良好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传授语篇中涉及的西方文化知识。此外,要指导学生利用语境进行词汇认知、阅读和交际等。利用图书馆、多媒体等进行第二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多种课外活动,是语境教学的重要手段。这样,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相互补充,教师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使学生能够有效利用语境进行自主学习。
语境与意义是不可分的,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离不开语境。而交际成功与否,取决于交际者的跨文化能力,包括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外语教学要努力创造接近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习者学会运用已有知识技能,根据特定的语境,灵活得体地运用目的语进行学习和交流。
[1]Halliday,M.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3]Mey,J.(1993):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Blackwell,Oxford.毛利可信(Mori,Y)(1984):《英语の语用论》,大修馆书店,东京.
[4]王初明.论外语学习的语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03):22-25.
[5]罗亚.任务型教学模式在民办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1.
[6]李震.中国本土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建构[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01).
[7]杨九俊.新课程三维目标:理解与落实[J].教育研究,2008(09).
[8]袁昌寰.任务型学习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课程·教材·教法,2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