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潘秀,张仙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基于可持续视角看高职教育发展
徐萍,潘秀,张仙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德阳618000)
高职教育是经过复杂社会实践形成的一种应用型的教育模式,其价值取向总是跟随历史的变动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着,通过分析目前面临的多样性与一致性、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招生与生源等矛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因才施教、内外兼修、因校制宜的实现高职学生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
高职教育;价值取向;矛盾;可持续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动态子系统,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协同社会和经济等系统的发展不断变化形式、丰富职能。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种类,是目前一种较为普遍的基础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中具有较强高职性和应用性的一种特定的教育。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以适应性教育和技能型教育为主的高职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劳动力需求的教育模式,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变革转型时期,但新时期高职教育亦出现一些新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我国高职教育怎么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研究和深思的重点。
高职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们在认识这种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产生了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对高职教育改革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我国高职教育价值取向
教育价值就是指教育活动的“效用”,即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对社会主体或个人主体等存在或发展需要的满足和促进,是个体自我形成的活动,是个体价值的形成活动,其本身的意义在于对“我”的价值的发现、挖掘、发挥、形成并引导,甚至可能是某种程度上的限定。精神价值是人的最高价值,是人的价值与其他事物的价值的根本区别,其实质是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的价值。教育形成人的价值就是要通过有价值的知识、能力和品德的教育形成人的精神价值。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基础性人才为目的,其价值取向一直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高职教育自诞生以来,其价值取向总是跟随历史的变动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着,对于高职教育价值的选择主要由个人本位价值观、社会本位价值观两种观点。个人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认为,教育应该根据个体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建构教育活动以达到教育目的。主要是着眼于个人需要和发展,其核心价值是个体对外界的个性表达和认识。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社会本位高等教育价值观认为,社会与人是“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教育是对社会存在和发展需要的满足,而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即实现社会价值是目的,而个体需要在实现社会目的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其自身价值。
(二)科学发展观下的高职教育改革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丰富与发展,是对我国社会发展规律与价值的深刻认识,是指导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论。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的、系统的、辩证的、优质的观点,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促进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在全球社会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变化的背景下,对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变得十分渴求。那么正确处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教育社会关系,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健康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是目前阶段势在必行的。在全国高职院校领导第二届研修班上,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下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为指导,以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均衡发展,指出高职院校应向着特色办学、开放教学、实践为主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高职教育发展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一)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矛盾
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生源多样化与教学方式的一致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除了普通高考招生,还存在单招、补录、企业青年回炉锻炼等现象,生源结构复杂多变。学生基础、就业、创业和升学等发展需求不同,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去教,就会产生学生不满意,教师教学无所适从的现象,导致教育资源浪费,教学质量不高,持续改进能力比较薄弱。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就在于给每一位学生提供自主实现大部分梦想的机会,教育梦就是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高职院校,通过高考统招的学生,他们入校是通过语数外量化指标的选择,但是高职学校是对技能型和适应性为主的教育,那么个体差异和能动性差距凸显,学校统一化的教学管理就不能够适应这样一种复杂多样的群体。
(二)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矛盾
教育价值主要包括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教育的内在价值即教育的本质,主要是指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定需要的满足,也称教育的本质价值。教育的外在价值相对于内在价值来说是一种工具价值,因为社会存在和发展所需的政治、经济、文化系统终究是由社会主体的人去建设的,而一个自然人并不具有创造和发展社会的能力。高职教育被错误地理解为单纯的技能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中,过分关注教育的外在价值,忽视教育的内在价值社会向导与学术向导的矛盾,产生了学生质量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比如现在教育的价值错误地被理解为就业,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在工作中没有积极主动的工作精神,缺乏反思精神,在职业过程中发展限制,职业可持续能力偏低。
(三)招生与生源的矛盾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性基础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大学,近年来迅速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但是面对考上数量的降低和本科院校扩招的冲击,部分高职院校开始呈现生源危机的现象。距统计显示,全国高考生人数由2008年的1050万至2013年的912万,出现“五连降”现象,高考生源数逐年下降,高职院校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高职院校一方面要满足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学校规模,另一方面又要确保是否有足够的生源。虽然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给受教育者一定的心理作用,但是大多数人普遍认为高职院校专业技术性不强,就业岗位低端,没有较大优势,社会发展空间限制,学生职业可持续能力较差。
在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面临着新的问题,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威斯康星思想的创始人范海斯认为;“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当考虑到州的实际需要。因此,要实现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学生职业的可持续,就应该着手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因“才”施教,引导学生潜能发展
因“才”施教是某种程度上的差异教学,其关键在于“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发挥潜能、全面发展”。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对象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个体差异性表现尤为突出,比如中专自考生、高考普招生、社会回炉学生个体受教育程度不一样,各个对象类别的内部个体也不同,那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是创造能引导培养学生能力,使其实现价值的关键。在教育平等的条件下,根据自身致力和心智的发展,分类培养分层教学,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是专业,因此,培养目标在不同的领域落实为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应该对不同招录对象进行分类培养分层教学。这应该首先明确性质和定向,然后针对性地实施培养计划,区别课程安排和教学进度,引导学生兴趣,此方法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合理安排了教学资源,更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成长道路。
(二)内外兼修,保障学生职业可持续
教育的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个体接受教育更为方便。在信息化和数据化冲击的现代社会,绵延数十年的传统教育和知识的接受渠道是各种各样,方便快捷,且公平性显著提高;然而心理教育的植入和教育却因为信息化的冲蚀而变得困难。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面对企业和工作实际,应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在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发挥自我能动性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在能满足自我发展,又能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和现实利益,实现个人本位价值和社会本位价值的统一。当代教育是满足社会教育需要和个人教育需要、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统一的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不是单纯的实现就业,而是实现社会需要,体现社会归属感和个人价值,推进社会发展,最终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因校制宜,致力高职教育可持续
高职教育发展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同时,保障学校发展的可持续。首先,社会和教育之间供需矛盾使得教育产业化加剧,继而将就业和学校连接成为一种循环关系,加之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办学途径的拓宽,使其竞争愈演愈烈,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坚持特色办学,结合现有资源和发展方向,在某些领域达到精益求精。其次,高职教育在知识创新、学术探求、科学研究方面的必要。追溯高职院校的历史和发展,高职院校着重在基础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发展,被认为在创造知识和科研的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理论是从实践中不断总结而来,然后指导实践,实践反过来要论证理论的准确性,那么从实践意义的角度看高职对追求真理的方面也有一定的可能性。职业院校在基础性人才培养的同时,对技术创新和发现问题的途径最为直接,因此为坚持发展知识创新、学术探求、科学研究方面特色道路提供了实践平台。
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发挥自己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才施教、内外兼修、因校制宜,最终实现高职学生和院校可持续发展。
[1]廖忠明.论当代职业教育实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的统一[J].职教论坛,2010,(7):74-76.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4-60.
[3]王炎斌.高职院校发展应加速“五个转型”[J].教育与职业,2012,(12):26.
G 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20-02
徐萍(1987-),女,甘肃,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