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2014-12-15 11:05杨佳丽刘珺刘咏国荆红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50期
关键词:奖学金资助研究生

杨佳丽,刘珺,刘咏国,荆红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48)

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杨佳丽,刘珺,刘咏国,荆红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710048)

研究生资助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新形势下本文对地方高校资助体系基本概况和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对策,以期大家能够重新认识地方高校资助体系的功能定位,从而更好地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发展。

新形势;地方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

近年来,为完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提高研究生待遇水平,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我国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主要有:《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做好研究生奖助工作的通知》(财教[2013]221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管理办法》(财教[2012]342号)、《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管理办法》(财教[2013]219号)、《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财教[2013]220号)等。因此,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主体部分的地方高校,如何在新形势下对现有本单位资助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如何重新认识和调整优化资助体系的功能定位,将是现阶段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方高校资助体系的基本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研究生资助政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人民助学金资助阶段(1949-1976年),生活补助费资助阶段(1977-1990年),奖学金阶段(1991-1996年),“奖、助、贷、补、减”阶段(1997年以后)。经过四个阶段的建设和发展,国家从宏观层面上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研究生资助政策框架。与此同时,各地方高校紧跟国家与当地政府的宏观政策和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推进本单位的研究生资助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经过多年实践和不断完善,地方高校不断加大资助金额投入力度,增加资助覆盖面,拓展资助途径多元化,优化资助体系“扶优、扶贫、扶志”功能,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国家和省级财政投入为主统筹高校自筹经费、科研经费、助学贷款、社会捐助等资金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各项奖助政策的基本定位是: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校级奖学金注重奖优,激励研究生潜心学习研究、积极进取;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注重公平,资助研究生基本生活和学习费用;研究生“助研、助教、助管”(以下简称“三助”)津贴注重酬劳,调动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教学实践、管理工作的积极性。社会捐助设立的奖助金注重研究生在获取一定资助的同时学会感恩和回馈。

二、地方高校现有资助体系的主要问题

虽然地方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改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适逢国家正在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的大环境中,研究生资助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不断健全研究生资助体系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现就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一)对资助工作认识不到位

资源紧张和资金短缺是地方高校与部属院校相比一直存在的短板,所以地方高校研究生资助范围较窄,资助力度较小。

(二)资助金整合效益不佳

目前,由于各类资助金的来源渠道、形式与评定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加上资助金发放和评定工作的具体操作归口学校不同的执行部门,比如研究生部门管理国家奖助金发放,学生处管理“三助”岗位设置,二级学院管理企业或个人奖助金。这样,在时间和空间上各管理部门很难相互配合协调,所以资助总体效果不明显,难以达成最优效益。

(三)资助金来源多元化不够

目前,地方高校资助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和学校,而地方高校所在的省级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从资助体系主要包括内容来看,国家层面的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校级层面的奖学金、补助、减免学费等,这些都说明资助金来源相对单一,将影响更多学生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

(四)后期跟踪评估机制不完善

地方高校在研究生资助过程中只关注各类资助金的发放到位与否,对于后期考核和评估一般管理较松,加之资助金较分散,地方高校信息化平台建设相对滞后,地方高校缺乏后期跟踪评估机制。

三、构建地方高校资助体系的优化策略及建议

研究生资助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影响到地方高校生源数量和质量。为此,针对地方高校资助体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以下建议措施:

(一)更新传统思维模式,确定以上好学为主兼顾上起学的资助体系新功能

首先,地方高校应当积极面对研究生资助制度的新举措和新思路,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加大自身改革力度,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和症结,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大胆探索和创新,建立符合自身发展和特色的新型资助体系。其次,地方高校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本单位的最新资助规定能够快速传递到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保证受惠群体的权益,也是确保新规定的公正、公平和透明度,能够及时接受大家的监督。再次,应加强地方高校从事研究生资助工作人员的再培训工程。由于惯性思维和传统想法,目前这部分工作人员易沿袭和套用本科生的资助模式和标准,加上近期国家和当地政府政策出台密集度较高,对于部分工作人员来说,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消化和理解,势必影响实施效果,所以地方高校应结合本身发展情况,邀请相关政策参与制定者或权威解读者到校开展专题报告,通过现场互动形式,从而使有关人员能够正确理解政策深层涵义,确保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绩。

(二)成立学生资助中心,利用现代化手段搭建资助信息分析平台

地方高校应积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需要,成立学生资助中心,统一负责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制定、资助金评审与发放、后期监督与评估等;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自主开发或者购买资助管理系统。这样,一是通过资助中心,分设奖学金、助学金、三助、助学贷款等工作组,成员由不同具体执行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有利于学校从整体上安排实施不同种类资助金分配方案,做到统筹协调,有效整合资源,从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规划,提高资助金使用效率。二是通过专业资助系统,及时掌握各类资助金发放情况,了解和记录研究生学业和生活情况,从而更好地建立后期跟踪评估机制。三是通过分析对比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资助特点和评审标准,切实做到分类分层次管理,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生资助工作,同时为学校下一步相关资助文件的出台提供可靠数据,切实做到量化考核。

(三)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整合各类资源以提升资助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

根据我国国情,除部分资金由国家提供外,研究生教育各受益主体都应该出资分担研究生教育成本,即在各级财政拨款、学校自筹、导师科研经费等为主要来源的基础上,采取措施,争取社会、企业、个人等积极投入到研究生教育中来,做大研究生资助这块蛋糕。首先,应力争当地政府加大省属高校的建设投入力度,这既是从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的一个体现,也是保障本省级区域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根据国家相关文件,国家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都需要相应的地方政府出资设立,所以地方高校应积极呼吁所在区域的政府部门加大资助金的比例和出资额度。其次,高等教育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据世界银行统计,高等教育的个人回报率在14.8%,社会回报率在9.5%,大学生群体来自社会,毕业后又高质量地服务于社会,所以银行、企业、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或个人也应当是援助体系中的重要补充。因此,地方高校应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真正参与到研究生资助工作中,通过校庆、毕业典礼、大型报告会等形式,主动联系和吸引校友、公益组织、社会团体或个人,既能搭建资助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平台,也能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所以地方高校应主动出击,寻求扩大社会资助范围,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策略,聚集更多社会力量,发挥合力资助效应。再次,地方高校在研究生培养环节设置各类创新项目和奖励计划,既可以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经费保障,安心做科研,也可以营造研究生科研氛围,提升研究水平。同时,在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适当加大补助力度,由于目前科研管理经费在劳务费报销方面一般设置10%~15%的比例,所以地方高校一方面对于纵向项目应积极向上级科研主管部门如实反映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对于横向项目,适度与对应的企业或机构及时沟通,放宽设置条件,保障研究生得到合理劳务报酬。

(四)定期开展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研究生资助绩效评估机制

一是定期评估。按年度或者按学年设置一个评估周期,地方高校在整体上设定最低基本要求,由二级学院根据各自所属学科的特点制定具体实施细则,避免一刀切现象,重点做好研究生课程学习、科研成果、思想品德、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绩效考核,形成书面报告,上传资助管理系统备案存档。二是动态调整。通过定期评估结果,对于其中不合格的研究生,应严格考核机制,实行动态调整的退出机制,但是一定要做好心理辅导,避免过激行为。三是信息反馈。对于每次评估以及动态调整的结果应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确保资助主体及时了解资助对象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可以让研究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学会回馈,形成良性的资助氛围,将更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研究生资助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参与建设和完善,因此,地方高校在资助理念、功能定位、监督评价等方面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抓住机遇,整合资源,才能形成较为科学合理且符合各方需求的资助体系,从而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

[1]袁潇.建国六十周年以来研究生资助政策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10):25-26.

[2]符得团,马建欣.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与资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5-104.

[3]何元琴,熊红华.新形势下地方农林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的构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4,(2):50-53.

[4]张海珍.高校学生资助政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42.

G 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47-02

本研究获得校级教改项目“地方省属高校研究生资助机制与生源质量关系研究”的资助

猜你喜欢
奖学金资助研究生
学成必有为 不忘桑梓情——写在“谈智隽奖学金”第二十七次颁奖大会后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感恩的心——20名获得康世恩专项奖学金学生的来信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