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外事翻译较之普通翻译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效性强”的特点,作为一名从事地方外事翻译10余年的工作人员,笔者将从翻译自身和翻译技巧两个方面浅谈一些经验,希望能给予入行新人一点帮助。
【关键词】外事翻译 政治性、政策性和时效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13-02
一、外事翻译的概况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外事翻译与普通翻译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政治性、政策性和实效性强。因而对外事翻译的要求也就有所区别。
普遍公认的翻译标准是翻译界老前辈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周恩来总理作为中国外交的缔造者和直接领导者,对外事翻译提出的要求是“准确、及时、传神”。在实际工作中,外事翻译的要求远不止这些。做好一名翻译不意味着就做好了一名外事翻译。外事翻译人员应当具备深刻认识国内大局,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准确、精炼的转达话者意思的能力。
二、外事翻译自身应具备的素质
1.热爱祖国,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
建国之初,周恩来总理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外长就曾指出,外交人员要“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这也是对外事翻译工作者素质的高度概括。热爱祖国,立场坚定是外事翻译工作者最根本的素养,也是“站稳立场”最基本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复杂多变,工作在外交战线最前沿的外事翻译者随时都可能面临着对方的拉拢和策反,因此翻译人员的政治素养就至关重要,只有热爱祖国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而这里所说的热爱祖国不是口号,是真正从心里对祖国的忠诚,是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为己任,是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不动摇,是即使身处他乡也能维护祖国的荣誉,即使面对利益诱惑也能立场坚定。只有这样,才具备一名外事翻译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2.熟知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外事翻译属于涉外人员,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和政府立场。外事翻译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强,内容多涉及国家政策,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到国家利益、政府形象,甚至影响国际关系,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因而,深刻领会我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熟知相关背景情况,才能领会话者的用意,进而准确转达。尤其是在外交文件的翻译时,更要斟字酌句,仔细揣摩字里行间要表达的政治倾向,才能避免误译。同时外事翻译还必须保持高度政治敏感性,严守外事纪律,严守国家机密,做到“内外有别”,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将我党和我国政府的内部文件、规定直接告知外方。在翻译过程中时刻警惕涉及外交问题的敏感字眼,比如外方文书上出现“中国、台湾”的表述就必须意识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能用并列关系来表述。
3.具有渊博的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
外事翻译所涉及的内容及其广泛,可以说是要达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程度。地方政府的外事工作除了政务外交事务外,更多倾向于大量的经贸、文化等民间交往活动,日常工作中包括外宾接待,团组出访的任务,还包括领事保护、涉外案件等突发事件的处理。外事翻译就要随时做好应对各种场合的准备。会见时中外双方大多是互相介绍情况,礼尚往来的寒暄,座谈时多谈专业技术领域的内容,但到了宴会等私下交谈场合就变成博古通今,无所不谈了。这就要求外事翻译不仅了解历史、文化、外交、政治、经贸、法律等领域的专业知识,还必须了解双方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成为所谓大到国际形势、流行趋势,小到流行曲目、菜名、人名等无所不知的“杂家”,也就是地方外事部门戏称的“万金油”。而且外事翻译用到的是外交政治语言,这是一种高度精炼的语言,所以外事翻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通俗讲就是外文好,中文也要好,否则翻译时很难准确把握原文含义,也很难正确且丰满的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三、翻译过程中应注重的技巧
翻译工作是忠于原文意思基础上的润色和加工,不是死忠于字典上单词的释义和原文的句式,除了人名、地名等固有名词的直译,剩余的部分要做到让人看不出翻译的痕迹。而外事翻译在此基础上还要关注场合和气氛的变化,就必须在翻译的过程中掌握一定技巧。
1.注意中外语言习惯的不同
各国语言在时代变迁中进化的形式和程度不同决定了各国语言习惯的不同。例如英语与中文相似都有明确的人称代词,句中容易找到主语、宾语,但韩国语多数情况下容易省略主语和宾语。必要时要对省略的部分进行补充。
2.不喧宾夺主,发挥好桥梁作用
外事翻译在口译过程中采用第一人称口吻,从而弱化翻译自身的存在,使受话者感觉是在与发话者直接交流。外事翻译的存在只是为了中外双方的话语沟通,所以不能自己与一方聊个没完而忽略另一方。在中外双方都不太交流的时候可以主动为双方搭桥,比如外方对周围事物感兴趣而问到翻译时,翻译可以直接将问题引向中方,从而促使双方开始交流。
3.发挥翻译的调节作用
前面提到过翻译的存在感很弱,只是充当中外双方话语转化的角色,但有时候也要主动承担中间的调节作用。例如发话者的实际上在不断重复一个意思,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多种词汇和句型的转换使听者觉不出话者的重复;若发话者语句中有省略的内容,而省略的部分恰恰会影响听者的理解,就需要翻译在转达的同时补充上;又比如发话者的口气和措辞生硬,会影响到谈话的气氛,在不改变愿意的基础上选择对方能够接受的措辞可以避免气氛的尴尬。当然,措辞委婉不等于放弃立场,必要时刻是必须强硬的。例如,国际性博览会上主办方将台湾国企挂在了各国国旗之中,中方代表提出强烈抗议,作为外事翻译是必须采用对应口吻的外交辞令表达出我们的抗议。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出版社,1980.
[2]胡德香.论中国翻译理论特色[J].中国翻译,1998.
[3]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4]邵志洪.《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