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研究

2014-12-13 12:39熊万玲李超
科教导刊 2014年32期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高校大学生

熊万玲+李超

摘 要 大学生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给高校职业价值观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就业难与招聘难”的矛盾日益凸显,促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两难悖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客观理性分析用人单位便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通过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社会、高校及学生特点提出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职业价值观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Professional Values Education Ways for College Students

XIONG Wanling, LI Chao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1731)

Abstract Students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pressure to values education college career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contradictions "Employment and recruitment is difficul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contributed to the dilemma paradox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s system science education to help them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self, objective and rational analysis of the employing un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to solve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research background,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value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ocial, university and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make way professional values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values; education

价值观是人们分辩对错、善恶、美丑、损益及是否符合自身意愿等的观念系统,通常带有感情色彩,极大程度上引导着人的行为及思想。而职业价值观是人根据社会和自我的需要而持有的包括职业选择态度及职业行为的一套信念系统,与人们的家庭背景、自身经历、个性心理倾向及对职业的认知结构等都有直接联系,是影响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业价值观在个人的生活和职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工作目标、努力程度、自我实现等。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对于职业选择、职业价值取向等的总体看法。做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及就业引导工作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1 研究背景与现状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在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同时,一些职位、行业和某些区域却招不到满意的人才。有调查显示,近50%的大学生自我认识和定位不明确,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因此在求职过程中处于迷糊状态,这些都是造成“就业难与招聘难”的重要原因。

国外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始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目前有较为完善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职业价值观教育覆盖了青少年教育的整个过程,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做事要有计划、有条理,全面认识及定位自我,要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美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致力于将学生培养为既掌握学术知识和技巧,还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精神的公民。诸多美国高校由于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因此对价值观念、理想道德、政治倾向等主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诠释,但都共同致力于宣扬社会公平公正、平等自由、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对不同观点的尊重和理解等主流价值理念。而在我国,由于社会各种因素、教育体制局限性等原因,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大概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但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变化,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等形势的出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和关注。

由于职业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与职业适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一直是国外应用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Ros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从某种职业中所能取得的终极状态或行为方式的信念。Super从职业价值观的构成进行研究,将职业价值观归纳为内在价值观、外在价值观和外在报酬三个方面,相应的,Ginzberg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价值观、外在价值观和附属价值观三个维度。

我国也有诸多学者对职业价值观进行了相关研究 。凌文辁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职业倾向,应从发展、培养、关系、安全、物质和声望这六个方面对其进行考量。在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上,王健提出要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的教育,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思想性和知识性等融为一体。张存库认为职业价值观教育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专题教育和日常渗透教育相结合,二是灌输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陈静等通过“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认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对就业能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建议大学生通过内在的心理测验、职业测试、专业的职业咨询对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形成一个科学、客观、充分的认识,并通过外在的见习和实习等社会实践了解职业及其相关内容,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奠定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基础。endprint

2 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正确的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有利于发挥自身的优势;二是符合社会的需要;三是促进企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多数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2.1 个人本位价值观凸显

当代的大部分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念逐渐理智和成熟,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是个人需要与兴趣的满足,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在凸显,而考虑家庭、社会、国家、行业的发展需要的较少。大部分大学生认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择业自主性越来越强,很多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重要性。大学生的择业动机主要呈现出经济收入和环境优势的双元化特征。

2.2 呈现多样性和矛盾性

当下大学生的求职动机分以下几种类型:一是追求经济收入;二是追求发挥自己兴趣和才能的舞台;三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四是追求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五是追求自由、独立等。目前,信息化时代给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及多样化的就业途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较大的选择空间,使其职业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趋势。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对青年创业的支持及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也反映了他们在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困惑与矛盾:一方面他们树立了物质利益及个人主体地位趋向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愿完全摒弃传统价值观所倡导的无私奉献和集体主义精神。

2.3 功利性和追求短期效益性明显

当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往往不进行全局和长期的战略思考和人生定位,只看重短期收益,较为功利性。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相对于传统的择业观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重视经济利益,而对行业发展趋势、国家政策制度变化、自身发展空间则不太重视。

2.4 先就业后择业的求职心态突出

与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给了大学生自主选择生存环境的巨大空间。每个求职者都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根据工作的薪资待遇、性质、劳动强度、发展空间、城市生活水平、社会地位等进行多次的双向选择,就业过程正从过去的“一步到位”到现在的“逐步到位”,很多大学生把第一份工作看作是过渡期的谋生手段,先就业再择业,这也是很多的高校教育者和社会政策主导者目前所大力倡导的。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上频繁跳槽的现象,导致企业培训成本以及招聘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求职者本身也会由于跳槽导致工作技能提升缓慢,技能广而不专现象严重。

3 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

学生在未来人生的各个阶段都会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而挑战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态度。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社会声誉等都是进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发力点,只有充分发挥这几方面的积极作用,才能促进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成熟度和思想觉悟,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社会不断进步。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具体而言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3.1 应同时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德

能力是基石,而品德是个人价值的升华。优良的职业品德是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更强调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出色的团队合作精神、强烈的敬业精神、认真的工作态度、过硬的专业技能、卓越的领导才能、创新意识、人格魅力等。一方面,要关注学生职业基本能力的培养,如具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其他通用的能力,如适应能力、沟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全面参与为促进社会和谐与民族团结的奉献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竞争心态、团队合作、热爱职业、追求上进、勤于工作钻研与创新等积极向上的职业品德。这不仅能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也能让毕业生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稳更好。因此,我们应认识到职业教育不只是教育学生获取生存的技能和本领,更要提升学生的软实力,如在思维方式、思想境界、心理素质、学习习惯等方面提高他们的品格修养,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在个人价值和社会满意之间取得平衡和协调,在复杂且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实现个人需求与职业需求的统一。

3.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若毕业生缺少创新理论和方法,缺乏创新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差或适应能力差,则很难在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容易在企业激烈的竞争中失利。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活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谓是大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核心,高校要引导学生不断超越自我,才能让其在未来职业中找到突破点。当然,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合适的土壤和环境,相对而言,基层往往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机会。因此,在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中,我们应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更新教育思路。

3.3 教育学生自我认知和正确归因的方式方法

当前,部分大学生还不能正确地定位自己,从而常出现职位供需不匹配的现象。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客观地评价和认识自我,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目标。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当一个人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其内心产生的骄傲满足感、自信心会很强,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因素时,产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则较少;相反,若一个人将自身的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不够时,会感到很羞愧和内疚,而当他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和内疚感则较弱。因此,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导致的结果差异很大,高校心理辅导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合理地归因,关注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使之相信自己有能力胜任学习和工作要求。同时,应注重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指导学生自我规划及管理,促使大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真正在自身知识、能力、心理、实践经验上做足准备。总之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并评价自我,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生活及工作中的问题,调整就业期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增强其自信心。endprint

3.4 开展体验式教育活动

通过有计划、有创意、有情境的体验式综合素质教育活动,为学生创造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具体设计上,可借鉴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方案,搭建拓展训练场地和良好环境,通过体验、交流、分享、整合和应用活动环节,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式的过程中学习和感悟,改善学生在情感、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顺利、愉快地完成从高校学生过渡到职场职业人的心理转变,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突发问题,也只有通过遇到挫折到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才能让他们更快地成长起来。

3.5 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助推作用

网络或许给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制造了享乐的机会,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它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与资源的重要渠道,发挥好网络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网络快速便捷的特点可让我们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走进学生的内心,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可充分利用网络课堂,网上互动平台如微博、博客、人人网、QQ、微信等等,低成本高效率地传达相关政策和教育资源,传达正向的声音,形成网络职业价值观教育体系。网络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了解行业和社会发展,可作为高校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此外,高校要发挥社会舆论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可利用网络平台建立积极的舆论导向,为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利用网络平台正确剖析社会现象,激浊扬清,大力弘扬符合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抨击颓废消极的思想和行为,激励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学生面前树立榜样和典范尤为重要,因此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教育不可忽视,它能以同样的立场和背景引起学生的共鸣效应,因此高校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宣传典型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3.6 重视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凸显的集中劣势是缺乏实践经验,这也是由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所导致。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但说教式的静态教育模式居多,课程的预期目标是教导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场工作中的能力与意识,但枯燥的课程内容显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学校的教育模式应由传统的“说教式”转向“实践体验式”。这就要求我们转化思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各种真正能收到实际效果的社会实践机会。近几年,诸多高校倡导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社会实践在积极开展,但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活动多但质量不高,很多社会实践如支教、三下乡等有流于形式的趋势,学校须高度关注这些问题,同时,高校可更多地与地方企业、事业单位等合作,合作形式可多样化,如实习、项目合作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真正走进职场的机会。

4 结束语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扶不仅仅是传达国家和学校就业政策、发布就业信息、进行就业系列讲座,更重要的应该是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特点及优势能力等,教会学生在心理期望和社会现实中适度调整心态,教会其将知识如何运用到职业实践中,如何实现从学生过渡到职场人的转变,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张进辅.李红.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 宁维卫.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研究,1991(6).

[3] 凌文辁,方俐洛.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

[4] 陈静,李卫东.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自我效能感和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1(5).

[5] 蔡静.国内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进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10)(总536期).

[6] 徐东芸.高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J].教育与职业.第24期(总第864期).

[7] 钟强,易钢.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价值观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8] 丁蕾.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职业生涯辅导研究[J].江苏高教,2012(4).

[9] 贾金玲.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32).

[10] 李红.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高校价值观教育[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2(3).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价值观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从会计教育层次和职业价值观探索中职会计教育新思路
中专幼师职业价值观调查及职业认同感培养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生自我价值感、职业价值观与应对方式影响的研究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