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岳
大凡易代之际,故邦文物多遭摧残。而有识之士,往往在板荡之间搜集遗文,保存文献。过去雕版印刷为主要的出版方式,旧刻书版也算“文物”之一宗,新朝对旧朝的继承,也包括接管国子监等地储放的旧刻书版。金、元之际,北方版刻书籍不及南宋精良,往往至江南掠夺书版及工匠,如《金史·赤盏晖传》载金兵渡淮陷苏杭,“载《资治通鉴》版以归”。由于校勘精审、雕刻精美的书版不易得,虽经换代,也不轻易毁去,乃至于出现历朝递修,甚至三朝、四朝递修之本。
清入民国,新兴的石印、铅印出版方式兴起,传统雕版印刷渐渐衰落,但也未一时消亡殆尽,陆续仍有刊版。清代刻书风气甚盛,也留存下大量版片。辛亥以还,各地都有过收集散落各处版片的活动。江浙一带,官私版刻最盛,所存书版也最多。民国苏州设立沧浪亭图书馆(又称江苏省第二图书馆,即后来之苏州图书馆),同时接收江苏官书局,改名官书印行所。印行所除了收掌官书局原有书版,还在江浙一带大范围接收旧刻书版,用以修补再印,当中较知名者有《古逸丛书》二十七种。这批板片解放后调运到扬州古旧书店,广陵古籍刻印社八十年代还用这些旧书版印过一批古籍。近年不再从事刷印,乃在当地成立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专以储放版片,今日尚能一睹真容。其中有一些民国刻版,因日寇侵华,刻成后未曾开印,仓促间只试印一两部蓝样,即辗转迁徙,最后入藏博物馆,束之高阁。若能修补再印,于其书无异再生。除了扬州之外,南浔刘承干嘉业堂藏书楼也保留了不少版片,嘉业堂所刻四史等版片今皆在藏书楼中,如《嘉业堂丛书》者,八十年代尚有刷印本出售。
南粤自阮元、张之洞先后督学两广,提倡朴学,刻书风气一时大开,故粤中所存版片也十分可观,而以学海堂、广雅书局最为闻名。阮元督粤,在越秀山创立学海堂以朴学课士,延陈澧为学长,主持刻书事宜。学海堂先后刊刻过《皇清经解》、《通志堂经解》、覆殿本《十三经注疏》、《学海堂丛刻》等丛书。学海堂内文澜阁启秀楼为藏版校书之所,故《学海堂丛刻》又名《启秀山房丛书》。光绪年间张之洞督粤,开设广雅书院课士,又设立广雅书局,专司雕版。所刻诸书,后合编为《广雅书局丛书》。学海堂、广雅书局两处的版片,即为粤中版片之大宗。学海堂停办之后,其书版亦移储至广雅书局,宣统《番禺县续志》载:“于局内濠北前校书堂之东建楼五楹,储藏板片。学海堂、菊坡精舍、应元书院奉文停罢后,旧栞书版,一并移贮其中。随时印刷流布,嘉惠士林。”《广雅书局丛书》,版心下刻有“广雅书局栞”五字,书版左上以书耳刻大小字书,与一般古籍刻在版心用苏州码子计数者不同。粤中刻书皆为宋体字,字体较为方扁厚重。据汪宗衍《清代女子刻书》一文介绍,《皇清经解》、《广雅丛书》、《粤雅堂丛书》等书,多系顺德马冈女工所刻。女子刻书,也为印刷史上一段趣闻。
江浙版片在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南浔嘉业堂藏书楼多有遗存,而学海堂、广雅书局版片时代未远,数量巨大,而至今泯没无闻,诧为奇事。近读六十年代铅印本叶恭绰《遐庵诗乙编》,有二诗与之相关,知前贤也曾为之费力保存。其一为《黄雨亭以珍藏关于广东文献书籍三千余卷归省立图书馆诗以美之》,诗曰:“离明佳气未消沉,阐发幽潜伫嗣音。喜见遗珠归合浦,遂教清话满书林。南园蠹简犹充栋,岭海鸿文待付锓。津逮倘关吾辈事,衰年期望转从今。”叶氏自注曰:“学海堂及广雅书局书板十余万篇,抗日时散在四乡,胜利后余设法集中省垣,但艰于整补,今犹堆积如山。”其二为《抗日时广州广雅书局及学海堂书板凡十五万余片分运各乡,胜利后余设法集资为复运省垣,时盗贼满地,勒收行旅买路钱(粤称行水),然有数处知之为书板则不收,且护至下站焉》,诗曰:“连樯梨枣越萑苻,复壁藏山计或迂。文武不须伤道尽,荆榛中或有通涂。”
据叶氏《记学海堂广雅书局书版》一文介绍,学海堂及广雅书局书版有十五万余片,多年来由徐信符负责保管。日军侵华期间,徐符信与黄希声、廖伯鲁三人设法将书版分散到广州乡间存放,以避兵燹。抗战胜利后,广东成立广东文献委员会,推选叶氏为主任委员,将分散在四乡之书版集中运回广州。其诗云“连樯梨枣越萑苻,复壁藏山计或迂”者,“萑苻”典出《左传·昭二十年》“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借指越过水贼出没之水域。当时用船只水运书版,故谓“连樯梨枣”,诗题中提到当时盗贼满地,勒收行旅买路钱,但盗贼中亦有听到船中运的是书版而慨然放行,且护送到出其地盘者,真可谓盗亦有道哉。故叶氏咏之曰:“文武不须伤道尽,荆榛中或有通涂。”
叶氏《记学海堂广雅书局书版》文中记载此事更为详细:“是时国民党政府日趋覆灭,四乡盗匪(粤称为大天二)横行,凡属商旅每经盗匪盘踞之地,均须付行水,即所谓买路钱也。在书版运回途中,非止一次遇到拦路,见此大批重载,意必为物资,遂索行水。经运送人婉告,此中全系书版,为保护文物故此运回市内。各大天二闻之,慨然放行,并云前路恐仍有阻,遂出一刺,嘱持此前往,必无事也。于是所运书板能顺利陆续到达市内,此可谓意外之行,颇类演义中之绿林故事。”自古以来,读书人遇盗,多有佳话。叶廷琯《楙花盫诗》中《浦西寓舍杂咏》也记了一件秀才遇兵之事:“仁和劳季言司训格家塘栖,累代富藏书。季言尤以博洽名。贼酋至其门,戒其徒谓:此读书人家,毋惊之。入书室取架上卷帙观之,曰:闻此家多藏秘籍,何此皆非善本,殆移匿他处耶。徘徊良久,不动一物而去。贼亦知书,异哉。季言人素笃实,贻札自述其事,当非虚语。”劳季言即清代的劳格,与其兄劳权俱以校书精审闻名。劳家世代藏书,强盗过其家而不扰,又与汉代黄巾军经过郑玄的故里而回避一事相似。叶调生对此叹曰:“真读书人贼亦钦,纤尘不使讲帷侵。黄巾知避康成里,汉季儒风又见今。”两处盗贼,或过读书人家门而不扰,或知为书船而放行,真为千古美谈。二事之巧合如此,可见吾国敬重文字之义,亦见于盗寇之道。
书版运回后,暂时存放番禺学宫(今广州农讲所),后又遭催迁,另购民房两间存放。叶氏建议清点修补以妥善保管,以备日后用以印书,是以诗中有“南园蠹简犹充栋,岭海鸿文待付锓”之题。叶氏《记学海堂广雅书局书版》曰:“盖因此十五万块书版,乃近一百五十年来吾粤刻书之大成,其中有关学术历史者非细,若能选择较完善而重要者加印刷以广流传,不必另行排版,即于经济方面亦属有益之举。固学海堂、广雅书局所刊书是陆续刊布者,不易集中,近年欲求一全部印本已甚不易得(全国图书馆尚共有十余部),零星访觅,亦不多见。”
然而风云变幻,世事难料,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叶氏被划右派,清点付锓之事不可复问。然则此十五万片书版今日是否尚存,下落何处,仍存疑问。及读李吉奎先生《叶恭绰与广东文献整理》一文,则知皆已作薪付之一炬矣。李绪柏先生《清代广东朴学研究》书中对此书版下落有所追述:据广东省文化局《关于书版处理经过的报告》档案记载,1961年因保存书板之房屋下榻,白蚁蛀食情况严重,引起地方政府重视。经征求专家意见,省政府方面决定,所有书板每部选二十块存于博物馆,或分送省政府有关文物、历史研究机关,作为文物长期妥善地保管,其余折价分给有关机关作其他木料使用。实际上是被机关食堂当作燃料烧掉了。至此,这批广雅版片真正是灰飞烟灭了。
保留下来的版片,今有部分在广东省博物馆展示,各书卷端卷末各留一版。当时之所以急于处理这批版片,据闻与香港商人欲出资收购有关。而参与讨论处理书版座谈会的专家,有商承祚、冼玉清等前辈学者。毁版为炊,也是时代下无奈之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