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作业是制造业的基础,从业人员多、产量大。我国铸造作业环境和作业条件亟待改善和提高,铸造作业存在多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导致多种职业病。尤其是,铸造作业是国际癌症中心确定的致癌(肺癌)作业。国家推行绿色铸造企业,倡导从铸造大国走向铸造强国,积极促进铸造产业更新换代。基于此,2014年6月,卫生计生委通告发布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251-2014《汽车铸造作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于2014年12月正式实施。该标准具有预防性、综合性、系统性、可操作性,为用人单位提供了一个从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建立,到职业危害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与控制的全过程管理范例。
标准制定背景
多部门、多机构、跨学科队伍共同起草
该标准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张敏研究员负责起草,参加起草的单位包括科研院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企业、行业协会、设计机构和工会等,参加起草的专业涵盖职业医学、职业卫生、流行病学、现场职业危害检测与评价、现场职业卫生管理、工程设计与控制等多学科,充分体现铸造职业危害行业特点与预防控制的良好职业卫生实践,以及政府、企业、工会和职业病防治“三方协调”机制, 并在全国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和完善。
标准的目标
该标准的目标,旨在指导铸造企业建立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和创建职业卫生文化,通过领导承诺、全员参与、依靠科学进步和技术革新、持续改进,建立综合性职业病防治协调机制,采取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从职业危害风险评估到风险预防与控制的全过程管理,达到保护铸造作业工人职业健康的目标。帮助汽车铸造企业树立重视生产工人工作条件和环境的良好企业职业安全卫生形象,促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标准的主要内容
该标准的主要框架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职业卫生防护的职责与基本要求、职业接触的危害识别与健康风险评估、典型铸造工艺职业卫生防护以及5个资料性附录。
其中,职业卫生防护的职责与基本要求规定了4项职业卫生防护原则和5类职责。
该标准规定了职业卫生防护应该遵循以下4原则:
一是依法防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二是单位自律,全员参与,持续改进;
三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先采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的工艺、技术和材料;
四是维护劳动者健康及相关权益,关注职业病高危人群,尤其是流动劳动者。
该标准还分别对用人单位、劳动者、供应商和承包商、行业协会、学会以及工会的职业卫生防护职责和基本要求做出具体规定。
职业接触的危害识别与健康风险评估包括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方法、健康风险评估、典型铸造工艺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风险评估举例。
典型铸造工艺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包括:通用要求、砂处理工部、造型工部、制芯工部、熔化工部、清理、精整工部、其他工部等分工部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并在附录E中列明24项按工种制定的预防控制指南。
五个资料性附录包括:
附录A 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
附录B 铸造作业职业健康监护项目表。附录B列明不同工种上岗前、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监护项目以及职业禁忌证。
附录C 铸造作业个人防护用品的选用表。附录C列明不同工种的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以及应选用的个人防护用品。
附录D 铸造工种(位)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根据铸造作业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依据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标准,附录D详细列出了按工种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以及某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存在的工作场所,并列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
附录E 铸造作业主要岗位职业危害识别与预防控制指南卡。附录E分6个工部24个主要岗位列出职业危害识别与预防控制指南。
标准重点解决的问题
该标准重点解决的问题包括以下7项。
首先是范围的限定,明确为汽车行业中的铸造作业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
其次是标准结构,涵盖职业卫生防护的职责与基本要求、职业接触的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典型铸造工艺职业卫生防护等各个方面。
第三是标准职责,提出用人单位、劳动者、供应商和承包商、行业协会、学会以及工会的职责要求。
该标准明确提出用人单位、劳动者、供应商和承包商、行业协会、学会以及工会的职责要求。职业病防治是系统工程,这种规定贯彻落实了国家职业病防治的协调机制;特别是该标准明确了行业学会、协会供应商和承包商、工会在职业危害预防控制中的重要职责和作用,这对于充分依靠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和群众监督强化职业病防治工作,以及对供应链主动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等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是标准借鉴风险评估思想,在分析典型汽车铸造工艺技术、主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健康损害的基础上,阐明职业危害的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方法。
第五是标准鼓励产业技术革新,提出汽车铸造作业厂房设计、物料的存放和运输、工作台、生产设备的安全、采光与照明、劳动组织等通用要求,进行职业卫生防护。
第六是标准首次有针对性地按岗位提出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第七是标准所提出的各类技术要求详细、明确,操作性强。
全过程管理范例
该标准借鉴风险评估思想,在分析典型汽车铸造工艺技术、主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健康损害的基础上,阐明职业危害的识别和风险评估方法。铸造作业是将熔融的金属或合金材料浇入预先制备的模型中,使之冷却和凝固而获得金属或合金毛胚、零件。典型铸造工艺可分为砂型铸造及特种铸造两类。砂型铸造用途最广,包括砂处理、造型、制芯、熔化、清理和辅助工序等工序。铸造作业职业性有害因素特点:铸造作业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种类复杂、多种有害因素浓度超标,呈现高浓度粉尘、高浓度金属烟雾、多种低浓度化学性职业有害因素、高强度噪声及振动、高温、不良体位等职业性有害因素共存。主要职业病和工作有关疾病:尘肺病、石棉肺、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中暑、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哮喘、噪声性耳聋、手臂振动病和多种工作有关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腰背痛、关节病等)。不同工种作业环境的职业危害风险各异,男性工人的职业危害风险高于女性。endprint
该标准根据职业危害风险评估的结果和特点,按工序提出了防护要求,包括通用要求和按工序的防护要求。通用要求包括铸造作业厂房设计、物料的存放和运输、工作台、生产设备的安全、采光与照明、劳动组织等通用要求。典型工序包括砂处理、造型、制芯、熔炼、清理、精整和其他工部。防护措施全面涵盖安全、卫生和环境问题,不仅针对防尘、防毒、防噪声、振动和高温等传统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还提出劳动组织、工效要求、采光和照明等预防控制要求。
此外,该标准还按岗位、工种提出系统性的预防控制指南卡。包括24个岗位、工种职业危害预防控制指南卡。以预防和控制汽车铸造作业职业危害为目的,首次有针对性地按岗位提出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该指南是在充分借鉴“化学品分类控制技术”、岗位操作规程的基础上提出,并加入了上岗所要求的条件、工作任务、上下工序、主要设备,主要原、辅材料,作业方式和体位、职业危害与危险源点的识别、职业危害控制策略、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等要素,进一步丰富了“化学品分类控制技术”要点,便于铸造作业的一线劳动者、职业安全卫生技术人员、工会代表以及用人单位管理者查阅使用。
建立职业病防治自律模式
实施该标准的关键技术问题,是推动用人单位建立职业病防治自律模式,主动建立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职业病防治制度,落实相关责任,制定职业危害控制计划,采取综合性措施落实铸造作业职业卫生防护的职责与基本要求,在铸造作业职业接触的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按铸造工艺落实职业卫生防护的通用要求和防护措施,按岗位落实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自律模式的关键要素,在于领导书面承诺和行动;全员用行动参与,包括弱势劳动力人群如流动劳动者;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适合企业特点,全过程依靠科学管理与制度创新;依靠科技工艺技术材料革新;持续改进、全面提高。
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和起草组成员将与有关国际组织、科研院所、设计部门、职业病防治机构、行业协会、学会、新闻媒体、企业等积极合作,并依托新发布的标准宣传贯彻、全总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合作项目“工会对国际劳工组织中小企业职业安全卫生防护‘工具包适用性研究与推广应用”等平台,动员多种资源、利用多种途径,加强该标准的推广应用和技术服务。
编辑 韩 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