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代杰
摘 要 高校校园安全已成为当前国家安全关注的重要防治领域之一,也是高校为确保安全稳定狠抓的中心工作,而校园诈骗则是高校校园安全事故中的发生频率较高的案件,成为严重扰乱校园教学秩序及危害师生合法权益的不良因素。通过对校园诈骗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防—治”诈骗的措施及建议,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质的保障。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诈骗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Caus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ampus Fraud
CHEN Daiji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Security Department,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Campus secur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areas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urrent national security concerns, but als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nsure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the center, and the campus fraud is high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of accidents in cases become seriously disrupt the campus teachers and teaching order and harm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of adverse factors. By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campus fraud, propose that "anti - governance" fraud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and provide quality protection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campus.
Key words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scams;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随着国家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一些矛盾日益尖锐和凸显,高校在密切联系社会的同时,也遭受社会上的不稳定因素和不良因素的影响及侵害,校园成为社会上不法分子频繁作案的区域,致使高校师生惨遭严重的损失,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教学秩序。据统计,盗窃及校园诈骗已成为当前校园发生频繁且概率高的治安类或犯罪类校园安全案件,给广大师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身心伤害,而且诈骗在高校校园还越演越烈,势头凶猛,让人防不胜防,可见针对校园诈骗成因进行分析还具有现实的意义。
1 高校校园诈骗的概述
1.1 校园诈骗的定义及手段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共或私人财物的行为。校园诈骗是指高校师生员工在校园内遭受别人通过不法手段欺诈造成直接或间接财物损失的现象。诈骗主要手段包括:网络诈骗、电话诈骗、短信诈骗、情感诈骗、现场诈骗及利诱诈骗等,不法分子不管采用哪一种手段进行违法活动,都会采用隐瞒真相或虚构事实让人解除戒备心理,在他们逐步诱引下不知不觉上当受骗,给当事人造成财产和情感的伤害。
1.2 诈骗的特点
手段多样,作案隐秘。目前国内的高校都属于开放性的校园,给社会上的不法分子在进出校园作案提供了便利,不法分子酿造的诈骗题材及手段多来源于生活中日常生活,虚构情节“真实”逼真,采用的道具及设备多为高科技的产品,作案非常隐秘,手段多式多样,防不胜防。
危害深远,损失惨重。被诈骗的师生员工直接遭受经济上的惨重损失和情感上的自责及煎熬,更为严重的可能引起家庭的纷争和心理障碍疾病的发生,可见,诈骗案件对高校师生员工造成的伤害之严重,影响之深远。
1.3 诈骗的法律法规释义
《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从《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已构成诈骗罪,应给予立案查办。若未构成犯罪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条例进行处罚。
2 高校校园诈骗的成因分析
2.1 思想相对单纯,较易轻信偏信
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群体,长期在家庭严密的保护下成长,独立接触社会较少,导致社会经验较欠缺,思想较为单纯,并常怀“同情心”、“慈悲心”及“善良心”。缺乏防备心理,对于社会上善恶是非的辨别能力薄弱,遇到问题时候的思考层面仅局限于表象, 未经深入思考和探究就轻信偏信,不法分子经常利用大学生这些弱点进行相应的诈骗活动。如:2013年10月,桂林某高校的女生被自称“来自香港的交换生”男子拦住搭讪,以该女生带他一边熟悉校园为借口,再以借该女生银行卡转账和住在香格里拉酒店已经欠下住宿费为由,骗走了该女生5000元(案例来源:XX大学校园治安通报)。
2.2 校园治安管理存在漏洞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校园安全管理上面都会采用监控视频、定期巡逻等方式,在思想教育方面会也进行了相应的安全教育及提醒,但是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及校园面积的扩张,校园安保工作中的监控及管理还存在着盲区、存在着漏洞,在一些关键的区域监控视频布控不到位,致使安保人员调动不及时,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2.3 诈骗环节严密,虚构逼真隐秘
在目前校园诈骗案例当中用“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也不为过,大部分不法分子设计的诈骗环节严密,虚构的“事实”逼真,取用的题材大多源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且都没有脱离现实的生活及违背生活中的常理,使人较易消除防范戒备心理,通过层层深入诱骗,让广大师生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案例:桂林某高校2013级新生在网购时,对方称其淘宝账号被锁住,需要验证码,该学生将验证码发给对方后,被骗走4000元(案例来源:XX大学校园治安通报)。
2.4 贪慕虚荣,急功近利
有的大学生享受心理较为严重,好面子、图安逸,受功利心和虚荣心的驱使,一心想傍所谓的“大款”“高干子弟”“海归”或“华人”等过上安逸、奢靡的生活;一心想着通过一些具有显赫身份的人物提高自己的身价。在不法分子利用这些“显赫”的身份开展诈骗犯罪活动时候,这一类的学生毫无还手之力,最后不仅遭受经济上的损失,还遭受身心的伤害。
2.5 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薄弱
当代大学生较强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及最基本的“怀疑心”,对于平时老师进行的安全教育知识不重视,针对一些诈骗类的安全事件缺乏正确的自我保护和应对处理方法。如:桂林某高校学生李某接到“邮政快递”电话通知,其从南宁邮寄来的包裹内因夹带有违禁物品,已经被桂林市缉毒大队调查,必须尽快联系处置。此后该学生在恐吓和威胁下,一步一步听从指挥,最终通过邮政储蓄的ATM机上给对方指定账号转账4700元(案例来源:XX大学校园治安通报)。
3 预防校园诈骗滋生的应对措施及策略
3.1 牢固安全教育地位,强化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事件无小事,关系到广大师生员工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应充分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及师生的是有效预防校园诈骗案件发生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能有效促进师生们深入对诈骗案件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强化他们的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但是校园安全教育的方法方式应做到与时俱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邀请校内外专业的专家人士担任主讲,采用通俗易懂且贴近师生生活的案例作为教育题材,深入剖析当前校园诈骗案件的惯用手段及方法,指出诈骗现象中应注意的细节及预防措施。引导师生们对不良现象养成必要的“怀疑心”,学习“察言观色”的本领,牢固的安全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为预防诈骗打下坚实的先决条件。
3.2 强化法制观念,拓展自保能力
强化法制观念。通过专题安全教育及各种宣传等途径,让广大师生员工学习、了解和熟悉一些相关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会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强化师生的法制意识。如学习《宪法》、《刑法》、《国家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与自身学习、生活相关的条款。
拓展自我保护能力。高校应长期与家庭、社区及公安机关密切联系,充分利用他们的力量加大对大学生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拓展教育及训练,牢固自我保护意识及技能,具备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及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对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打造高校独特的校园安全文化品牌,发挥校园安全文化对师生安全教育及引导的作用。
3.3 健全校园治安管理系统,充分调动师生防治的积极性
健全校园治安管理系统应做到以下几点:(1)完善校园治安管理制度,强调责任的层层落实及监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大“问责”力度。(2)加大对校园治安监控硬件设施的建设、维护,减少视频监控盲区点。(3)铸建高素质校园安保队伍。定期组织安保人员的进行专业的业务水平学习、培训及训练,提高安保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对盲区的巡逻盘查力度和外来人员的观察,对可疑人员进行及时的跟踪监控,必要时候可以驱逐出校外。(4)设立校内流动治安岗,及时为师生员工提供必要的安保支持和帮助。(5)完善“保卫处-各职能部门—二级学院”校园安全信息平台的组建,对于典型的校园安全案例及相关的警戒信息,通过信息平台进行公布和宣传,做到信息的及时公开,起到教育学习作用。(6)充分各种宣传媒介,加大诈骗等校园治安案件的宣传力度,积极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到校园安全防范及治理的主观能动性。(7)校保卫处与校团委联合领导,组织成立校园安全联盟的学生社团,通过社团的运作,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治安管理过程当中,通过实践提升防范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3.4 建立“校—公安”联防模式
校园内诈骗从法律角度划分最基本也为治安类的案件,甚至为犯罪类刑事案件,最终都应交由当地公安机关进行处理。高校应当密切联系所在辖区的公安局、派出所,与当地公安机关建立“校—公安”联防模式,完善联防系统或信息平台,健全防治的功能,确保信息的畅通及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所在辖区的警备力量进行校园诈骗案件的法治。同时,高校辖区的公安机关应加大队校园内诈骗案件的处罚力度,提高对该类案件治理的震慑力。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所在辖区公安机关的力量,举办相应的专题讲座,典型案例宣传教育图片展。
参考文献
[1] 钟玉彬.浅析当前高校诈骗案件的类型、特点及预防对策[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六条.
[3] 杨中英,李敏.高校诈骗的特点与原因分析——来自某高校抽样调查的发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4] 古志华.新形势下高职安全教育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2013(35).
[5] 龚彬彬,吴超,鲍瑞雪.高校校园安全隐患以及应对策略[J].安防科技,2011(3).
[6] 黄培清.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5).
[7] 陆锦冲.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内容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