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案例教学法是为越来越多的高校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案。但传统的案例教学法仍然是教师大量讲授,学生被动配合。在《财务案例分析》课程中,构建“双元”教学体系是一种逐渐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是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有效尝试。
关键词:案例分析;双元;教学体系
财务管理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财务管理课程在各高校的工程管理类专业、经济与管理类专业、金融专业中普遍开设,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普遍使用,但专门开设《财务案例分析》课程的学校和专业寥寥无几。这种培养方案下,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是零星的、片段的,不能与系统的、完整的实际工作有效对接。本文旨在通过梳理目前《财务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财务案例分析教学面临的困难,提出构建《财务案例分析》课程“双元”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完善《财务案例分析》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
一、目前《财务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到我国,主要应用于法学、临床医学等实践性较强的领域,财务管理采用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财务案例分析》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发挥。
1、对财务案例分析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虽然各高校的工程管理类专业、经济与管理类专业、金融专业中普遍开设财务管理理论课程,但学生缺乏与所学专业结合的财务案例分析能力,不利于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够满足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
2、教学案例库建设滞后。案例是案例分析教学的基本工具,案例选择是案例分析教学的关键。目前我国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总量不足,且所编选案例采用统一模式,没有考虑专科、本科、MBA等不同层次学生的素质及对知识的需求特征,针对性不强;覆盖范围主要集中在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金融服务业和IT业,中小企业的案例极少;多数企业不愿提供实际数据和具体运作过程,案例的收集渠道不畅,不能紧密结合政治、经济、法律环境的变化而实时更新;成型的案例书籍较少,且案例教材普遍存在着没有分析步骤和指导性结论,或者结论不完整的问题。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在财务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大多数老师普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由老师从头到尾的讲述内容,布置作业,出题考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再加上旧式的“教材+黑板+粉笔”的教学手段,信息输出量小,缺少直观性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低。。
4、缺乏财务案例分析教学教师。一个好的财务案例分析教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高超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技巧,敏锐的观察力,还要具备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熟悉企业财务运作的流程和各个环节。但目前我校的教师普遍缺乏到公司、企业实践的机会,缺少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
5、考核方式不合理。考核方式科学与否,关系到财务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效果。案例分析课程仍沿用原有的考试模式,规定考试题型和考试方式,并要求附标准答案,学生仍然只注重死记硬背,达不到这门课程的考核目的。
二、“双元”教学体系的构建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基本是教师元绝对主导--讲授重点知识点,组织案例讨论,总结归纳案例讨论结果,学生元被动接受,参与度极低,教学效果较差。所谓双元,是《财务案例分析》课程的两个参与主体,一元是指教师,另一元是指学生,学生元主动参与,教师元角色弱化。
(一)“教师元”的角色定位及主要工作
《财务案例分析》课程虽然是《财务管理》课程的应用和延伸,但两者的课程性质有本质差异,教师元的角色定位也是截然不同的。《财务案例分析》课程中教师元应该是一个有效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主要工作是:
1、设计
《财务案例分析》课程能否起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其关键问题就是课程设计是否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只有学生愿意主动参与,才能转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
设计,包括案例设计和课堂形式设计。案例设计主要指(1)教学案例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某一行业或某一领域的普遍特点。(2)教学案例应该具有针对性,与教学大纲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想对应。(3)教学案例应改具有现实性,不能脱离社会经济工作的实际。(4)教学案例应该具有综合性,问题设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留给学生讨论和思考的空间。课堂形式设计,主要指突破传统的问答形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采取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新闻播报等多种新颖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2、引导
在《财务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中,教师指组织者,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除了之前设计好的问题,还应根据学生的预习和反馈情况有针对性的准备一些拓展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不断的动脑筋思考,尤其是有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思考并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此形成热烈的讨论气氛,让学生成为案例分析的主角;教师应注意把握好问题讨论的时间性和方向性,在讨论偏离主题的时候要能适时纠正。
3、总结
在学生案例讨论结束后,可让各组同学之间进行评价,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指出案例分析的重难点以及各组的优缺点,并留以适量的课后思考题,让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二)“学生元”的角色定位及主要工作
《财务案例分析》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转换身份,以商界人士的眼光,做出判断和决策。学生元是案例分析的主要参与者,其主要任务如下:
1.学习掌握知识要点。学生应在课前预习案例,对已学过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对无法理解的疑难知识点进行标注,课上及时向老师同学请教。通过听课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较好的掌握,为后续案例教学打下基础。
2.查资料,拟提纲。案例分析是在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前提下对一些假设条件做出判断,广泛查阅资料是深入分析的基础。学生可通过数字图书馆,企业主页,证券、新闻等相关网站查阅案例资料,以便于联系各个细节,深入分析,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根据自己的分析结论拟定课堂讨论用的发言提纲。
3.积极讨论,撰写报告。课堂上,学生各自发言,相互辩论,让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有效的参与讨论,可以增强学生的分析、沟通、说服等能力,为学生日后工作打下基础。学生在讨论时,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分析报告,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备选方案。
通过“教师元”和“学生元”不同的角色定位和任务分工,让《财务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真正使学生能迅速适应新环境,培养学生有效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处理模糊性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协调、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巍巍.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引入及应用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2011):71-72.
[2]董文秀,张流柱.论财务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J].会计之友,2006,(14):91-92.
[3]纪玲珑,曹姝蕾.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经济师,2011,(3):140-141.
[4]李爱琴.关于构建本科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体系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7,(22):45-46.
[5l李秉成,唐国平.财务管理案例课程本科教学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07,(10):19-21.
作者简介:张欣(1982-),女,河北唐山人,攀枝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