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语文课更具“语文味”

2014-12-12 12:26:40周斌
关键词:语文味语文课板书

周斌

摘要: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师们津津乐道于教学过程的精雕细琢,追求课程结构的完美无瑕,课堂被设计成若干个精细的环节,环环相扣且密不透风,每句话、每个词,甚至每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也被精确地设定,这样的语文课堂的确很完整,但那只是“看似完整”,实际上却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使原本简单的语文课有了千头万绪却不见主头绪,枝繁叶茂却不见总枝干。殊不知,热热闹闹中却早已失却了语文课本应该具有的“语文味”。笔者对此现象进行反思,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做到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50-1

一、解密语文课堂——让“黑板”走进来,简单却不乏实用

毫无疑问,多媒体的引用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确实增色不少,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盲目的模仿,跟风,导致了现在语文课堂出现了常见的“三不”现象:即不看书、不板书、不做书面作业,而“三不”现象的另一个“三力”现象却纷至沓来:人力、物力和财力。我觉得我们就应在教学设计时注意考虑如何不用多媒体来上好课,而不应动不动就依赖它。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美国的教育虽然很先进,但美国的老师却很少使用多媒体。其实多媒体的使用也应因文而异,因为语文课最好是读懂,而不是看懂,当课文能够读懂时,就勿需再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也能在引领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下上一堂出彩的语文课。

二、纵观语文课堂——让“安静”积蓄能量,过程简化却很朴实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有其“形”,而无其“实”。课堂真的是越热闹越好吗?我看不然。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上,学生变得主动了,变得活泼了,这可能是人们期望看到的,可同时,也不难看到为追求形式新颖,一节课中安排了过多的活动,它们几乎取代了老师的讲解,丢掉了语文课应有的特性,“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是由过去老师的“一言课”演变为优等生的“一言课”,他们成了小组的代言人,可见,“小组合作学习”确实也存在着弊端。

在平时的课堂实践中,笔者认为,课堂上有时出现的沉默现象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我在执教《负荆请罪》一课时,有意设计了一个对联式的板书,但我并未直接告诉学生我写的是对联形式的板书,在总结廉颇和蔺相如两人身上所具的品质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了“宽容大度”和“知错就改”,我让学生仔细观察今天的板书与以往的有什么不一样?学生稍作思索便回答道:像对联。于是我又乘机提问:对联有什么特点?黑板上的板书要作怎样的修改才能真正符合对联的标准?有一男生立马回答说:蔺相如改为蔺大人,廉颇改为廉将军,这样不仅字数相等,而且对仗也很工整。我心中暗喜,为提升学生对该课的理解度,我又紧接着问:谁来为这幅“对联”加一个横幅呢?学生们个个动起脑筋沉默起来,原本热热闹闹的课堂顿时寂静无声,我并没有像以往那样让他们同桌或前后左右小组讨论,我给了他们充足的时间考虑,直觉告诉我:将会有精彩的答案呈现在我的眼前。不出我的所料,大约两三分钟之后,陆续有同学举手了,有同学说:文武双全;也有同学说:家和万事兴;有的说:保家卫国;一位同学的回答更精彩:将相和!我对同学们的回答一一给予肯定,但我选择把“将相和”作为这幅特殊“对联”的“横幅”,就这样,简简单单却成就了同学的思绪大餐,且让他们的记忆尤为深刻。从上面这一案例,也让我悟出了教师要正确看待课堂上的暂时沉默,应耐得住寂寞,不应动不动就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因为往往沉默的下一步将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拯救了语文教材的“灵性”,也呼唤着语文课向着更“人性”的方向回归。“小组合作”的确能让学生在灵动的语文教材中发芽成长,但他/她的内心世界未必会与作品合二为一,真正能让学生全身心扑入教材中,还是得让学生本身能受到灵动教材的“催化”,自己爆发思索,才会让学生变得越来越“人性”化。有时,简化朴实的课堂上也会喷薄出比小组合作更强的爆发力。

三、深入语文课堂——让“教材”提升能力,简洁中透露流畅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理论中也透露出类似的观点,现在已有一大批的教师投入到简约化课堂的实践中去,而教师于课堂上的教学语言则是语文课堂简约化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若能言简意骇,简洁流畅,就能给人以明亮清澈的透明感,学生也会随之产生一种清爽怡人的感觉。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教学启发的基本要求,作为一堂课的组织者,我有义务选择与课文类比最少、最精的内容来引学生入瓮。第斯多惠就曾说过:教育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在设计《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时,我在课伊始用一个谜语导入了新课,进而让学生明白谜语是由谜面和谜底构成的,接着马上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谜面”,哪些部分又揭晓了“谜底”?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该篇课文的结构,也很快理清了文章的段落。这样的导入既简洁实用又一语中的,由景入境,直视文本。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导入方法,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库中整理出学习新知的“支”点,并随之能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这样就能让学生在整堂课的学习中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效果,使教者心情愉快,听者则心驰神往。

“简约”并非单纯的简单化,它是一种局部创新的风格,也是一种教学的策略,教师要善于将各种知识模块有机的整合,用最低的教学成本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当然,它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许只有经历了“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反思”的砺炼过程,才会产生豁然开朗之感,才会发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长叹!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语文课板书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文苑(2019年22期)2019-12-07 05:29:26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中国篆刻(2018年9期)2018-09-22 07:17:14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5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44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42:32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