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本土化探索与实践

2014-12-12 01:52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双元制本土化校企

育人篇

主要创新点:

1.探索出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路径

在30多年引进德国双元制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实践不放弃,应势而变,探索出“复制—转换—迁移—创新”的本土化路径。早期主要是原样“复制”德国模式,然后根据学校实际“转换”,如改造德国瓦工专业的结构和内容成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2002年以后将转换成功的方式“迁移”应用于专业群建设,形成了建筑设备、楼宇智能化等建筑类专业群;“创新”即同时分析外来模式和本土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新模式推广过程中的得失,总结出新的模式。

2.实现了双元制模式本土化

学校在重企业、重实践、重技能、重能力理念指导下,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制定合作制度,建立定期沟通、共建共享平台。开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和递进式实训课程。双能型教学团队和综合型实训实习基地提供了双元制实施保障。实现了横向拓展,把专业从早期的建筑类拓展到了商贸等六大类;纵向延伸,将校企合作从人才培养延伸到共建产学研中心,进行项目研发、科技服务。

3.建造了建筑综合实训中心为代表的创新实训基地

我们于2007年自主设计并建造了建筑综合实训中心,其现场布置、功能分区完全模拟建筑施工现场,同时考虑了教学需要,主要由内廊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二层小楼和各施工现场的分区组成,小楼一侧为已完工建筑,另一侧为处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各种结构类型、结构构件,还建造了新型膜结构顶棚用于挡风遮雨。中心既能承担建筑类各专业模拟现场的综合实训,也成为推广欧盟商会认证的外墙保温等新技术、新工艺,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的场所。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原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国内最早试点并坚持实践德国双元制的学校。自1982年建校起,在教育部指导和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帮助下,学校引进实践双元制模式。于2002年开始,探索双元制“本土化”,形成了政府支持、学校主体、校企双中心的本土化模式。

学校在实施“双元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企业无法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我国尚未形成校企共育人才良好环境,多数企业不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参与培养。二是教学过程难以对接企业工作过程。双元制教学过程结合真实生产环境,按企业生产工艺规范要求,使学习贴近未来工作需要。中国企业和学校分属不同管理体系,学校不了解企业需求,做不到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考核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三是教师能力不能胜任双元制模式教学。借鉴双元制需大批既能教理论、又能教技能的教师。我国教师基本是学科型的,理论功底相对厚实,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企业兼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强,教学能力不足,均无法胜任双元制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四是实训条件无法满足职业技能训练。

我们解析“双元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本质,凝练形成重企业、重实践、重技能、重能力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逐一破解教学问题,实现了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

一、建立政府支持、学校主体、校企双中心培养模式

政府给予政策、经费、信息等支持,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牵头相关企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审核人才培养定位、规划专业发展、促进产教融合。地方行业协会也参与其中。后为拓展科技服务又吸引部分科研单位参与,发展成南京职业教育产学研集团。校企双中心即在同一人才培养框架下,校企分别制订相互衔接的教学计划,共享资源,共组团队,阶段交替循环。相比德国(如下表),学校是办学主体,承担更多教学任务,更注重育人功能,不仅培养岗位人、职业人,更培养社会人、文化人。

二、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我们认为围绕能力培养,按照岗位任务要求,工作与学习、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教育思想的重要思路。

学校紧跟德国脚步,在其2002年全面实行学习领域模式时引进并依循其开发方式,根据中国岗位需求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每领域有学习目标、内容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时间,以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项目为载体。针对中国企业参与实践训练不足开发了递进式实训课程。学生须参加德国工商行会考试(AHK)、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统一认证或职业技能鉴定等职业资格考核。注重德育,把职业教育从注重技能教育推向注重价值教育的轨道。如建筑施工专业与大地建设集团合作,从“了解一个施工现场”开始,师生成为师徒,同学成为同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工作过程完成17个学习领域的51个项目。同时根据企业施工进度,每学期安排2周到1个月工地见习。由于企业无法承担全部实训实习项目,学生在校内技能实训室进行砌筑等单工种实训初步认识工程局部,在仿真的模拟实训中心进行多工种综合、模拟企业项目实训加深工程认知。把遵纪守法、职业道德、职业标准、团队合作、节能环保等教育贯穿于项目实施之中。最后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三、打造双能型专业教学团队

学校借鉴德国同时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做法,按“科学规划、分类建设、阶梯发展、团队共进”思路,与博西华等企业合作培养适应双元制教学的师资。

学校引进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共组教学团队,互补能力短板,合作完成教学。同时以“校本技能培训+企业实践”提高学校教师实践能力,以校本教学能力培训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使他们成为胜任双元制教学的教师。如建筑施工专业新教师须以学生身份独立完成所有项目,然后到企业实践。兼职教师上岗前要参加编制授课计划、教学设计等教学能力培训。

四、建设综合性实训实习基地

学校按照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造、高效率使用原则,与中电集团55所科技公司等共建共用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基地集产学研训赛多功能于一体。实训室、教学工场均规划了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工具材料、企业产品及文化展示和教学资料区等开放式“五区”。模拟实训中心提供了仿真工作环境。建筑综合实训中心获发明等4项国家专利。学校通过自身影响力和政府行业力量牵头多家企业共同建设校内Switch-Asia建筑节能培训项目江苏中心等“跨企业公共培训中心”,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学校提供教师和场地,供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学习,学校能获取最新技术标准与企业需求信息。这种模式实现了优势教育资源作用最大化,形成多赢局面。

(张荣胜 张宁新 崔 琪 陈育中 朱增力等)

育人篇

主要创新点:

1.探索出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路径

在30多年引进德国双元制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实践不放弃,应势而变,探索出“复制—转换—迁移—创新”的本土化路径。早期主要是原样“复制”德国模式,然后根据学校实际“转换”,如改造德国瓦工专业的结构和内容成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2002年以后将转换成功的方式“迁移”应用于专业群建设,形成了建筑设备、楼宇智能化等建筑类专业群;“创新”即同时分析外来模式和本土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新模式推广过程中的得失,总结出新的模式。

2.实现了双元制模式本土化

学校在重企业、重实践、重技能、重能力理念指导下,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制定合作制度,建立定期沟通、共建共享平台。开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和递进式实训课程。双能型教学团队和综合型实训实习基地提供了双元制实施保障。实现了横向拓展,把专业从早期的建筑类拓展到了商贸等六大类;纵向延伸,将校企合作从人才培养延伸到共建产学研中心,进行项目研发、科技服务。

3.建造了建筑综合实训中心为代表的创新实训基地

我们于2007年自主设计并建造了建筑综合实训中心,其现场布置、功能分区完全模拟建筑施工现场,同时考虑了教学需要,主要由内廊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二层小楼和各施工现场的分区组成,小楼一侧为已完工建筑,另一侧为处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各种结构类型、结构构件,还建造了新型膜结构顶棚用于挡风遮雨。中心既能承担建筑类各专业模拟现场的综合实训,也成为推广欧盟商会认证的外墙保温等新技术、新工艺,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的场所。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原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国内最早试点并坚持实践德国双元制的学校。自1982年建校起,在教育部指导和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帮助下,学校引进实践双元制模式。于2002年开始,探索双元制“本土化”,形成了政府支持、学校主体、校企双中心的本土化模式。

学校在实施“双元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企业无法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我国尚未形成校企共育人才良好环境,多数企业不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参与培养。二是教学过程难以对接企业工作过程。双元制教学过程结合真实生产环境,按企业生产工艺规范要求,使学习贴近未来工作需要。中国企业和学校分属不同管理体系,学校不了解企业需求,做不到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考核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三是教师能力不能胜任双元制模式教学。借鉴双元制需大批既能教理论、又能教技能的教师。我国教师基本是学科型的,理论功底相对厚实,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企业兼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强,教学能力不足,均无法胜任双元制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四是实训条件无法满足职业技能训练。

我们解析“双元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本质,凝练形成重企业、重实践、重技能、重能力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逐一破解教学问题,实现了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

一、建立政府支持、学校主体、校企双中心培养模式

政府给予政策、经费、信息等支持,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牵头相关企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审核人才培养定位、规划专业发展、促进产教融合。地方行业协会也参与其中。后为拓展科技服务又吸引部分科研单位参与,发展成南京职业教育产学研集团。校企双中心即在同一人才培养框架下,校企分别制订相互衔接的教学计划,共享资源,共组团队,阶段交替循环。相比德国(如下表),学校是办学主体,承担更多教学任务,更注重育人功能,不仅培养岗位人、职业人,更培养社会人、文化人。

二、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我们认为围绕能力培养,按照岗位任务要求,工作与学习、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教育思想的重要思路。

学校紧跟德国脚步,在其2002年全面实行学习领域模式时引进并依循其开发方式,根据中国岗位需求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每领域有学习目标、内容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时间,以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项目为载体。针对中国企业参与实践训练不足开发了递进式实训课程。学生须参加德国工商行会考试(AHK)、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统一认证或职业技能鉴定等职业资格考核。注重德育,把职业教育从注重技能教育推向注重价值教育的轨道。如建筑施工专业与大地建设集团合作,从“了解一个施工现场”开始,师生成为师徒,同学成为同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工作过程完成17个学习领域的51个项目。同时根据企业施工进度,每学期安排2周到1个月工地见习。由于企业无法承担全部实训实习项目,学生在校内技能实训室进行砌筑等单工种实训初步认识工程局部,在仿真的模拟实训中心进行多工种综合、模拟企业项目实训加深工程认知。把遵纪守法、职业道德、职业标准、团队合作、节能环保等教育贯穿于项目实施之中。最后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三、打造双能型专业教学团队

学校借鉴德国同时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做法,按“科学规划、分类建设、阶梯发展、团队共进”思路,与博西华等企业合作培养适应双元制教学的师资。

学校引进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共组教学团队,互补能力短板,合作完成教学。同时以“校本技能培训+企业实践”提高学校教师实践能力,以校本教学能力培训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使他们成为胜任双元制教学的教师。如建筑施工专业新教师须以学生身份独立完成所有项目,然后到企业实践。兼职教师上岗前要参加编制授课计划、教学设计等教学能力培训。

四、建设综合性实训实习基地

学校按照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造、高效率使用原则,与中电集团55所科技公司等共建共用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基地集产学研训赛多功能于一体。实训室、教学工场均规划了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工具材料、企业产品及文化展示和教学资料区等开放式“五区”。模拟实训中心提供了仿真工作环境。建筑综合实训中心获发明等4项国家专利。学校通过自身影响力和政府行业力量牵头多家企业共同建设校内Switch-Asia建筑节能培训项目江苏中心等“跨企业公共培训中心”,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学校提供教师和场地,供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学习,学校能获取最新技术标准与企业需求信息。这种模式实现了优势教育资源作用最大化,形成多赢局面。

(张荣胜 张宁新 崔 琪 陈育中 朱增力等)

育人篇

主要创新点:

1.探索出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路径

在30多年引进德国双元制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实践不放弃,应势而变,探索出“复制—转换—迁移—创新”的本土化路径。早期主要是原样“复制”德国模式,然后根据学校实际“转换”,如改造德国瓦工专业的结构和内容成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2002年以后将转换成功的方式“迁移”应用于专业群建设,形成了建筑设备、楼宇智能化等建筑类专业群;“创新”即同时分析外来模式和本土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新模式推广过程中的得失,总结出新的模式。

2.实现了双元制模式本土化

学校在重企业、重实践、重技能、重能力理念指导下,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制定合作制度,建立定期沟通、共建共享平台。开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和递进式实训课程。双能型教学团队和综合型实训实习基地提供了双元制实施保障。实现了横向拓展,把专业从早期的建筑类拓展到了商贸等六大类;纵向延伸,将校企合作从人才培养延伸到共建产学研中心,进行项目研发、科技服务。

3.建造了建筑综合实训中心为代表的创新实训基地

我们于2007年自主设计并建造了建筑综合实训中心,其现场布置、功能分区完全模拟建筑施工现场,同时考虑了教学需要,主要由内廊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二层小楼和各施工现场的分区组成,小楼一侧为已完工建筑,另一侧为处在不同施工阶段的各种结构类型、结构构件,还建造了新型膜结构顶棚用于挡风遮雨。中心既能承担建筑类各专业模拟现场的综合实训,也成为推广欧盟商会认证的外墙保温等新技术、新工艺,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的场所。

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原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国内最早试点并坚持实践德国双元制的学校。自1982年建校起,在教育部指导和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帮助下,学校引进实践双元制模式。于2002年开始,探索双元制“本土化”,形成了政府支持、学校主体、校企双中心的本土化模式。

学校在实施“双元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企业无法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我国尚未形成校企共育人才良好环境,多数企业不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主动参与培养。二是教学过程难以对接企业工作过程。双元制教学过程结合真实生产环境,按企业生产工艺规范要求,使学习贴近未来工作需要。中国企业和学校分属不同管理体系,学校不了解企业需求,做不到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考核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达不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三是教师能力不能胜任双元制模式教学。借鉴双元制需大批既能教理论、又能教技能的教师。我国教师基本是学科型的,理论功底相对厚实,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企业兼职教师实践能力较强,教学能力不足,均无法胜任双元制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四是实训条件无法满足职业技能训练。

我们解析“双元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本质,凝练形成重企业、重实践、重技能、重能力的办学理念,在实践中逐一破解教学问题,实现了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

一、建立政府支持、学校主体、校企双中心培养模式

政府给予政策、经费、信息等支持,学校作为办学主体,牵头相关企业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审核人才培养定位、规划专业发展、促进产教融合。地方行业协会也参与其中。后为拓展科技服务又吸引部分科研单位参与,发展成南京职业教育产学研集团。校企双中心即在同一人才培养框架下,校企分别制订相互衔接的教学计划,共享资源,共组团队,阶段交替循环。相比德国(如下表),学校是办学主体,承担更多教学任务,更注重育人功能,不仅培养岗位人、职业人,更培养社会人、文化人。

二、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

我们认为围绕能力培养,按照岗位任务要求,工作与学习、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双元”教育思想的重要思路。

学校紧跟德国脚步,在其2002年全面实行学习领域模式时引进并依循其开发方式,根据中国岗位需求构建了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每领域有学习目标、内容及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时间,以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项目为载体。针对中国企业参与实践训练不足开发了递进式实训课程。学生须参加德国工商行会考试(AHK)、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统一认证或职业技能鉴定等职业资格考核。注重德育,把职业教育从注重技能教育推向注重价值教育的轨道。如建筑施工专业与大地建设集团合作,从“了解一个施工现场”开始,师生成为师徒,同学成为同事,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工作过程完成17个学习领域的51个项目。同时根据企业施工进度,每学期安排2周到1个月工地见习。由于企业无法承担全部实训实习项目,学生在校内技能实训室进行砌筑等单工种实训初步认识工程局部,在仿真的模拟实训中心进行多工种综合、模拟企业项目实训加深工程认知。把遵纪守法、职业道德、职业标准、团队合作、节能环保等教育贯穿于项目实施之中。最后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三、打造双能型专业教学团队

学校借鉴德国同时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的做法,按“科学规划、分类建设、阶梯发展、团队共进”思路,与博西华等企业合作培养适应双元制教学的师资。

学校引进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共组教学团队,互补能力短板,合作完成教学。同时以“校本技能培训+企业实践”提高学校教师实践能力,以校本教学能力培训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使他们成为胜任双元制教学的教师。如建筑施工专业新教师须以学生身份独立完成所有项目,然后到企业实践。兼职教师上岗前要参加编制授课计划、教学设计等教学能力培训。

四、建设综合性实训实习基地

学校按照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造、高效率使用原则,与中电集团55所科技公司等共建共用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基地集产学研训赛多功能于一体。实训室、教学工场均规划了理论教学、实训操作、工具材料、企业产品及文化展示和教学资料区等开放式“五区”。模拟实训中心提供了仿真工作环境。建筑综合实训中心获发明等4项国家专利。学校通过自身影响力和政府行业力量牵头多家企业共同建设校内Switch-Asia建筑节能培训项目江苏中心等“跨企业公共培训中心”,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学校提供教师和场地,供企业员工和学校学生学习,学校能获取最新技术标准与企业需求信息。这种模式实现了优势教育资源作用最大化,形成多赢局面。

(张荣胜 张宁新 崔 琪 陈育中 朱增力等)

猜你喜欢
双元制本土化校企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