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自我”

2014-12-12 16:59于红英张素英
江苏教育 2014年21期
关键词:多长自我尺子

于红英+张素英

《我们身体上的“尺”》是苏教版二上2013年教材新增设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实现对长度估测的自我感悟,完成自我建构,发展思维。为了丰富学生的真实感受,为他们后续学习目测和步测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时,我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学习,再反过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一、巧设悬念,引入“身体尺”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呢?

老师有一项特殊的本领,不用测量工具就可以测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相信吗?(当场演示一下)知道老师用什么测量的吗?(身体)

是的,我们身上都携带着很多把“尺子”,用这些“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非常方便,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哪些“尺子”啊?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身体上的‘尺”。(板书课题:我们身体上的“尺”)

【新课伊始,设置悬念,一是引发学生认识“身体尺”的动机,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实践操作,探究“身体尺”

1.猜一猜,认一认:初步感知“身体尺”。

看了老师板书的课题,大家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在“尺”这个字上加个引号呢?说得没错,这不是真正的尺子,却能像尺子一样帮助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你们身体上有这样的尺子吗?分别在哪里呢?找找看。(庹、身高、拃、指宽、手掌宽、臂长和步长)

是啊,这样的尺子我们叫“身体尺”。(板书:一拃、一庹、一步、一脚)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这四种“尺子”,你知道一拃、一庹、一步、一脚是怎么规定的吗?

电脑演示、说明并引导学生比划比划。一拃:手指用力张开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庹:两臂左右平伸,两个中指指尖间的距离;一步:步行时,两个脚尖之间的距离;一脚:脚尖到脚跟之间的长度。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身体尺”,但那只是一个初步的了解,究竟我们身体上的“尺”还有哪些,而这些“身体尺”又是如何规定的,学生并不完全知道。教师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身体上的“尺”,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尺”有多长的心理需要。】

2.比一比,量一量:体验“身体尺”的长度。

量一量你的“身体尺”有多长:

教师选择两名学生的“身体尺”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并交流:(1)让这两位同学分别汇报一下他们的测量结果。(2)观察后大家有什么发现?

提问: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每个人的“身体尺”不是完全一样的。那么,再过5年、10年,你的“身体尺”还是这么长吗?(不是,“身体尺”会变长)是啊,“身体尺”不是一成不变的,同学们还在长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身体尺”也会发生变化。

3.估一估,测一测:构建“身体尺”与“米尺”的关系。

用你的“身体尺”量一量1米:

教师选择两名身高有差异的学生的“身体尺”数据展示在黑板上。

全班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是1米,有同学量的是7拃,有同学量的是6拃,有同学量的是8拃?(每个人的手不一样,有的人手大,有的人手小)很对!每个人的“身体尺”是不完全一样的。

【这部分的教学,一是通过测量,让学生对自己“身体尺”的长度有了理性的认识;二是通过思考、测量,使学生认识到了不同的人的“身体尺”长度不同,而且他们的“身体尺”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三是帮助学生建立“米”与“身体尺”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在群体之间进行交流,使测量活动具有更普遍的实用意义;四是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实际应用,感受“身体尺”

1.想一想,连一连。

课桌长 脚

黑板长 步

数学书长 庹

操场长 拃

地砖长

小结:同一物体可以用多种“身体尺”去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通常会用“庹”去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多采用“拃”来测量;比较长的地面长度,我们会选择“步”测,比较短的地面长度,我们通常会选择“脚”测。总之,我们一般会选择比较方便的“身体尺”去测量。

【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利用“身体尺”测量时,要根据测量物体的长短以及场地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身体尺”,知晓每种“身体尺”的主要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白选择方法亦可多元,需要联系实际应用来合理地选择。这一环节既为下一环节学生用“身体尺”测量提供了保障,也有利于学生学会选择策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2.估一估,填一填。

(1)小亮一步大约长50厘米,他量得家里客厅门宽大约有2步,大约是多长呢?你是怎样算的?

(2)小明一拃大约长15厘米,一庹大约长1米。他沿窗台宽量得1庹带2拃,窗台大约有多宽?

3.量一量,算一算。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数学书,测一测、估一估、算一算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2)黑板的长又怎样算呢?请一名学生用“身体尺”来测一测。

讨论:刚才大家看到了,这位同学测量得出是3庹带4拃,那我们该怎么算黑板的长度呢?

(3)用“身体尺”实际测量(每人自选一项或几项自己喜欢的物体去测量),学生活动后汇报测量结果。

指出:“身体尺”量出的只是大概的长度,要得到准确的结果还要用尺量。

【学习离不开实践,先通过练习中别人测量的数据指导学生学会计算,再引导学生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去实践测量并计算出结果。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方法的选择、估算的应用以及计算的正确性。因此,实践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途径,应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自我”,恰当地运用估测策略,获得更多的估测经验,逐渐形成一定的估测能力。】

四、归纳整理,建构“身体尺”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其实,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4把“身体尺”外,我们每个人身上还有其他的“身体尺”。电脑展示:(1)我的食指宽1厘米,这就是一把1厘米长的尺子;(2)我的手掌宽6厘米,这就是一把6厘米长的尺子;(3)我的身高是130厘米,相当于一把130厘米长的尺子。

【引导学生梳理、总结这一课的内容和收获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身体尺”,为学生今后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储备基础。】

五、课外实践,拓展“身体尺”

课外探索:(1)用你的“身体尺”量一量你家的地砖、书桌或其他物品大约有多长;(2)沿着学校的篮球场走一圈,数一数你走了多少步,估计一周大约有多长。

【要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需要学生不断去实践。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延伸到课外、应用于生活,有利于学生到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去实践,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于红英老师这节课重点体现了两大特点。“动”是这节课的一大特点: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都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自己“身体尺”的长度及应用;“估”是这节课的又一特点: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身体尺”是不可能很精确的,只是一种估计,但它又与现实的长度相差不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测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育才小学)

《我们身体上的“尺”》是苏教版二上2013年教材新增设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实现对长度估测的自我感悟,完成自我建构,发展思维。为了丰富学生的真实感受,为他们后续学习目测和步测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时,我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学习,再反过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一、巧设悬念,引入“身体尺”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呢?

老师有一项特殊的本领,不用测量工具就可以测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相信吗?(当场演示一下)知道老师用什么测量的吗?(身体)

是的,我们身上都携带着很多把“尺子”,用这些“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非常方便,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哪些“尺子”啊?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身体上的‘尺”。(板书课题:我们身体上的“尺”)

【新课伊始,设置悬念,一是引发学生认识“身体尺”的动机,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实践操作,探究“身体尺”

1.猜一猜,认一认:初步感知“身体尺”。

看了老师板书的课题,大家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在“尺”这个字上加个引号呢?说得没错,这不是真正的尺子,却能像尺子一样帮助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你们身体上有这样的尺子吗?分别在哪里呢?找找看。(庹、身高、拃、指宽、手掌宽、臂长和步长)

是啊,这样的尺子我们叫“身体尺”。(板书:一拃、一庹、一步、一脚)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这四种“尺子”,你知道一拃、一庹、一步、一脚是怎么规定的吗?

电脑演示、说明并引导学生比划比划。一拃:手指用力张开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庹:两臂左右平伸,两个中指指尖间的距离;一步:步行时,两个脚尖之间的距离;一脚:脚尖到脚跟之间的长度。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身体尺”,但那只是一个初步的了解,究竟我们身体上的“尺”还有哪些,而这些“身体尺”又是如何规定的,学生并不完全知道。教师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身体上的“尺”,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尺”有多长的心理需要。】

2.比一比,量一量:体验“身体尺”的长度。

量一量你的“身体尺”有多长:

教师选择两名学生的“身体尺”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并交流:(1)让这两位同学分别汇报一下他们的测量结果。(2)观察后大家有什么发现?

提问: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每个人的“身体尺”不是完全一样的。那么,再过5年、10年,你的“身体尺”还是这么长吗?(不是,“身体尺”会变长)是啊,“身体尺”不是一成不变的,同学们还在长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身体尺”也会发生变化。

3.估一估,测一测:构建“身体尺”与“米尺”的关系。

用你的“身体尺”量一量1米:

教师选择两名身高有差异的学生的“身体尺”数据展示在黑板上。

全班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是1米,有同学量的是7拃,有同学量的是6拃,有同学量的是8拃?(每个人的手不一样,有的人手大,有的人手小)很对!每个人的“身体尺”是不完全一样的。

【这部分的教学,一是通过测量,让学生对自己“身体尺”的长度有了理性的认识;二是通过思考、测量,使学生认识到了不同的人的“身体尺”长度不同,而且他们的“身体尺”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三是帮助学生建立“米”与“身体尺”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在群体之间进行交流,使测量活动具有更普遍的实用意义;四是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实际应用,感受“身体尺”

1.想一想,连一连。

课桌长 脚

黑板长 步

数学书长 庹

操场长 拃

地砖长

小结:同一物体可以用多种“身体尺”去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通常会用“庹”去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多采用“拃”来测量;比较长的地面长度,我们会选择“步”测,比较短的地面长度,我们通常会选择“脚”测。总之,我们一般会选择比较方便的“身体尺”去测量。

【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利用“身体尺”测量时,要根据测量物体的长短以及场地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身体尺”,知晓每种“身体尺”的主要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白选择方法亦可多元,需要联系实际应用来合理地选择。这一环节既为下一环节学生用“身体尺”测量提供了保障,也有利于学生学会选择策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2.估一估,填一填。

(1)小亮一步大约长50厘米,他量得家里客厅门宽大约有2步,大约是多长呢?你是怎样算的?

(2)小明一拃大约长15厘米,一庹大约长1米。他沿窗台宽量得1庹带2拃,窗台大约有多宽?

3.量一量,算一算。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数学书,测一测、估一估、算一算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2)黑板的长又怎样算呢?请一名学生用“身体尺”来测一测。

讨论:刚才大家看到了,这位同学测量得出是3庹带4拃,那我们该怎么算黑板的长度呢?

(3)用“身体尺”实际测量(每人自选一项或几项自己喜欢的物体去测量),学生活动后汇报测量结果。

指出:“身体尺”量出的只是大概的长度,要得到准确的结果还要用尺量。

【学习离不开实践,先通过练习中别人测量的数据指导学生学会计算,再引导学生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去实践测量并计算出结果。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方法的选择、估算的应用以及计算的正确性。因此,实践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途径,应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自我”,恰当地运用估测策略,获得更多的估测经验,逐渐形成一定的估测能力。】

四、归纳整理,建构“身体尺”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其实,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4把“身体尺”外,我们每个人身上还有其他的“身体尺”。电脑展示:(1)我的食指宽1厘米,这就是一把1厘米长的尺子;(2)我的手掌宽6厘米,这就是一把6厘米长的尺子;(3)我的身高是130厘米,相当于一把130厘米长的尺子。

【引导学生梳理、总结这一课的内容和收获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身体尺”,为学生今后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储备基础。】

五、课外实践,拓展“身体尺”

课外探索:(1)用你的“身体尺”量一量你家的地砖、书桌或其他物品大约有多长;(2)沿着学校的篮球场走一圈,数一数你走了多少步,估计一周大约有多长。

【要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需要学生不断去实践。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延伸到课外、应用于生活,有利于学生到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去实践,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于红英老师这节课重点体现了两大特点。“动”是这节课的一大特点: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都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自己“身体尺”的长度及应用;“估”是这节课的又一特点: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身体尺”是不可能很精确的,只是一种估计,但它又与现实的长度相差不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测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育才小学)

《我们身体上的“尺”》是苏教版二上2013年教材新增设的“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实现对长度估测的自我感悟,完成自我建构,发展思维。为了丰富学生的真实感受,为他们后续学习目测和步测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时,我注重创设生活情境,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学习,再反过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一、巧设悬念,引入“身体尺”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呢?

老师有一项特殊的本领,不用测量工具就可以测量出物体的长度,你们相信吗?(当场演示一下)知道老师用什么测量的吗?(身体)

是的,我们身上都携带着很多把“尺子”,用这些“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非常方便,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哪些“尺子”啊?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我们身体上的‘尺”。(板书课题:我们身体上的“尺”)

【新课伊始,设置悬念,一是引发学生认识“身体尺”的动机,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身体尺”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

二、实践操作,探究“身体尺”

1.猜一猜,认一认:初步感知“身体尺”。

看了老师板书的课题,大家猜一猜,老师为什么要在“尺”这个字上加个引号呢?说得没错,这不是真正的尺子,却能像尺子一样帮助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你们身体上有这样的尺子吗?分别在哪里呢?找找看。(庹、身高、拃、指宽、手掌宽、臂长和步长)

是啊,这样的尺子我们叫“身体尺”。(板书:一拃、一庹、一步、一脚)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这四种“尺子”,你知道一拃、一庹、一步、一脚是怎么规定的吗?

电脑演示、说明并引导学生比划比划。一拃:手指用力张开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一庹:两臂左右平伸,两个中指指尖间的距离;一步:步行时,两个脚尖之间的距离;一脚:脚尖到脚跟之间的长度。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身体尺”,但那只是一个初步的了解,究竟我们身体上的“尺”还有哪些,而这些“身体尺”又是如何规定的,学生并不完全知道。教师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身体上的“尺”,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尺”有多长的心理需要。】

2.比一比,量一量:体验“身体尺”的长度。

量一量你的“身体尺”有多长:

教师选择两名学生的“身体尺”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并交流:(1)让这两位同学分别汇报一下他们的测量结果。(2)观察后大家有什么发现?

提问: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了每个人的“身体尺”不是完全一样的。那么,再过5年、10年,你的“身体尺”还是这么长吗?(不是,“身体尺”会变长)是啊,“身体尺”不是一成不变的,同学们还在长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身体尺”也会发生变化。

3.估一估,测一测:构建“身体尺”与“米尺”的关系。

用你的“身体尺”量一量1米:

教师选择两名身高有差异的学生的“身体尺”数据展示在黑板上。

全班讨论交流:为什么同样是1米,有同学量的是7拃,有同学量的是6拃,有同学量的是8拃?(每个人的手不一样,有的人手大,有的人手小)很对!每个人的“身体尺”是不完全一样的。

【这部分的教学,一是通过测量,让学生对自己“身体尺”的长度有了理性的认识;二是通过思考、测量,使学生认识到了不同的人的“身体尺”长度不同,而且他们的“身体尺”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三是帮助学生建立“米”与“身体尺”之间的联系,便于学生在群体之间进行交流,使测量活动具有更普遍的实用意义;四是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在合作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实际应用,感受“身体尺”

1.想一想,连一连。

课桌长 脚

黑板长 步

数学书长 庹

操场长 拃

地砖长

小结:同一物体可以用多种“身体尺”去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通常会用“庹”去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多采用“拃”来测量;比较长的地面长度,我们会选择“步”测,比较短的地面长度,我们通常会选择“脚”测。总之,我们一般会选择比较方便的“身体尺”去测量。

【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利用“身体尺”测量时,要根据测量物体的长短以及场地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身体尺”,知晓每种“身体尺”的主要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白选择方法亦可多元,需要联系实际应用来合理地选择。这一环节既为下一环节学生用“身体尺”测量提供了保障,也有利于学生学会选择策略,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2.估一估,填一填。

(1)小亮一步大约长50厘米,他量得家里客厅门宽大约有2步,大约是多长呢?你是怎样算的?

(2)小明一拃大约长15厘米,一庹大约长1米。他沿窗台宽量得1庹带2拃,窗台大约有多宽?

3.量一量,算一算。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数学书,测一测、估一估、算一算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2)黑板的长又怎样算呢?请一名学生用“身体尺”来测一测。

讨论:刚才大家看到了,这位同学测量得出是3庹带4拃,那我们该怎么算黑板的长度呢?

(3)用“身体尺”实际测量(每人自选一项或几项自己喜欢的物体去测量),学生活动后汇报测量结果。

指出:“身体尺”量出的只是大概的长度,要得到准确的结果还要用尺量。

【学习离不开实践,先通过练习中别人测量的数据指导学生学会计算,再引导学生大胆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去实践测量并计算出结果。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方法的选择、估算的应用以及计算的正确性。因此,实践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必要途径,应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自我”,恰当地运用估测策略,获得更多的估测经验,逐渐形成一定的估测能力。】

四、归纳整理,建构“身体尺”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其实,除了我们刚才认识的4把“身体尺”外,我们每个人身上还有其他的“身体尺”。电脑展示:(1)我的食指宽1厘米,这就是一把1厘米长的尺子;(2)我的手掌宽6厘米,这就是一把6厘米长的尺子;(3)我的身高是130厘米,相当于一把130厘米长的尺子。

【引导学生梳理、总结这一课的内容和收获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更多的“身体尺”,为学生今后在生活中广泛应用储备基础。】

五、课外实践,拓展“身体尺”

课外探索:(1)用你的“身体尺”量一量你家的地砖、书桌或其他物品大约有多长;(2)沿着学校的篮球场走一圈,数一数你走了多少步,估计一周大约有多长。

【要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需要学生不断去实践。将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延伸到课外、应用于生活,有利于学生到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去实践,去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于红英老师这节课重点体现了两大特点。“动”是这节课的一大特点:这节课从开始到结束都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自己“身体尺”的长度及应用;“估”是这节课的又一特点:首先让学生认识到“身体尺”是不可能很精确的,只是一种估计,但它又与现实的长度相差不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测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金湖县育才小学)

猜你喜欢
多长自我尺子
一秒有多长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恐龙的寿命有多长?
成长中的“自我”
你的血管有多长
时钟就是尺子圈
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