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炯生平系年

2014-12-11 16:50杨兴涓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2期
关键词:翰林学士舍人中书

杨兴涓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欧阳炯生平系年

杨兴涓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欧阳炯,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生于益州华阳,事王衍、孟知祥、孟昶;广政三年(940年)为《花间集》作序;宋乾德三年(965年)从昶归宋;开宝四年(971年)卒于洛阳,年七十六。

欧阳炯 生平系年

欧阳炯是花间词人群中唯一一位兼具作家和理论家身份的词人,存词47首,其《花间集序》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词论。自五代以来,历代典籍述及欧阳炯生平者颇多,除《宋史》、《十国春秋》本传有较为系统记载外,《锦里耆旧传》、《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亦有零星记载,但这些文献抵牾之处较多。近代以来,王国维《庚辛之间读书记·〈花间集〉》[1]和《欧阳平章词辑跋》[2]对其在蜀作中书舍人时间和入宋后是否任右散骑常侍进行了考证;陈尚君《“花间”词人事辑》[3]对其生平事迹及著述存佚情况作考证;刘俊伟《〈十国春秋〉欧阳炯生平考异》[4]对《十国春秋》记载的欧阳炯生平进行考证。它们对我们了解欧阳炯身世有较大帮助,但其中一些说法也值得商榷。本文将主要依凭《宋史·西蜀世家》的记载,再以其他史料和欧阳炯作品作旁证,对其生平加以系年。

唐昭宗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欧阳炯生于益州华阳。父钰,通泉令。

按:据《宋史》,炯卒于开宝四年(971年),年七十六。[5]逆推之,知其生于唐昭宗乾宁三年。《宋史》、《十国春秋》等记载炯为“益州华阳人”。然《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四引《野人闲话》作“渤海”人,陈尚君认为渤海为“欧阳氏旧望”,[3]但未进行论证。明杨慎《丹铅余录·总录》认为欧阳炯是“他方流寓而老于蜀者”,[6]然不知杨慎此说何据。兹从《宋史》。

少事王衍,为中书舍人。

按:王国维《欧阳平章词辑跋》云:“案:昶广政三年,炯作《花间集序》,其结衔署‘武德军节度判官’。而集中称为‘中书舍人’,则炯为中书舍人当在昶时,不应在王衍时也。”王国维以为王衍时,炯不曾为中书舍人。然《宋史》云:“少事王衍,为中书舍人”。又云:“知祥僭号,以为中书舍人。”炯当在前后蜀皆有“中书舍人”一职。

后唐同光三年 (925年),前蜀亡,随衍至洛阳,补秦州从事。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孟知祥镇蜀,炯复入蜀。

后唐清泰元年(934年),知祥称帝,以炯为中书舍人。

后蜀明德四年(937年),作《武信军创移山响寺碑》并书于遂宁。

宋佚名《宝刻类编》卷七:“武信军创移山响寺碑,撰分书,明德四年,遂宁。”[7]

后主孟昶广政三年(940年)四月,官武德军(即梓州)节度判官,为赵崇祚编《花间集》作序。

按:李一氓《花间集校》所据底本为南宋绍兴十八年晁谦之跋本,《花间集叙》下有题名“武德军节度判官欧阳炯撰”,李一氓校云:“鄂本、汤本于叙前无题名,惟毛本仅署‘欧阳炯’,茅、玄、雪诸本又署‘唐欧阳炯撰’,今从晁本。”[8]据晁本,炯作序时为武德军节度判官,这个官衔在《宋史》等史籍中均未提及。然晁本为《花间集》现存最早版本,其题名应有较强可信度,姑从之。

广政四年(941年),书刘曦度《修净众寺碑》于成都。

《宝刻类编》卷七:“修净众寺碑,刘曦度撰,广政四年立,成都。”[8]

广政十二年(949年),拜翰林学士。

广政十三年(950年),知贡举、判太常寺。

广政十三年(950年)至二十四年(961年)迁礼部侍郎,领陵州刺史,转吏部侍郎,加承旨。

广政十六年(953年)十二月,应诏作《蜀八卦殿壁画奇异记》。

《益州名画录》载此文,记为“时广政十六年岁次癸丑十二月记”。[9]

广政十七年(954年)十一月,应诏作《八仙真形赞》或《十二仙真形赞》。

《益州名画录》记此事为“甲寅岁十一月十一日”,“甲寅岁”即广政十七年。《野人闲话》谓素卿画为八幅,《益州名画录》则谓素卿画为十二幅,未知孰是,存疑。

广政十八年(955年)作《斋设厅记》。

《宝刻类编》卷七:“斋设厅记,欧阳炯撰,广政十八年立,同上(按,指成都)”。[8]

广政十九年(956年)夏,与同僚纳凉于净众寺,诗僧可朋作《耕田鼓》诗以贽之。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十四:“孟昶广政十九年……可朋遂作《耕田鼓》诗以贽欧阳(炯)。”[10]

广政二十四年 (961年),拜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监修国史。

孟蜀时,与景焕为忘形之交,连骑同游应天寺,作《题景焕画应天寺壁天王歌》。

按:炯作此诗时间,刘俊伟《〈十国春秋〉欧阳炯生平考异》认为:“从诗画的成熟考虑到二人的年龄及各书的记载,我认为诗画当作于广政年间,至于所谓三十年可能为误传”。按常理推断,至广政年间,欧阳炯和景焕年龄均在三十岁以上,诗画艺术较为成熟,有能力作出被誉为“应天三绝”之二的诗与画。孙位作画至欧阳炯作诗、景焕作画,期间相隔五、六十年。至于欧阳炯《题景焕画应天寺壁天王歌》“谁知未满三十载,或有异人来间生”一句,应理解为孙位作画后未满三十年,“异人”景焕出生。

事孟昶时,尝拟白居易讽谏诗五十篇以献,昶手诏嘉美,赉以银器、锦彩。

《宋史》、《十国春秋》载此事,皆未注明具体时间。

广政年间,作《武信军军衙记》。

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五十五云:“后唐《武信军军衙记》,广政间欧阳炯文。”[11]

事孟昶为翰林学士时,作《贯休应梦罗汉画歌》。

按:炯作此诗时间,《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以诗中“休公休公始自江南来入秦,于今到蜀无交亲”一语为据,推知则此诗当作于贯休卒年或稍前,认为:“贯休卒于本年(按,前蜀高祖永平二年)十二月,而炯是年仅十七岁,故此歌约作于是年或稍前,翰林学士为炯在孟蜀时官,《野人闲话》借用之。”[13]《五代十国文学编年》据此推论“炯以十六、七岁入仕,时当为小吏”。[12]《“花间”词人事辑》据此推断欧阳炯“及事王建”。[3]贯休卒于前蜀高祖永平二年,这一年欧阳炯十七岁。《贯休应梦罗汉画歌》内容充实,笔力苍劲,很难想象其出自一个年纪不到十七岁的少年之手。刘俊伟《〈十国春秋〉欧阳炯生平考异》认为:“根据诗中内容看来,欧阳炯与贯休关系并不一般,当为忘年之交,二人友谊岂不要追溯到欧阳炯十七岁之前?更何况贯休在其众多的诗歌中对欧阳炯只字未提。”所以《野人闲话》所言“门人昙域、昙弗等,甚秘重之。蜀主曾宣入内。叹其笔迹狂逸,供养经月,却令分付院中。翰林学士欧阳炯亦曾观之,赠以歌曰”等语应该理解为“为门人所秘重,又被蜀主宣入内,供养经月,分付院中的应当是那幅笔迹狂逸的应梦罗汉画。”“这个蜀主当指孟昶”据此,刘俊伟认为此诗应该作于“广政十二年”。[4]笔者认为,刘俊伟的考证有理,其认为供养的是画而不是人的观点,也能与《宣和画谱》“伪蜀主取其本纳之宫中,设香灯崇奉者逾月”[13]的说法相印证。但仅以“翰林学士欧阳炯亦曾观之”认定此诗作于广政十二年,则较为偏颇。欧阳炯于广政十二年拜翰林学士,十三年知贡举、判太常寺,十三年至二十四年间迁礼部侍郎,领陵州刺史,转吏部侍郎,加承旨。据《宋史》“加承旨”及下引数事看,炯自广政十二年后一直任翰林学士职。因此,只能认定此诗为任翰林学士时作。至于欧阳炯是否如张兴武所言“以十六、七岁入仕”,或者如陈尚君所言“事及王建”,因无其他相关证据,未敢断言。

广政二十八年(965年)元月,后蜀亡,从昶归宋,六月,宋除炯为左散骑常侍。八月,除翰林学士。

按:炯归宋后任职情况,诸史籍记载较为混乱。《锦里耆旧传》卷四云:“左散骑常侍。”[14]《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为乾德三年六月任“右散骑常侍”,八月又以“左散骑常侍”充任“翰林学士”。[15]《翰苑群书》记载为“八月以左散骑常侍拜”。[16]《续翰林志》记载为“以右貂终于洛阳”。[17]而《宋史》云:“为右散骑常侍,俄充翰林学士,就转左散骑常侍。”对以上史籍的不同记载,王国维认为:“左、右,必有一误。”[1]而陈尚君《“花间”词人事辑》认为:“炯自归朝至入翰林,仅二月有余,未有别拜,前二书(指《续资治通鉴长编》、《翰院群书》)亦皆云自左貂拜,疑无右散骑常侍之除,也不存在‘就转’之事,‘右’皆‘左’之误。”[3]今从之。

开宝四年(971年)六月,罢翰林学士,以本官分司西京。同年卒于西京洛阳,年七十六。赠工部尚书。

[1]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56.

[2]王国维.王国维先生全集续编第六册[M].台湾:台湾大通书局,1994:2335-2336.

[3]陈尚君.唐代文学丛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391-395.

[4]刘俊伟.《十国春秋》欧阳炯生平考异[J].文献季刊,2003 (1):66-71.

[5]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896.

[6]杨慎.丹铅余录[A]//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7]佚名.宝刻类编[A]//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8]李一氓.花间集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2.

[9]黄休复.益州名画录[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14,1.

[10]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986.

[11]王象之.舆地纪胜[M].台湾:文海出版社,1971:778.

[12]张兴武.五代十国文学编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141.

[13]佚名.宣和画谱[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54.

[14]张唐英.王文才、王炎校笺[A]//蜀梼杌校笺[C].成都:巴蜀书社,1999:495.

[15]李焘撰,黄以周辑补[A]//续资治通鉴长编[C].北京:中华书局,1995:57.

[16]洪遵.翰苑群书[A]//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17]苏易简.续翰林志[A]//文渊阁四库全书本[C].台湾: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

猜你喜欢
翰林学士舍人中书
中晚唐翰林学士权力运作方式与政治参与问题
——以德、顺两朝为中心
明朝立国前后的军中舍人与演武余丁
王言撰制与魏、齐文运承变
刘向《列子书录》之“中书”即“内书”,“中”字不借指朝廷
近三十年来唐代翰林学士及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唐代的政事堂不等同于宋代的中书门下——从浙江高考卷中的一道选择题说起
分权与限权:皇权治下的宋代翰林学士与宰辅政治
宋初太祖、太宗朝翰林学士群体白体诗作考论
论唐代中书舍人的职权
感恩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