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概念整合理论

2014-12-11 12:58:50兰文燕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屠夫源域隐喻

兰文燕 王 斌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解读概念整合理论

兰文燕 王 斌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概念整合理论是人们用来解读语言和意义的认知活动,本文旨在结合实例从概念整合理论的四大网络及其具有的优势两方面对其进行解读,从而证明了其极大的认知解释力。

概念整合理论 心理空间 整合网络 隐喻

一、简介

概念整合理论是由Fauconnier&Turrner在心理空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源于认知语义学中的两个理论: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和心理空间理论(Mental Spaces Theory)。[1]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心理空间理论的延伸,是概念隐喻理论的补充与完善,是为了解决这两者不能解释的现象而发展起来的。

在概念整合理论中有各种不同的整合网络,整合网络是一套模拟新概念意义怎样产生的机制。这些网络主要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类属空间,亦称为共有空间,是把两个输入空间共同的信息和框架进行跨空间映射而形成的更抽象的空间;把输入空间中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和框架有选择性地投射第三个空间,经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种不同的方式而整合出的不同于输入空间的新概念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即第四个空间——整合空间。

二、概念整合理论中的四大整合网络

虽然概念整合理论中有很多整合网络,但根据不同网络包含的心理空间及投射过程的不同主要呈现出四种整合网络:简域网、镜像网、单域网和双域网,下面将结合实例对这些网络一一进行解读。

(一)简域网

在简域网中的两个输入空间中一个空间只有元素而另一个只有框架,通过跨空间映射将输入空间一中互不相干的元素投入到输入空间二中有着某种关系的框架中从而构建了第三空间——整合空间,并产生了新的类别,我们称之为类成现象。例如,输入空间一中的元素是Lucy和Lily两个互不相干的女孩,输入空间二中的框架结构是姐妹关系,那么通过把空间一投射到空间二就会产生新的概念意义:Lucy是Lily的姐姐或者妹妹。如果在输入空间一中再加入Lucy比Lily年纪大这个元素,那么新的意义只能是Lucy是Lily的姐姐。由此可见,简域网可以把不相关的事物进行分类从而产生类(Category),这为人们的认知提供可能,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需要进行归类,因此简域网成为了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式。

(二)镜象网

与简域网不同镜象网的两个输入空间各有自己的框架,但这两个框架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我们称之为类同现象。它的意义是通过将两个框架叠加产生新的空间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1995年轮船A从中国驶向美国用了15天,2000年轮船B以同样的路线从中国驶向美国却突破了记录只用了10天。显然我们要得到的信息并非句子的表面含义,而要是获取深层含义就要借助镜象网进行解读。在这句话中可以构建的整合网络是: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1995年轮船A的行程和2000年轮船B的行程;类属空间为轮船和行程,这为两个输入空间的映射和跨空间连接提供了可能;通过投射和整合产生了整合空间即深层含义:两艘轮船进行比赛,轮船A领先于轮船B,通过比较两者的具体过程可以找出轮船B落后的具体阶段从而分析其原因找到提高速度的有效方法。再如Tom今天在百米跑道上的速度比昨天慢了2秒:输入空间为Tom昨天和今天在百米跑道上的速度,类属空间为Tom和百米跑道,整合空间为通过理想地将两个相同的框架叠加找到Tom今天速度慢下来的具体时刻从而分析原因采取加速措施。类似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只要意义有同类的方面就可以用镜象网进行解读,关键是如何定义“同类”,本人认为只要输入空间存在几方面的相同之处即可,如同一个人Tom和同样的百米跑道等。

此外,这种思维方式在翻译中也经常出现,同一概念意义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正体现了镜象网的特点。如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有洋化翻译 “滚石不生苔”和异化翻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两种译本,他们要表达的意义即交际模式或框架是一样的,通过将输入空间中具体元素进行比较得出了结论:人的体验的不同导致了认知的不同,因此不同地域的人接受不同的意义呈现方式。

(三)单域网

单域网是指两个输入空间都有各自不同的框架,但只有一个空间的框架可以投射到整合空间中,也就是说整合空间的框架只能来源于其中一个输入空间。如在翻译中原文经常同时激活两个不同的框架,这时译者就面临选择哪种框架更合适的问题。当翻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时译者头脑中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框架:巧妇—米—炊和人—稻草—砖,虽然两种框架都可以表达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具备必要条件这层意思。但不同地域,人的体验不同,认知也不同,如果读者是汉语读者则选择前者更合适,即Even the cleverest wife can not make meals without rice,反之如果是英文读者即为:You can no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归化翻译和洋化翻译的选择。再如《红楼梦》的译本如果目的是让它能更快为国外人理解那就选择霍克斯的归化译本,如果为了让国外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那杨戴的洋化译本才是最佳选择。

(四)双域网

与单域网一样双域网的两个输入空间也有各自不同的框架,但不同的是这两个框架可以同时投射到整合空间,在此空间中被投射的元素和框架经过冲突碰撞(Conceptual clash)整合出不同于任何输入空间的新的意义即新概念结构。在整合空间中整合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构建过程,完成过程,演绎过程。[2]也就是说,在双域网中新概念结构的产生需要经历这三个过程:构建过程是将不同输入空间的元素进行组合,如在“外科医生是屠夫”这句话就是把医生的输入空间的元素与屠夫的输入空间的元素组合的结果;完成过程亦称为图示归纳(Schema Induction),是无意识地对背景框架的补充同时也是对构建过程的补充,如果没有这些补充就很难在整合空间中得出推论;演绎过程是对产生的独特的整合的在线加工,亦称Running the blend。

例如,用双域网对“李某要是在阿拉伯国家的话就不会犯重婚罪”这句话进行解读:输入空间一是李某、他的妻子们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被纳入到中国的婚姻制度这个框架中;输入空间二的框架是阿拉伯国家的婚姻制度,在这个框架中男子是可以拥有两个以上的妻子的,因此在这儿李某是不会犯重婚罪的;这两个空间通过跨空间投射产生类属空间:国家,居民和婚姻制度;整合空间的元素包括李某和他的妻子们、阿拉伯的男子和其妻子们,但是投入到此空间的框架是中国而非阿拉伯国家的婚姻制度即一夫一妻制,因此整合后得出的结论:李某是有罪的,并推断出这句话言外之意是在强调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婚姻制度是不同的,而这些新的概念意义只有在双域网中才能被解读出来。

三、概念整合理论的优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概念整合理论是在汲取概念隐喻理论精华为了解决其不能解决的问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概念整合理论的单域网体现了隐喻空间两者的原理有相似之处但绝不完全一样,隐喻中的映射是单向的,即由源域投向目的域是用具体的框架去解释抽象的框架,而单域网体现的是双向映射,即整合空间的框架既可来源于源域也可源于目的域,这正体现了概念整合理论比概念隐喻理论有着更广泛的解读新概念意义的优势。

例如“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显然这句话是个隐喻可以用概念隐喻理论来解读:源域是屠夫、切肉刀和动物的尸体;目的域是外科医生、手术刀和病人;源域中的框架是屠夫有技巧地分割动物的尸体。根据概念隐喻理论是由源域向目的域进行投射即把源域的框架投射到目的域从而对其进行解读,这句话经过投射得出结论:那个外科医生技艺高超地给病人做手术即那个外科医生医术高超。显然这个新的含义并不是原句要表达的,也就是说概念隐喻理论无法对其进行解读。

由上可知,新的概念意义的构建并不能简单地通过概念隐喻理论的单向映射来实现。这就话中要表达的否定评价 (Negative Assessment)在源域中并未体现,但Fauconnier&Turrner认为在概念整合理论中可以运用新概念结构来解读这一否定评价:整合空间除了包含来自输入空间的投射框架外还包含额外的非输入空间的投射框架。[1]如在输入空间中屠夫的技术是高超的但在整合空间中这个框架并不适用于医生,因为屠夫的工作是“肢解”死掉的动物而外科医生的工作是“拯救”活着的病人,这些冲突导致了整合空间中新概念结构的产生:外科医生用屠夫的手段和方法治疗病人,因此技术太差是不称职的。而这层否定评价的新的意义只有概念整合理论才能解读。总之,概念隐喻理论一般只可以解释一些约定俗成的概念模式,但概念整合理论除此之外还可以解读一些实时的新生的意义构建,如旧词新用、网络新词、漫画等。[3]

四、结论

目前概念整合理论已经形成了一套有着自己的理论与方法的体系,它的重要贡献是提出意义的构建并不是各个意义群的简单相加的总和而是框架结构不断碰撞融合的结果,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思维方式的核心所在。总之,概念整合理论进一步推动了语言的认知研究,为解读各个层次意义的构建开拓了更广阔的前景。当然,概念整合理论并不是万能,它也有着自己本身的缺陷与不足,因此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1]Evans,V.,Melanie,G.M.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刘洁,王斌.概念隐喻与整合理论对比研究——水意象VS人性案例分析[J].社会纵横,2008(23).

[3]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85.

猜你喜欢
屠夫源域隐喻
杀狼记
科教新报(2024年9期)2024-04-04 09:15:47
多源域适应方法综述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当代修辞学(2014年1期)2014-01-21 02:30:06
和尚下地狱,屠夫上天堂
读者(2009年14期)2009-10-23 09: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