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看其暗示性描写

2014-12-11 12:58:50廖珺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1期
关键词:闺怨暗示性斜晖

廖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从《红楼梦》第十七至十八回看其暗示性描写

廖珺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红楼梦》作为一本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语言上有着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本文将十七至十八回作为解读对象,从语言上去体会小说中独特的思想内蕴。分别从作者态度、人物命运、环境描写方面发掘其语言描写的暗示性。

《红楼梦》 暗示性描写 思想意蕴

此次研究底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初版的,以庚辰本为底本的《红楼梦》。庚辰本十七回和十八回未分开,回次作“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回目为“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红楼梦》思想博大精深,十七至十八回的描写充满了暗示性,本文即将其作为一个小的切入点进行解读,体会作者隐藏在语言中深刻的思想意蕴:作者借大观园题对额之事,传达了自己的思想,也暗示了人物命运。

一、作者态度的暗示:隐含作者对人物的看法

十七至十八回中写到众人游大观园,步入茆堂后的景象:“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欢喜,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①众人都说好,宝玉却认为“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不悦,宝玉以此处无天然气象答之。众人不解,宝玉与贾政有如下对答:“宝玉道:‘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宝玉只得念道:‘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此处宝玉所题“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一联,“浣葛”化用《诗经·周南·葛覃》中的“薄浣我衣”,此处借以称颂妇德。可以认为《诗经》此诗颂后妃之德,用“浣葛”事合元妃身份。并且认为“好云香护采芹人”一句是“暗喻元春为贵妃,如祥云庇护着贾府”。②这句对额的确易让人联想到后妃之德,进而认为这句话暗喻元春。但这一段话及宝玉所题的这句对额也包含了更深的内涵。

“浣葛山庄”后来被元妃赐名“稻香村”,根据第二十三回可知稻香村后来为李纨住处。李纨年轻守寡,因此“新涨绿添浣葛处”应是暗指李纨符合封建社会标准的妇德。“采芹人”指读书人,据李纨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可知李纨守寡后,一心教育儿子,使之长大成人,有所作为。所以“采芹人”可能暗指李纨之子贾兰,那么“好云香护采芹人”就是李纨一心教育儿子长大成人的写照。

看对联的意思,是在称颂妇德,如果这个“妇德”指的是李纨而非贾元春,那么作者对李纨的这种妇德,是否真正赞赏呢?宝玉认为“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并非是“天然图画”。宝玉把这一处与前面的“有凤来仪”作了对比,“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根据二十三回可知,“有凤来仪”后来被元妃赐名“潇湘馆”,为林黛玉的住处。因此此处将“有凤来仪”与“浣葛山庄”所作的对比,不妨看成是作者借宝玉之口将黛玉和李纨作的对比。

如此看来,在宝玉的眼中,黛玉对封建社会道德的叛逆行为,虽不符合当时社会的标准,但却出自真诚,如同“有凤来仪”、“得自然之气”。李纨虽一生守寡,教子成人,但这未免不是在封建社会道德的压迫下形成的,虽然受到时人赞赏,但她的一生也是一个悲剧,如同“浣葛山庄”是“人力穿凿扭捏而成”。因此,宝玉说“不及‘有凤来仪’多矣”,可见作者此处是借宝玉之口赞赏黛玉的性格,而非赞赏李纨。对联中虽然表面看来在赞赏妇德,但作者真正的态度在宝玉与众人的对话中得到了暗示。

然而贾政听到宝玉的品评后,并不是赞同,相反是“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可见贾政思想上与宝玉的对立。如此说来,贾政赞同的是李纨的妇德,是封建社会的教条,而宝玉赞同是符合人之性情的东西,欣赏的是黛玉那样的人。从宝玉与贾政观点的对立中,也可以看到宝黛的追求在现实中面临着多大的阻力。

二、人物命运的暗示:对薛宝钗命运的暗示

十七至十八回的暗示性描写中,同样包含了对人物命运的暗示。众人在题诗时,有这样一段对话:“一人道:‘我倒想了一对,大家批削改正。’念道是:‘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众人道:‘妙则妙矣,只是“斜阳”二字不妥。’那人道:‘古人诗云“蘼芜满手泣斜晖”。’众人道:‘颓丧,颓丧。’”

“蘼芜满手泣斜晖”一句出自唐代鱼玄机的 《闺怨》,原诗如下:“蘼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这首诗的首联就奠定了全诗闺怨的情调。“闻道邻家夫婿归”一句,可以想象出少妇听到邻居的丈夫归来,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夫婿,却不知何时才能与他团聚,别人的幸福正是对她自己的一种煎熬。诗中的“斜晖”以及对额中的“斜阳”,无不表现出一种忧伤、悲凉的气氛,难怪“众人”都说“颓丧”。从第二十三回中可知,贾政一行人题这幅对额之处正是后来的蘅芜苑。蘅芜苑乃薛宝钗住处。

这幅对额可与鱼玄机《闺怨》的整首诗相互比照。首先,鱼玄机诗中颈联“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之句,可联想到第二十三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薛宝钗所作的灯谜诗:“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此诗颈联“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中体现的日复一日孤寂的折磨,流露的正是鱼玄机这句诗中表达的情感。

其次,鱼诗中的尾联“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可联想到书中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中贾宝玉所做的海棠诗,以及薛宝钗所作的菊花诗中《忆菊》一首。贾宝玉与薛宝钗所作诗分别如下:

咏白海棠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鱼玄机诗的尾联“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与宝玉诗的尾联“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以及宝钗诗的颈联“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都写到了“砧声”。砧声指捣衣声,可以作为古代诗歌中的一个意象出现。李白《子夜吴歌四首·秋歌》有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中的“捣衣声”就传达出思妇怀念远方之人的情感。海棠诗是宝玉所做,宝钗的身世与宝玉息息相关,因此宝玉海棠诗的尾联传达的闺怨情感,不妨看成是作者借贾宝玉之口对宝钗命运的暗示。《忆菊》一首为宝钗所作,其中流露的也是孤寂落寞的闺怨之情,或与宝钗自己结局有关。这三首诗同样用到了砧声抒情,有共通之处。而鱼玄机的诗正是贾政一行人对额中所引用到的,所以《红楼梦》十七回至十八回中“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以及“蘼芜满手泣斜晖”之句暗示了薛宝钗命运。联系《红楼梦》第五回[终身误]一曲,可知是暗示宝钗后来被抛弃,独守空房的结局。

从以上的分析可见,十七至十八回短短的一句对额中传达出的闺怨情感,不仅可以和书中其他地方相映照,比如宝钗的灯谜诗、宝玉的海棠诗和宝钗的菊花诗,也可以和我国古代文学长河中的其他诗词共通,如鱼玄机的《闺怨》与李白的《秋歌》,曹雪芹正是用高超的笔法,使人物的命运在含蓄的隐射中,得到反复咏叹,共同指向人物的悲剧结局。

三、环境描写的暗示:“大观园”与“太虚幻境”之关系

十七至十八回原文有这样一段描写:“一面说,一面走,只见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贾政道:‘此处书以何文?’众人道:‘必是“蓬莱仙境”方妙。’贾政摇头不语。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月日的事了。贾政又命他作题,宝玉只顾细思前景,全无心于此了。”

这段话中,贾政等所到之处是后来元妃赐名“大观园”的正殿,贾政和众人正在商讨此处正殿匾额题什么好。宝玉看到这个地方,为什么会心有所动,像在哪里见过一般呢?回忆宝玉见过的与此处的相似之景,在《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有一段话:“宝玉听说,便忘了秦氏在何处,竟随了仙姑,至一所在,有石牌横建,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两边一副对联,乃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一段描写的宝玉所见之处与十七至十八回中的描写很相似。“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对应的是“有石牌横建”,贾政随从诸人认为要题“蓬莱仙境”方妙,也可联系到第五回中的“上书‘太虚幻境’四个大字”,元妃省亲后来将此处正殿题名“大观园”,如果“蓬莱仙境”暗示“太虚幻境”,那么可以说大观园正是“太虚幻境”的现实写照。贾宝玉在与警幻仙子游太虚境时看到的金陵十二钗的册子以及听到的暗示十二钗命运的曲子,也当在大观园中有现实的反映。二者若有联系,宝玉“心中忽有所动”也就不足为怪了。所以,将两处的描写相比对,可以感受到作者通过环境进行的暗示。可以说,“太虚幻境”就是作者假托神话对大观园人物命运进行暗示的一个虚幻世界。大观园是相对于“太虚幻境”的现实世界。

四、结语

《红楼梦》作为一部古典文学的巨著,其内涵有待不断去发掘。在《红楼梦》庚辰本十七至十八回的精彩描写中,从作者态度、人物命运和环境描写方面,都可以感受到《红楼梦》中暗示性语言的深刻内涵,这些暗示性描写值得去不断发掘、细细品味。

注释

①引自庚辰本《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以下所引原文皆出于此.

②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24.

[1]谨闻.关于“蘼芜满手泣斜晖“的出处[J].红楼梦学刊,1987 (3).

[2]丁淦.“太虚幻境”的现实意蕴——《红楼梦》第五回简析[J].红楼梦学刊,1982(4).

[3]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朱海泉.《红楼梦》艺术成就分析研究[J].现代交际,2012 (4).

猜你喜欢
闺怨暗示性斜晖
空巢(新韵)
己亥春于紫园与老教授进行志愿活动
《春晚》
新闺怨
论古典诗词中的“裳”的语言暗示性
象征主义下的对于《幽谷睡者》的新解读
中文信息(2018年3期)2018-06-11 01:47:46
唐代边塞诗中的闺怨之音
吴藻词研究
海口谣
椰城(2016年5期)2016-08-04 02:35:16
对明示性语法教学与暗示性语法教学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