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摘 要:基于就业需求,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来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是更好地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文章从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着眼,基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构建了由实践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基地建设和教学保障体系组成的“四位一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实践教学;专业建设;公共事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10-03
1998年教育部本科目录首次增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并将本专业纳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自1999年在全国开始首批招生以来,经历了迅猛发展历程,2001年招生本科院校达到132所,2004年发展到327所。2012年最新的专业目录中仍然将本专业定位为公共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其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教材建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然而近两三年来尴尬的是,其名称不断出现在“十大冷门专业”[1]、“十大最没有前途的专业”[2]之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该类专业人才的就业没有实现专业初创时的预期目标,专业需求与市场脱节,大量本科毕业生因专业能力问题并未在市场中掌握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不完善是影响因素之一[3]。
与此同时,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此背景下,以满足就业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改善专业实践教学课程,是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人才的就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更好地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及研究概况
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现途径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它们各自发挥作用,又协调配合,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狭义的概念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
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用广义上的定义,从宏观面上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运行、评价进行的研究,包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从而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4];从整体上对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案例分析,点评其构成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案例分析,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内容、运行机制、评价指标等一系列原则性的问题进行梳理。二是用狭义上的定义,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主要是分析各专业特点,改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出符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更加具有专业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例如,在制药专业上构建以药品检验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情境实践教学体系[5];在电子商务专业领域构建四个层次十二个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6];在法学专业构建以司法实习为中心,以“模拟法庭实验”和“法律诊所”为主干,以其他实践课程和实践教学活动为辅助的多层次的实践课程体系[7];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建构“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8]。这些研究都从各自专业的特点探究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良和完善,主要是使其更加具有专业针对性和适应性。这样研究基于我们研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借鉴。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现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1999年开始招生,由于其专业建设历史不长,其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发展尚属一个比较新的课题。从现实情况来看,主要在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基地建设以及保障体系上存在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经验表明,目标体系不明确,不可能产生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以下简称“专业介绍”)中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能在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公用行业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工作和综合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由此看出“专业介绍”对于人才培养目标所适应的范围是非常宽泛的,涉及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多类组织,科教文卫环保社保等各个领域。学校在培养的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特色凝练方向,集中优势力量和师资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不可大而全。但是,学校在各自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有效的凝练专业方向和特色,导致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或者凝练了专业特色但只顾理论课程建设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同步,不能针对目标有效地开设实践课程和展开社会实践,实践流于形式。
(二)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缺乏针对性
多数学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主要是两个环节:入学时的专业认知教育和毕业实习或综合实习,内容过于狭窄。这类实践课程往往不能针对具体的某项知识或技能进行操作性练习或培训,这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课程体系应配合理论教学,通过校内模拟或虚拟的实践环境,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相关案例,有机地安排观察实习、模拟实验、技能训练、咨询服务等实践活动[9]。对技术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城市公用事业管理等,应该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门的实践环节,以加深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缺少对口实践基地
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专业介绍”中,公共事业管理是针对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培养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由于我国的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正在缓慢推进中,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单位性质与主要责任;非政府组织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的保障,发展缓慢。这些都说明社会中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这使得本专业有针对性地寻求对口实践基地,发展潜在的就业基地的行动举步维艰。实践基地的发展滞后于专业教学的推进,不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赢取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四)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是实现实践教学目标的坚实基础。有了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以及实习时间的合理安排才能让专业实践教学不虚化,避免“放羊式”和“赶鸭式”的现象[10]。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历史比较短,专业教师大多数较为年轻、职称较低,尤其是年轻教师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管理实践,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不能提供高质的实践指导,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学校实践经费多年没有提升,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足或者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四位一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框架
我国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以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的“大杂烩”[11];公共事业人才培养发展过快,公共事业发展缓慢;非营利组织和第三部门不成熟等问题都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陷入就业困境[12]。在应对就业困境的策略上,普遍采用了控制办学规模,科学定位专业方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程设置,改变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等方式[13]。除了以上方面,面对就业困境,有针对性地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此本文提出建立“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
图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是对实践教学目标定位。诚如以上分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已经陷入一个困境。其培养规模和社会就业岗位有限之间的矛盾,专业能力培养与技术岗位需求之间的矛盾使得专业学生往往在专业与就业之间只能择其一而不能两全。如果说前一个矛盾期待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的成熟来缓解,那么后一个矛盾则是要通过学校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来解决。学校必须分析自身特点和环境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一目标为重点进行实践体系建设。从现实调查看,本专业学生毕业分流主要有四个方面:政府事业单位、公司企业、高校研究工作、转行。培养院校可在“考研”、“考公务员”、“企业就业”“自主创业”等目标选择中根据本校办学特点合理选择,明确专业建设的基本导向。
(二)增强实践课程体系的针对性
在确立了学生培养的基本目标后,需要根据目标确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内容,有的放矢,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例如如果有意识地针对公务员、村官系统培养人才,则需要增加基层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进行政策分析方面的实训,并把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如“三下乡”等活动与专业实践课程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既完成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同时也提高专业技能。例如湖南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生的“三下乡”就不再是单纯的文艺表演,而是结合专业研究的特点,进行农村社会调研,解决实实在在的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如果人才培养目标不强调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导向,而囊括企业就业,则可以在专业理论课程中不必过分强调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或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而在实践课程中直接加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和实训。
(三)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人才培养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力量联动和合作。许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的实践实习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没有挖掘足够的社会实习岗位提供给在校大学生,于是许多实践实习采用的是学生分散实习形式,不利于学校教师进行指导和联系,也无法保障实习内容和效果。因此,需要开发性地建设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适应目标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基地。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支持是实践教学重要的社会资源保障,和实习单位确立长期稳定的合作需要有双方共赢机制。例如学院整合力量,有针对性地为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的公共部门、非营利组织或企业提供管理咨询;协调实习时间,解决实践基地临时项目用人需求等。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离不开充分的准备和细致的管理。对于要去不同实践基地或不同组织部门的学生,应按照部门性质配备好相应的校内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送学生去实习基地前,应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细致的实习任务或实习课题,并提出明确的目标要求。这样去实践基地实习的学生才能有计划、有目标、有秩序地去完成实践步骤,而不会认为去实践基地是打杂,充当廉价劳动力,或者“印帝”“印后”。
(四)健全落实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建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主要以师资保障、时间保障和经费保障为抓手,确保课程教学内容落到实处。首先,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鼓励教师针对自身擅长的方面以及结合学生培养目标有计划地进行培训和实践锻炼,解决教师从书本到书本的弊端,增加教师实战经验。例如,以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为目标,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联系实践基地,到企业参与人才管理实践或者经常性地要求一线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举行讲座和交流,充实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其次,在时间上也需要进行优化安排。对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实习必须结合校外组织的用人需求,尽可能地安排比较集中并保证一定的时长。一般而言,选择在第六学期的后半期可以较好地和暑假联系起来,形成长达3个月左右的集中实习期。这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一门实践技能,而不是走马观花。对于校内的实训实习,则需要注意与理论课程的衔接和连贯性问题,这样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最后,在经费保障上,专业实习经费应按年度划拨固定经费支持,纳入学校年度预算。除了基本课酬及基本硬件建设外,软件开发以及实训耗材的购买应允许另外申请经费支持。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用人单位、学生多方齐动。但是从矛盾的内外因来看,学校在专业教育阶段,针对人才培养的明确目标,增强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培养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就业能力,构建“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也是赋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陆锦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J].
巢湖学院学报,2013,(2).
[2]雷丽珍.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基于第三部门的视角[J].焦作大学学报,2010,(1).
[3]李永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探析[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4).
[4]盛亚男,我国高校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热点与趋
势[J].理工高教研究,2009,(4).
[5]白玲玲等.基于就业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辽
宁职高学报,2009,(7).
[6]张定群等.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层次+模块”实践课程
体系的构建[J].实验室科学,2008,(4).
[7]夏利民.法学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探索——以北京师范大
学法学院的改革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
[8]赵红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
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9]宋琪,方永恒.对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的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0]周湘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
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
[11]张战勇.试论如何转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劣势
[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4).
[12]翁文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困境与出路[J].长
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3]郑代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
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