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滨州两市经济发展态势对比

2014-12-10 06:01张磊
中国国情国力 2014年8期
关键词:东营滨州经济区

◎ 文/张磊 孟

东营、滨州两市经济发展态势对比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实施以来,东营、滨州作为《规划》主体城市,争相发展,经济呈平稳、健康、较快增长趋势,但差异明显。

两市经济发展差异

1.从经济总量看,东营大于滨州

2009年,东营地区生产总值2058.97亿元,高于滨州703.98亿元;2013年,东营地区生产总值3250.20亿元,高于滨州1094.47亿元,东营经济总量是滨州的1.5倍,四年差距增加390.49亿元。

2.从增长速度看,东营快于滨州

2009年和2010年,东营GDP增速分别低于滨州1个和0.1个百分点;2011-2013年,两市经济增长速度实现逆转,东营GDP增速分别高于滨州0.7、1.3、1.4个百分点。《规划》实施以来,两市GDP年均增速分别为12.3%、11.5%,东营高于滨州0.8个百分点,增速明显快于滨州。

3.从三次产业结构看,滨州优于东营

《规划》实施以来,两市“调结构、促转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但“二、三、一”模式变化不明显。东营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3.6∶73.9∶22.5调整为2013年的3.6∶69.5∶26.9;滨州三次产业结构由2009年的10.1∶56.3∶33.6调整为2013年的9.8∶51.3∶38.9。与2009年相比,东营第一产业比重持平,第二产业比重下降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4.4个百分点;滨州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3个和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5.3个百分点,滨州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相对优于东营。

4.从人均GDP看,东营大于滨州

受经济总量和人口因素影响,人均GDP差距明显。2009年,东营人均GDP为102370元,居全省第1位;滨州人均GDP为36679元,居全省第7位,东营人均GDP超出滨州65691元,是滨州的2.79倍。2013年,两市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东营人均GDP为156356元,滨州人均GDP为56771元,东营人均GDP超出滨州99585元,是滨州的2.75倍。

5.从服务业看,两市发展相对滞后

2009年以来,两市把服务业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加大投入,服务业发展相对改观,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升,但其发展水平明显低于经济发展水平。2013年,东营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74.59亿元,居全省第11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6.9%,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3个百分点;滨州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38.61亿元,居全省第12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8.9%,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3个百分点,但比东营高出12个百分点。东营、滨州服务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不同程度地制约两市经济协调发展。

6.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与增速看,表现不一

两市均在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延长农业产业链、全力打造“黄三角”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上下功夫,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从收入总量上看,东营高于滨州。2009年,东营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滨州1082元;2013年,东营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滨州1642元。从收入增长速度看,滨州快于东营。2009-2013年,东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4%,低于滨州0.7个百分点。

趋势发展因素分析

1.潜力因素

(1)区域优势。东营、滨州处于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京津唐经济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结合部,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是连接中原经济区、东北经济区的枢纽,是“三大城镇组团”东营-滨州组团的主体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两市经济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

(2)载体优势。覆盖山东省的“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四大发展格局,即东部以发展蓝色经济和高效生态经济为主导,大力实施蓝黄战略;中部以济南为核心,建成城市群经济圈;西部则以条形布局、邻边经济为特征,打造经济隆起带,拓展两市发展空间。

(3)主业优势。从发展态势看,两市形成一批以石油、石油化工、盐及盐化工等为主的实力雄厚、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工业化发展足迹明显。2009年,东营、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市经济总量的占比分别为69.8%、51.3%;2013年,东营、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全市经济总量占比分别为65.6%、46.5%,工业支撑力强,对两市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制约因素

(1)经济运行问题比较多。目前,国内经济格局调整和宏观调控,势必会带来两市经济增长格局不同程度的调整。经济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大、房地产价格过高、物价水平上涨、社会保障程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使两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经济自主增长压力加大。

(2)工业支撑致使“高效、生态”并举压力加大。挖掘、整合生态资源,保护环境,治理污染,开发利用新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成为促进两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3)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营、滨州在地域条件、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类似优势,但受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在两市域的12个县区中(东营下辖5个县区、滨州下辖7个县区),本市比较有差距,两市发展比较也有差距,既有全国经济百强县,也有经济发展欠发达县。

对东营推进《规划》实施的建议

《规划》实施以来,东营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应把握大势、顺应趋势、发挥优势,创造东营新的经济发展格局,继续推进《规划》全面顺利实施。

1.加快转调步伐,激发发展内生动力

(1)作为《规划》实施主体城市,东营面临转型与发展、提升效益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动经济稳定增长与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目标要求。

(2)应立足实际,切实增强争先进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巩固优势与挖掘潜力结合起来,按照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集群化要求,形成“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经济格局,激活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打造东营经济升级版。

2.借势发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方面,筛选实施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拉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

(2)实施“两个”驱动,即加快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发掘经济增长极;以县区经济能力整合和提升为目标,加大促强扶弱力度,集中培育支柱产业,挖掘县域经济发展亮点,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隆起带。加快“两力”推进,即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增“动力”;加快利用外资,增“活力”。大力实施招商引资、招商选资,扩大外资规模,开拓新兴市场,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注入强大动力和活力。

3.准确定位,突出“高效、生态”

做“精”农业、做“优”工业、做“强”服务业。打造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聚集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着力构筑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彰显东营生态之美。

4.加强区域合作,形成共赢发展格局

加强东营与“黄三角”主要城市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推进东营与山东半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环渤海各城市的经济互动,增强发展支撑能力,把“黄三角”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统计局)

编辑:田佳奇

猜你喜欢
东营滨州经济区
滨州东瑞机械有限公司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山东滨州沃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飞阅滨州
C919大型客机106架机转场东营试飞
The 18th century of America in the Autobiography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山东东营
分类讨论思想
民航飞行大学生体能差异性训练方法的探究——以滨州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