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力
卷首语
准确把握教育的方向
◎ 文/张力
教育,是一个充满着历史情结、家国情怀、公共话题、国际话语的领域。教育,贯穿于人类文明演进的长河之中。
早期学校教育,于夏商似见雏形,先秦至清末数千年,官学私学并举,中有科举牵引,私塾书院结合,与欧洲教育路向不同。至明清西学渐入,受其影响,清末终废科举,改立学堂。民国初办学校,设立近代教育制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取得显著成就,以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制度为支柱,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国民受教育机会大幅增多,亿万学子由此改变了一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关于新中国教育的基本面,我们要有足够客观理性的认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由三项指标构成:人均期望寿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人均受教育程度(由25岁及以上人口受教育年限和5岁人口期望受教育年限加权生成)。1980-2012年间,我国HDI指数从0.407的低水平组跃至0.699的中等水平组,在187个国家中排第101位,其中的教育指标排位略高于经济指标排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发展指数排名看,在有数据的近130个国家中,我国约排在前1/3。再看大中小学总和毛入学率国际比较,2013年我国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初中毛入学率超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4.5%。照此趋势,预计2020年我国肯定迈进中上等水平组(80%-89%),与同期欧美国家所处高水平组(90%以上)相比虽有明显差距,但意味着我国的教育资源供给能力和人力资源开发总体水平20年跃上两大台阶,能够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持。
在2013年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一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主席发表视频贺词,作出庄严承诺:“中国将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支持发展中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推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13亿多中国人的教育,要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为有用、更可持续,这可以视为对中国教育的期望、期盼和期许。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教育,将全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高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设施、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水平,更加依靠教育信息化和教育国际化支撑。肩负中华传统文化丰厚遗产的教育,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过程中,必将经历去芜存菁、披沙沥金的过程,必须处理好中外教育“道、理、学、术”之间的关系。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在尊重国际学术界既有规则的基础上,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培育壮大中国学术界的全球话语权。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势必需要坚持本色、办出特色,坚守和创新本土化的“道”、“理”基石,熟悉和抢占全球化的“学”、“术”前沿。
(作者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