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孤独的城市中记忆失落的文明

2014-12-09 16:54范利媛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城市文明记忆

摘 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大转型的时代,城市这个工业化的代名词,每天都以飞一般的速度变化、发展.余秋雨用自己的足迹追寻城市中独有的记忆,用自己的文笔去书写城中文人的亲身感悟,用自己的体会去思索文化存在的意义。他的语言朴实却铿锵有力,悲壮却微言大义,句句都饱含着一代有文化良知的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关切和对于文明的期盼,随着他的文字,去寻找内心那方失落的文明。

关键词:城市;历史脆弱;记忆;文明

每个人的记忆里,都会有那么一座城,或繁华现代,或宁静古朴,然而,一个城市的记忆又是靠什么来承载的?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已经很多次,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在历史的长河中行走,不禁思索,到底是什么在承载着中华的文明?到底历史留给我们的是财富还是灾难?到底我们个人对于历史终究会有什么样改变?这样的问题或许太过空泛与高谈,但一切阔论在实践跟前都会退去光芒,作者像一位大彻大悟而一心向佛的苦行僧一样,用自己身躯在失落的故国匍匐前行,艰难却又决绝,痛苦却又执着。

“真正结束中国‘文革灾难的,是唐山大地震。中国,突然窥得了人类生存的底线。”俗话说,国难兴邦,人类总是在大灾之后才得以反思与进步,这个历史常态似乎左右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历史上通过农民战争而成立的新王朝,只在初期,吸取前一王朝灭亡的经验,之后便重蹈覆辙,一步步亲手推翻自己王朝的命运,一次次的农民战争不重复却是极度相似,这就让中国的封建社会,历经千年而不衰,人为的灾难并没有让人类学会思考。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自然的灾害终于使人们开始思考整个民族的生存底线、民族的政治走向。唐山大地震的种种破坏,切断了中国人无休止的政治动乱,甩掉了压在中国人身上的政治包袱;汶川大地震之后,我们的政府开始将人文关怀、人民的生命权益提到历史的高度。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国难兴邦,真正兴邦的是我们能够从历史的相似中思考和把握国家发展的真正脉络,痛定思痛,从而避免循环的灾难无休止的阻碍历史的螺旋式上升。

“世间很多看起来很正常的现象常常掩盖着一个可怕的黑洞。莫高窟的惊人蕴藏,使王圆箓这个守护者与守护对象之间产生了文化等级上的巨大落差,这个落差,就是黑洞。”这样的文字像一把刀瞬间扎向大腿,血往上滋的感觉。一个愚昧的道士去管理一个民族的瑰宝,他用自己浅薄的目光去审视物欲的世界,用廉价的交易去获取金钱的诱惑。但是,我们能要求他做些什么呢?我们愤怒的扯着他的衣襟告诉他,他出卖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食粮,他只会睁大双眼、面色恐慌、蜷缩身躯的痛苦呻吟。是的,何况是他,连我们整个民族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们除了叹息无能为力,或许,将这样丰厚的历史馈赠,寄放在像斯坦因那样的文化学者那里才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中国那批苟且偷生、食不果腹的劳动人民当时还不具备享用这样伟大的精神遗产的条件,正如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不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虚弱的母亲照料一样,敦煌莫高窟的遗产选择了一个强壮的国家去照看与管理,但是当这个母亲一旦有能力养育自己的孩子时,她一定会坚决的第一时间将孩子揽入自己的怀中,而她的孩子也会欢快的、奔跑的扑向母亲的怀抱。

“在人类历史上,一切高度文明的城堡被攻克后,下场总是特别悲惨。因为胜利者知道,城堡里边已经形成了一种远远高于自己的文明秩序。攻下来之后,无法控制,无法融入,无法改造,除了毁灭,别无他途。”这样的历史事实似乎是举不胜举,当野蛮的游牧部落用自己的强兵壮马,攻破已经衰落破败的农耕文明时,哪怕是破落的文明,落后的游牧民族还是不能掌控与运用它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完善的上层建筑,他们在破坏这种文明的同时,一部分游牧民族开始认识到自己的落后,他们开始学习先进文化,但是到底是学习还是被同化?他们的贵族越来越多的人讲汉话、易汉服,习汉制,终究成了他们所推翻政权的替身,他们终究不明白,到底他们的武力征服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文明的脆弱性就在这里,一步之差就会全盘更改易。而把文明的代表者逼到这一步之差境地的则是一群小人。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作者借用苏东坡被检举流放的例子,回顾了中国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的悲惨命运,他们秉笔直书却被谗言诬陷,他们正气凛然却被正义抛弃,历史就是这样漠然,它有时不讲曲直,不讲感情,纵使你有千言万语的委屈,他也不留你诉说的机会。但是,正因为经历了常人所没有的痛苦和为人所不知的磨难之后,这样人物的名字才会在历史的笔记本中显得格外的明亮与夺目。历史不会亏待每一个努力付出的人,纵使它让你体无完肤、百受折磨,但它不会压倒你的意志、磨灭你的信仰,它会帮助你走向成熟。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的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作者在写苏东坡的成熟,也是在写自己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之后,对于文明的发展的彻悟。每种文明的存在和消失都有他自己的生存轨迹,繁华或许可以像烟花那样耀眼,但宁静也是一缕温暖阳光,让烦躁的内心获得和谐。

我们每个人都和苏东坡一样,接受生活中的种种磨练,走向成熟,走向温暖。

参考文献:

[1]余秋雨,《文化苦旅》,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

作者简介:范利媛(1993—),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广播电视编导本科生,研究方向:理论传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市文明记忆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记忆中的他们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徐州广播电视台:讲好特色故事雕刻城市形象
文明歌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