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鸽子
摘 要:电影《铁皮鼓》是根据君特·格拉斯同名小说改编,这部小说是君特·格拉斯的惊世之作《但泽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影片忠实于原作荒诞、讽刺的基调,从主人公奥斯卡这样一个既真实又夸张的孩子的视角来展现复杂的成人世界和丑陋动荡的社会现实,通过阴雨、象征的手法来达到回顾历史、反思现状、勾勒未来的目的。
关键词:铁皮鼓;尖叫;荒诞;纳粹;反抗
电影《铁皮鼓》采取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主人公奥斯卡的角度出发来构造整个情节。故事是从四条裙子开始的,在下着阴雨的但泽郊外,年轻的外祖母安娜正在烤着土豆,一个逃避追兵的青年请求外祖母收留他,外祖母就掀起裙子让他躲到裙下,但是他居然当着追捕的士兵,在安娜的裙下和她发生了关系,并有了奥斯卡的母亲艾格尼丝。即使是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青年还能顺利便行人类的本性,电影在一开始就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有悖常情的世界。而奥斯卡这个人物的塑造也融入了太多的东西,以至于充满了传奇色彩。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从奥斯卡的角度来描写了自己的出生情景,当他从母亲的身体里出来,迎面的60瓦的灯泡,从倒视的视角中看到的一个倒立的世界,以及两个男人陌生的脸庞让他想再次回到母亲的子宫里,这或许是因为呈现在他眼前的这个世界与他自己想象、勾画的世界大相径庭。直到他听到了母亲说等到他三岁的时候会送给他一个铁皮鼓时才勾起了他继续留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丝欲望。而在三岁的时候,他也终于有了一只红白相间的铁皮鼓(这样的颜色搭配是波兰国旗的配色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他总是不停地敲着,来显示他的心声,可是大人们并不关注他的表达,他们依旧过着荒淫奢靡的生活,小奥斯卡在桌子地下看到舅舅对母亲的猥亵,是那样的赤裸、丑恶,然而在桌子上面,在众人面前,他们还是道貌岸然。奥斯卡企图躲进外祖母的四条裙子下,以躲避这个荒诞的世界,但是遭到了拒绝。电影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奥斯卡的父亲帮他测量身高,并在墙上做上了标记,三年来他的身高不断地上升,并告诉奥斯卡再过几年他就可以长得像大人一样的高了,当时奥斯卡反应是冷漠、甚至是恐惧的,因为他惧怕进入成人世界,他不想长大,他厌恶父母长辈们的世界,他希望可以一直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童年。在无可逃避的情况下,他选择了从陡直的楼梯上摔下去,从此停止生长。这样的行为只有两种人可以做出来,一类是有着惊人勇气的人,另一类便是像奥斯卡这样仍旧单纯、幼稚的孩子。奥斯卡以这样的方式表达了对成人世界的反抗,试图为自己保留一块有别于外面的黑暗社会的纯净之地,要知道虽然他的身体停止了生长,但是成人世界却不会因此而停止它的丑恶,而且奥斯卡的思想也并没有停止成长,他有着超越成人的成熟灵魂,有着超过成人的三倍的智慧,他却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这就注定了奥斯卡将作为读者的代表,成为了一双旁观的眼睛,在自己的角落、世界里看尽世事变迁。因为铁皮鼓的存在让他愿意留在这个世界,当身边的人无法忍受他的铁皮鼓所造成的吵闹并要从他手中夺走铁皮鼓时,他选择了人生的第一次反抗,发出了刺耳的尖叫,而且这样的尖叫声足以震碎周围的一切玻璃,这样以后便再也没有人敢来抢夺他的铁皮鼓了。而“尖叫”也成了他的秘密武器,浓缩了他生命力的迸发,是他独特的抗议的“话语”,铁皮鼓其实可以看作是奥斯卡的另一种形式的尖叫,这些声响中几乎凝聚了奥斯卡的所有情绪,包括他的快乐、天真、忧伤、恐惧。
影片中呈现出病态的人物不仅是大人的世界,就连本该天真单纯的小孩所表现出来的也不由得让人感到悲哀。为了揭示这些人性的复杂、残酷,影片似乎要挑战人的试听极限,这样的观片过程不是轻松的享受,而是深刻的烙印,让人不得不思考蕴藏于人性中不为察觉的恶。奥斯卡和几个小孩一起玩耍,孩子们残忍地将蛤蟆和蜥蜴放入沸水中煮熬,并向锅里撒尿,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几个男孩子一起按住了奥斯卡,一个差不多大的女孩子竟然一勺勺的将他们所以为的“汤”灌给奥斯卡喝,问他味道怎么样。而此刻,旁边站着一位成人,他正在剥着兽皮,当着这些孩子露出兽物血淋淋的肉,默然的看着这群孩子们的“游戏”。而这一切其实都是对战争背景下病态社会现状的间接反映。
其实对二战的反思可能没有比德国人再深刻的了,奥斯卡生活在但泽,德意志人聚居的朗富尔区拉贝斯路小市民的天地,本来是很安详的一片土地。影片中第一次对纳粹的描写是伴着小奥斯卡的第二次尖叫而出现的,聪明的奥斯卡从纳粹队伍前大摇大摆地掠过,几个敲锣打鼓的纳粹士兵在奥斯卡以及他的小铁皮鼓面前就显得笨拙可笑。此外,导演还运用了“大场面”,通过对真实情景的渲染,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放大,以营造出具有批判讽刺色彩的场景。比如对草坪上纳粹集会以及代表讲话场景的描写,将军乐队的纳粹进行曲与奥斯卡偷偷敲响的《蓝色的多瑙河》相混杂并最终由后者取代、覆盖,草坪上的人们都随着他的节奏兴高采烈地转着华尔兹的圈子,只剩下台上的军官和混杂在人群中的检阅部队的那名纳粹官员莫名其妙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切。这样的场景揭示的是德意志的人民从疯狂的追捧到冷静反思的过程,更表达了导演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呼唤这一大主旨的升华。
对于爱情,奥斯卡的爱情有两次,第一次是母亲死后玛丽亚的到来,因为玛丽亚,他对男女之爱有了第一次憧憬。可是玛丽亚并不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她生气的时候会骂奥斯卡是“古怪的虫类”,他和奥斯卡的父亲也有关系,从小的时候奥斯卡就被象征着法西斯力量的父亲控制着,玛丽亚怀了奥斯卡的孩子,却成为了奥斯卡父亲的妻子。当他的第一段感情以悲剧结束之后,他在马戏团中遇到了和自己一样的畸形人贝布拉,他向奥斯卡描绘了外面的世界,他的善良、诚恳使得奥斯卡的眼中第一次闪烁着渴望的眼神。于是他跟着贝布拉去了前线为德国军队表演,虽然这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但是这段时光对于奥斯卡来说却是极为快乐的,他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不再被身边的人忽视,他靠着自己的一技之长成为了别人的焦点,并在那里遇到了他的第二份爱情。罗斯塔也是马戏团的,他们拥有同样的身材,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结合便没有了“大人”的虚荣、嘲谑、趋炎和险恶,奥斯卡真正的感受到了被爱。可是罗斯塔却在一次空袭中丧命,这对于奥斯卡来说又是一次沉痛的打击。不久,因为战事原因他又不得不回到家乡,此时玛丽亚已经生下了一个男孩,奥斯卡知道那是自己的儿子,他像当初自己的父母一样也送给了自己的孩子一个崭新的铁皮鼓。当苏联军队占领了但泽,奥斯卡的父亲是强烈的希特勒拥护者,当苏联人来了的时候,他焚烧了几乎所有的纳粹遗物,却遗漏了一枚纳粹勋章,并因此而死亡。在父亲的葬礼上,奥斯卡扔掉了跟随他十七年的铁皮鼓,当他的儿子用石头击中他倒入父亲墓地的时候,他是这样说的:“我是一个孤儿了,我要长大”,这样的愿望成真了,奥斯卡感到了自己的身体在不断成长。这样的安排或许是希望奥斯卡能够成为真正的反抗者,真正的勇士,而不是一味的躲在自己臆想的狭小世界里,仅靠着“尖叫”、“铁皮鼓”这样的软弱武器来对抗社会的丑恶与病态,导演对奥斯卡所要面对的未来是寄托了一定的希望的。影片最后又回到了祖母烤土豆的场景,依旧充满了凄凉之感,但是在画面的左边有一条铁路,蜿蜒的通向了未知的远方……
总的来说,《铁皮鼓》这部电影以它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结构、错综复杂的情节向人们再现了二战时期的社会状况,通过各种隐喻讽刺了战争的残酷性,表达了创作者对战争的指责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