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兆荣
一、【缘起错因】一个知识难点引发的思考
“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的核心部分,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静止问题变成动态问题,思维跨度较大,学生往往无法在脑中清晰地形成旋转后的图像。因此,在画旋转图时会反复出错。学生为什么借助方格纸还不能准确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呢?一个概念在脑中盘旋——思维“短板”,而这块“短板”正是儿童的“动态思维”。
二、【实践反思】从知识到素养的“潜滋暗长”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完善学生的动态思维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有利于动态思维产生的适宜环境。
1.保护好奇心理,激发探索欲望。
儿童的天性好奇、求异、喜欢另辟蹊径。因此,教师应以此抓住契机,赞许其好奇求知,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和与众不同的见解,加以积极指导,引发个体进行积极探索。
2.支持错误观点,解除恐慌心理。动态思维由于心情过分紧张、慌乱,甚至恐惧,有时会反应迟钝,不仅创造性少,而且还会出现差错。另外,惧怕犯错是阻碍儿童动态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往往会因为惧怕犯错而不去积极思辩,从而失去发展动态思维的良机。因此,教师应创造一个接纳标新立异、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鼓励学生正视错误,帮助及时纠正错误,让儿童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3.搭建互动平台,强化个性塑造。教学中要提供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以多样的数学活动为思维载体,开展自阅、自述、自评、互评、小组讨论等活动;同时结合学习内容精选适当的跟踪训练,给定分值,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思辨,关注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有效促进儿童动态思维的健康发展。
(二)注重在过程中培养动态思维能力
1.在尝试探究中暴露原有思维。
由于儿童年龄特征及知识发展水平的局限,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1)相信直观感受。(2)学习内容的理解呈孤立、间断状态。(3)认同合情推理。(4)缺乏变通性。(5)不善于多角度、多方面、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现实表现,制定出学生学习的“序列”,在充分暴露原有思维的过程中积极调控、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得动态思维的建构性得以充分体现。
案例一: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时(如图),由于学生首次接触这样竖式计算,往往觉得很困难,容易出错,如何才能有效建构这一数学模型呢?可作如下教学尝试。
师:34加16用竖式计算,怎样表示呢?
生1:十位上3加1等于4,就是40,个位上的6加4等于10,我把10放在心里,40加10就等于50。
生2:个位4加6得10,十位3加1得4,10和4合起来就是410。
师:这可是个三位数哦。
生2:它是50呀。
师:4加1才得到5哦。这个1可以写在哪儿呢?
生:我觉得1一定要和十位上的数对齐。
师:这个1与原来的数要有点区别,我让它像“孙悟空72变”那样变、变、变!你觉得变大好还是变小好呢?
生1:我觉得变大比较明显。
生2:太大就和数字一样,分不清。
生3:还是小的好,写起来方便。
师:放在哪儿合适呢?
生1:放在十位上。
生2:放在横线上面吧!
师:阅读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
案例中将“1”的写法抛给学生,“是变大还是变小?”一句简单的问话引发学生在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将思维过程完全暴露出来,在探究中感悟竖式计算的特有形式,引发学生对进位加法算理的深刻理解。
2.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固有思维。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悬念,增强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活的活动,在情境交融的作用下,建构起自己对内容意义的理解,在过程中形成和提高数学能力。
案例二:
教学208×6中间有零的乘法时,教师会反复强调“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零”这一关键点;即使这样,学生也常常在此犯错,如何让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经验主动建构呢?
师:(板书208×6),如果大家动手计算这道题,你觉得会在哪一步骤上出问题呢?
生:中间的0。
师:为什么?
生:因为0和6相乘得0,不知道这个结果怎么办。
师:哦!只有0和6相乘得0吗?
生: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师:既然相乘的得数是0,0写在哪儿呢?(寻找片刻)我就把0写在中间吧!
生:老师错了,不能写在那里,还有进位呢……
本片段在问题解决的关键点留思,引导学生思考的不是如何做这道题,而是去辨别他人的思考,促使学生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学生就“0和6相乘的得0”的话题展开讨论时,有猜想、是需要、或验证,在学生反思中巧妙的突出算理,使学生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这样的计算教学不仅是技能的训练,更是数学动态思维的提升。
3.在活动体验中发展个性思维。
⑴设置多变的数学情景,动中窥定,引发动态想象。
动态思维具有择优性的特点。择优性建立在数学发展可能性的基础上,某项事物,有向各个方向发展的可能,而这种可能正是学生思维创造的原始起点,学生从各个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数学问题,对各种可能性给予充分想象,使动态思维过程更加活跃。
如教学“射线、直线和角”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段,再用直尺从线段的一端慢慢的向右边画延长线,同时口中不停说:“变长、变成……”接着教师的目光顺着手势方向停止片刻。正所谓:“无言之处皆妙景,未曾着墨满园春。”这一关键点的停顿,使学生在静思中顿悟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与联系。
⑵巧设“关键帧”,静中导动,激发动态语境。
在制作Flash动画时插入关键帧,有效链接断层,使之意态灵活。同样,为了解决数学教学中对变化规律的全面认识,教师也应该从数学“初始”和“终了”状态之间引导学生探索变化情境中的某一个关键点,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化的思考。
案例三: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美丽图案(如图1),你想让它怎样运动?
生:直线平移、旋转......
师:用自己的手掌比作图A来比划运动过程,想一想它运动后的图像会是什么样?
生:就像几把张开的扇子、花瓣、小伞......
师:有个同学是这样想的(如图2),猜一猜它像什么?
生:像电风扇、像风车、像螺旋桨.....
师:你们说的这些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生:都会旋转。
师:老师带了一个能旋转的物体(风车),谁想上来玩一玩?其他同学思考风车是怎样转动的?能用数学语言说说吗?
这里从静态图形的自由运动到实物风车的转动,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将新知学习蕴藏在风车情境中,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推理中,能够由静到动,从动中窥定,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化的思考;这一活动既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找准了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经验的生长,发展了学生的动态思维。
⑶活用现代媒体,动静结合,生发动态思维。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教学工具与手段不断创新,多媒体、互联网、动漫技术等能够集直观性、针对性、交互性等特征于一体,能够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平行线的特征”时,借助媒体将直线的两端慢慢伸长,图文声像并茂、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体会平行线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的特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态思维。
总之,发展儿童的动态思维有多种途径,归根结底要创设合理的人文环境,一切活动的过程要贴近儿童“生长的地面”,经历过程会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展的动力,有效促进儿童动态思维的“自然生长”。
责任编辑:张 莹endprint
一、【缘起错因】一个知识难点引发的思考
“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的核心部分,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静止问题变成动态问题,思维跨度较大,学生往往无法在脑中清晰地形成旋转后的图像。因此,在画旋转图时会反复出错。学生为什么借助方格纸还不能准确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呢?一个概念在脑中盘旋——思维“短板”,而这块“短板”正是儿童的“动态思维”。
二、【实践反思】从知识到素养的“潜滋暗长”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完善学生的动态思维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有利于动态思维产生的适宜环境。
1.保护好奇心理,激发探索欲望。
儿童的天性好奇、求异、喜欢另辟蹊径。因此,教师应以此抓住契机,赞许其好奇求知,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和与众不同的见解,加以积极指导,引发个体进行积极探索。
2.支持错误观点,解除恐慌心理。动态思维由于心情过分紧张、慌乱,甚至恐惧,有时会反应迟钝,不仅创造性少,而且还会出现差错。另外,惧怕犯错是阻碍儿童动态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往往会因为惧怕犯错而不去积极思辩,从而失去发展动态思维的良机。因此,教师应创造一个接纳标新立异、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鼓励学生正视错误,帮助及时纠正错误,让儿童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3.搭建互动平台,强化个性塑造。教学中要提供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以多样的数学活动为思维载体,开展自阅、自述、自评、互评、小组讨论等活动;同时结合学习内容精选适当的跟踪训练,给定分值,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思辨,关注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有效促进儿童动态思维的健康发展。
(二)注重在过程中培养动态思维能力
1.在尝试探究中暴露原有思维。
由于儿童年龄特征及知识发展水平的局限,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1)相信直观感受。(2)学习内容的理解呈孤立、间断状态。(3)认同合情推理。(4)缺乏变通性。(5)不善于多角度、多方面、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现实表现,制定出学生学习的“序列”,在充分暴露原有思维的过程中积极调控、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得动态思维的建构性得以充分体现。
案例一: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时(如图),由于学生首次接触这样竖式计算,往往觉得很困难,容易出错,如何才能有效建构这一数学模型呢?可作如下教学尝试。
师:34加16用竖式计算,怎样表示呢?
生1:十位上3加1等于4,就是40,个位上的6加4等于10,我把10放在心里,40加10就等于50。
生2:个位4加6得10,十位3加1得4,10和4合起来就是410。
师:这可是个三位数哦。
生2:它是50呀。
师:4加1才得到5哦。这个1可以写在哪儿呢?
生:我觉得1一定要和十位上的数对齐。
师:这个1与原来的数要有点区别,我让它像“孙悟空72变”那样变、变、变!你觉得变大好还是变小好呢?
生1:我觉得变大比较明显。
生2:太大就和数字一样,分不清。
生3:还是小的好,写起来方便。
师:放在哪儿合适呢?
生1:放在十位上。
生2:放在横线上面吧!
师:阅读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
案例中将“1”的写法抛给学生,“是变大还是变小?”一句简单的问话引发学生在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将思维过程完全暴露出来,在探究中感悟竖式计算的特有形式,引发学生对进位加法算理的深刻理解。
2.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固有思维。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悬念,增强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活的活动,在情境交融的作用下,建构起自己对内容意义的理解,在过程中形成和提高数学能力。
案例二:
教学208×6中间有零的乘法时,教师会反复强调“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零”这一关键点;即使这样,学生也常常在此犯错,如何让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经验主动建构呢?
师:(板书208×6),如果大家动手计算这道题,你觉得会在哪一步骤上出问题呢?
生:中间的0。
师:为什么?
生:因为0和6相乘得0,不知道这个结果怎么办。
师:哦!只有0和6相乘得0吗?
生: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师:既然相乘的得数是0,0写在哪儿呢?(寻找片刻)我就把0写在中间吧!
生:老师错了,不能写在那里,还有进位呢……
本片段在问题解决的关键点留思,引导学生思考的不是如何做这道题,而是去辨别他人的思考,促使学生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学生就“0和6相乘的得0”的话题展开讨论时,有猜想、是需要、或验证,在学生反思中巧妙的突出算理,使学生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这样的计算教学不仅是技能的训练,更是数学动态思维的提升。
3.在活动体验中发展个性思维。
⑴设置多变的数学情景,动中窥定,引发动态想象。
动态思维具有择优性的特点。择优性建立在数学发展可能性的基础上,某项事物,有向各个方向发展的可能,而这种可能正是学生思维创造的原始起点,学生从各个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数学问题,对各种可能性给予充分想象,使动态思维过程更加活跃。
如教学“射线、直线和角”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段,再用直尺从线段的一端慢慢的向右边画延长线,同时口中不停说:“变长、变成……”接着教师的目光顺着手势方向停止片刻。正所谓:“无言之处皆妙景,未曾着墨满园春。”这一关键点的停顿,使学生在静思中顿悟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与联系。
⑵巧设“关键帧”,静中导动,激发动态语境。
在制作Flash动画时插入关键帧,有效链接断层,使之意态灵活。同样,为了解决数学教学中对变化规律的全面认识,教师也应该从数学“初始”和“终了”状态之间引导学生探索变化情境中的某一个关键点,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化的思考。
案例三: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美丽图案(如图1),你想让它怎样运动?
生:直线平移、旋转......
师:用自己的手掌比作图A来比划运动过程,想一想它运动后的图像会是什么样?
生:就像几把张开的扇子、花瓣、小伞......
师:有个同学是这样想的(如图2),猜一猜它像什么?
生:像电风扇、像风车、像螺旋桨.....
师:你们说的这些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生:都会旋转。
师:老师带了一个能旋转的物体(风车),谁想上来玩一玩?其他同学思考风车是怎样转动的?能用数学语言说说吗?
这里从静态图形的自由运动到实物风车的转动,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将新知学习蕴藏在风车情境中,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推理中,能够由静到动,从动中窥定,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化的思考;这一活动既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找准了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经验的生长,发展了学生的动态思维。
⑶活用现代媒体,动静结合,生发动态思维。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教学工具与手段不断创新,多媒体、互联网、动漫技术等能够集直观性、针对性、交互性等特征于一体,能够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平行线的特征”时,借助媒体将直线的两端慢慢伸长,图文声像并茂、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体会平行线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的特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态思维。
总之,发展儿童的动态思维有多种途径,归根结底要创设合理的人文环境,一切活动的过程要贴近儿童“生长的地面”,经历过程会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展的动力,有效促进儿童动态思维的“自然生长”。
责任编辑:张 莹endprint
一、【缘起错因】一个知识难点引发的思考
“图形的旋转”是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的核心部分,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静止问题变成动态问题,思维跨度较大,学生往往无法在脑中清晰地形成旋转后的图像。因此,在画旋转图时会反复出错。学生为什么借助方格纸还不能准确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呢?一个概念在脑中盘旋——思维“短板”,而这块“短板”正是儿童的“动态思维”。
二、【实践反思】从知识到素养的“潜滋暗长”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完善学生的动态思维通常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有利于动态思维产生的适宜环境。
1.保护好奇心理,激发探索欲望。
儿童的天性好奇、求异、喜欢另辟蹊径。因此,教师应以此抓住契机,赞许其好奇求知,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和与众不同的见解,加以积极指导,引发个体进行积极探索。
2.支持错误观点,解除恐慌心理。动态思维由于心情过分紧张、慌乱,甚至恐惧,有时会反应迟钝,不仅创造性少,而且还会出现差错。另外,惧怕犯错是阻碍儿童动态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儿童往往会因为惧怕犯错而不去积极思辩,从而失去发展动态思维的良机。因此,教师应创造一个接纳标新立异、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鼓励学生正视错误,帮助及时纠正错误,让儿童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3.搭建互动平台,强化个性塑造。教学中要提供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以多样的数学活动为思维载体,开展自阅、自述、自评、互评、小组讨论等活动;同时结合学习内容精选适当的跟踪训练,给定分值,明确要求,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思辨,关注学生的批判意识和质疑精神,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有效促进儿童动态思维的健康发展。
(二)注重在过程中培养动态思维能力
1.在尝试探究中暴露原有思维。
由于儿童年龄特征及知识发展水平的局限,思维特征主要表现在:(1)相信直观感受。(2)学习内容的理解呈孤立、间断状态。(3)认同合情推理。(4)缺乏变通性。(5)不善于多角度、多方面、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现实表现,制定出学生学习的“序列”,在充分暴露原有思维的过程中积极调控、指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得动态思维的建构性得以充分体现。
案例一: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时(如图),由于学生首次接触这样竖式计算,往往觉得很困难,容易出错,如何才能有效建构这一数学模型呢?可作如下教学尝试。
师:34加16用竖式计算,怎样表示呢?
生1:十位上3加1等于4,就是40,个位上的6加4等于10,我把10放在心里,40加10就等于50。
生2:个位4加6得10,十位3加1得4,10和4合起来就是410。
师:这可是个三位数哦。
生2:它是50呀。
师:4加1才得到5哦。这个1可以写在哪儿呢?
生:我觉得1一定要和十位上的数对齐。
师:这个1与原来的数要有点区别,我让它像“孙悟空72变”那样变、变、变!你觉得变大好还是变小好呢?
生1:我觉得变大比较明显。
生2:太大就和数字一样,分不清。
生3:还是小的好,写起来方便。
师:放在哪儿合适呢?
生1:放在十位上。
生2:放在横线上面吧!
师:阅读课本,验证自己的想法。
案例中将“1”的写法抛给学生,“是变大还是变小?”一句简单的问话引发学生在观察、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将思维过程完全暴露出来,在探究中感悟竖式计算的特有形式,引发学生对进位加法算理的深刻理解。
2.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固有思维。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设置悬念,增强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活的活动,在情境交融的作用下,建构起自己对内容意义的理解,在过程中形成和提高数学能力。
案例二:
教学208×6中间有零的乘法时,教师会反复强调“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零”这一关键点;即使这样,学生也常常在此犯错,如何让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经验主动建构呢?
师:(板书208×6),如果大家动手计算这道题,你觉得会在哪一步骤上出问题呢?
生:中间的0。
师:为什么?
生:因为0和6相乘得0,不知道这个结果怎么办。
师:哦!只有0和6相乘得0吗?
生: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师:既然相乘的得数是0,0写在哪儿呢?(寻找片刻)我就把0写在中间吧!
生:老师错了,不能写在那里,还有进位呢……
本片段在问题解决的关键点留思,引导学生思考的不是如何做这道题,而是去辨别他人的思考,促使学生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学生就“0和6相乘的得0”的话题展开讨论时,有猜想、是需要、或验证,在学生反思中巧妙的突出算理,使学生养成“推理有据”的习惯。这样的计算教学不仅是技能的训练,更是数学动态思维的提升。
3.在活动体验中发展个性思维。
⑴设置多变的数学情景,动中窥定,引发动态想象。
动态思维具有择优性的特点。择优性建立在数学发展可能性的基础上,某项事物,有向各个方向发展的可能,而这种可能正是学生思维创造的原始起点,学生从各个角度、不同侧面去观察数学问题,对各种可能性给予充分想象,使动态思维过程更加活跃。
如教学“射线、直线和角”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线段,再用直尺从线段的一端慢慢的向右边画延长线,同时口中不停说:“变长、变成……”接着教师的目光顺着手势方向停止片刻。正所谓:“无言之处皆妙景,未曾着墨满园春。”这一关键点的停顿,使学生在静思中顿悟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与联系。
⑵巧设“关键帧”,静中导动,激发动态语境。
在制作Flash动画时插入关键帧,有效链接断层,使之意态灵活。同样,为了解决数学教学中对变化规律的全面认识,教师也应该从数学“初始”和“终了”状态之间引导学生探索变化情境中的某一个关键点,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化的思考。
案例三: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美丽图案(如图1),你想让它怎样运动?
生:直线平移、旋转......
师:用自己的手掌比作图A来比划运动过程,想一想它运动后的图像会是什么样?
生:就像几把张开的扇子、花瓣、小伞......
师:有个同学是这样想的(如图2),猜一猜它像什么?
生:像电风扇、像风车、像螺旋桨.....
师:你们说的这些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生:都会旋转。
师:老师带了一个能旋转的物体(风车),谁想上来玩一玩?其他同学思考风车是怎样转动的?能用数学语言说说吗?
这里从静态图形的自由运动到实物风车的转动,巧妙而不留痕迹地将新知学习蕴藏在风车情境中,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推理中,能够由静到动,从动中窥定,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化的思考;这一活动既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找准了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经验的生长,发展了学生的动态思维。
⑶活用现代媒体,动静结合,生发动态思维。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教学工具与手段不断创新,多媒体、互联网、动漫技术等能够集直观性、针对性、交互性等特征于一体,能够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平行线的特征”时,借助媒体将直线的两端慢慢伸长,图文声像并茂、人机交互、立即反馈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体会平行线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的特征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态思维。
总之,发展儿童的动态思维有多种途径,归根结底要创设合理的人文环境,一切活动的过程要贴近儿童“生长的地面”,经历过程会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展的动力,有效促进儿童动态思维的“自然生长”。
责任编辑:张 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