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荣誉班级的管理与凝聚力建设的思考

2014-12-09 03:24傅光远叶定剑
学理论·下 2014年11期
关键词:集体性凝聚力

傅光远 叶定剑

摘 要:荣誉班级是上海交通大学基于“学族制”概念推出的全员育人新机制。从荣誉班级的管理与凝聚力建设出发,分析了当前高等教育班级建设中无法有效找到学生共性特征的现象,提倡从网络平台加强虚拟班级的凝聚力建设。

关键词:荣誉班级;集体性;凝聚力;虚拟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249-02

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要着力加强班级集体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等活动,发挥团结学生、组织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能。”这要求我们在班级建设过程中更多地挖掘班级在育人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一、设立荣誉班级的意义

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普遍采用学分制,学生毕业年限不一,修业课程多样化,缺乏固定的班级活动场地等因素都大大弱化了原有的班级概念,同时对于如何通过毕业校友调动外部资源来反哺高校教育的机制存在缺失,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生发展个体化差异增大,班集体共性发展目标缺失

从进入高等教育伊始,学生个体发展的诉求多样化,发展目标因诉求差异性、课程差异性、个性差异性等产生了巨大的不同,客观上造成集体凝聚力的大幅下降。同时随着个性诉求的增强也导致集体共性发展目标的模糊甚至缺失,很多高校的班集体已经完全失去其存在的意义,集体中的很多同学对于班级集体的概念早已淡忘甚至漠视。就这种现象,可以认为高等教育中个性特征显性化,集体性特征隐性化。所以用一些原有的集体性活动试图挖掘学生的集体性特征也往往因为摸不准脉而举步维艰。

2.班级建设重事务性的传达,轻班级文化的培育

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绝大部分建设得比较完善的班级,也仅仅是起到了院系与学生之间信息沟通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班级中选举一位比较有威信的负责人,整个班级存续与否完全取决于该负责人能否及时传达校、院两级对于学生有用的信息。班级功能被严重弱化。另外,大学期间各种学生组织无论从数量到需要学生投入精力的现实状况都相较中小学阶段有了巨大的变化,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较多承担其他学生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因此造成班级建设中缺乏真正有能力有威信的意见领袖。

班级文化的培育也呈现一种快餐式的培养模式,往往是简单的班级聚一次餐相互认识下就没有后续活动,无论是感情延续还是文化建设都显得非常仓促。

3.班级建设时间周期过短,传承性严重不足

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改变也从客观上压缩了本已建设周期不足的班集体。目前各个高校往往在大一年级采取不分专业的大平台教学模式,二年级或者三年级进行专业分流重新编班。因此往往造成一个学生在本科生阶段有两个班级号,两拨不同的班级同学。同时相比较于国外采用“学族制”模式的大学管理,国内高校中即使没有因为专业分流重新编班,也往往在大学毕业后班集体即告解散,新进的本科生即使沿用原有班号也必须重新建设班级文化,这使得已毕业校友即使有心回母校传授经验也会苦无相对应的门路。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从客观上对于高校在新形势下班级管理模式的改变和创新提出了刻不容缓的要求,同样随着网络平台的飞速发展,班级管理也从纸面管理的实体化模式到以网络为载体的全天候多维度的虚拟化管理模式转变的可能性。

荣誉班级的设立初衷正是为了突破现有的管理模式,引入校友等多方资源解决目前高等教育中行政班级凝聚力差的问题。

二、处理好“三种关系”,推进荣誉班级的凝聚力建设

荣誉班级的设立虽然从制度层面借鉴了西方大学成功的一些经验,为引入外部资源,建立良好的传承性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障。但是如何真正将荣誉班级建成一个能够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堡垒,更需要参考原有的班级模式提供一个固定的场所,当然在现有条件下网络交互平台无疑是最好的臂助,但要想真正形成凝聚力还需特别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1.处理好虚拟平台建设和实体平台建设的关系

荣誉班级的凝聚力建设必然立足于虚拟平台,因为虚拟平台可以提供给荣誉班级三个有利条件。首先,高等教育中班级缺少一个固体的活动场所一直以来是班集体形成凝聚力的痼疾,而虚拟平台通过易班、QQ群、人人小班等新兴的网络载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固定交流的场所。第二,虚拟平台的延续性也可以打破原有的班集体受毕业年限建设的瓶颈,长期保留下去,同时随着新的成员不断加入也能使学族制成为可能。第三,虚拟平台能够迅速建立一个班集体的共性点,即通过活跃的网络交流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进而寻找班集体的共性目标和价值取向。立足于虚拟平台,并不等于放弃实体平台,相反,实体平台的辅助建构同样至关重要。事实上,虚拟平台的价值在于通过一个相对更宽松的环境激发个体中每一个人的隐性集体性特征,实体平台则可以通过这些特征设计活动,强化这些特征,使得原本趋于隐性的集体性显性化。

2.处理好虚拟平台中宽松和引导的关系

一个真正能发挥自我教育功能的荣誉班集体必然是在主流价值观念上完全符合时代的需求,甚至于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精神层面上有追求卓越的共同意识,同时在追求卓越的形式上百花齐放。虚拟平台因其自身快捷性、平等性和保密性的特点,使得整个舆论环境相较于现实中宽松很多,因此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思潮,不及时加以引导将会使得荣誉班级空有一个团结的集体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航向,但是过于明显的引导又会失去其本身的吸引力。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要在荣誉班级中树立一个意见领袖的角色,通过其个人的魅力和正能量的传递来凝聚人心,奋发向上,除此以外作为班主任或者辅导员性质的教师在介入的时候要清晰界定自己作为长者、教师以及朋友三种身份的切换时机。

3.处理好办学特色班与荣誉班级建设异同的关系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在学校内试点各种各样的办学特色班,这些小班化的教育在教育方式和理念上更注重借鉴西方的教学经验,在实际工作中也往往更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致远学院等为代表的特色院系批量出现,这些办学特色班与荣誉班级本身在建设目标有所不同,建设方法也有较大差异,对于学生个性和共性特征的引导也侧重不同。因此正确处理好办学特色班与荣誉班级建设异同的关系是荣誉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关键。

三、推進荣誉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建议

1.以“易班”作为荣誉班级虚拟平台建设的核心载体

“易班”(E-CLASS)是一个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由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依托市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自主研发,是市教委在全市高校中重点推进的网络文化建设项目,被称为“易班”。易班集成了BBS、SNS、博客、微博、手机应用等多种新型互联网应用。易班相较于其他社交网络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其虚拟人际关系的根本是班级关系,这一突出优势可以使得班级概念能够长期地灌输给同学,同时易班本身的设计概念趋近于目前在人群中广为推广的人人网,有比较友好的交互平台。因此以“易班”作为荣誉班级虚拟建设的核心载体无疑是直接和有效的。

2.以校友资源作为荣誉班级长期化建设的重要依托

班级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仅仅需要内部人员的同心协力,更需要积极引入外部资源来帮助班级形成良好的氛围,促进凝聚力的形成。相比于西方,中国式教育在引入外部资源方面往往是通过校方、院方等官方形式特别聘请一些有影响力的社会人士作为班级的特别辅导员等等,这一模式在高等教育中采用较少,而且往往效果非常不理想。其原因正是在于自发性太差,无论辅导员还是学生缺乏共同点,只是一种指令式的接受。荣誉班级这样一个虚拟的班级形式则完全可以脱离原有的牢笼,通过网络等虚拟平台不断扩容班级人数,自发吸引校友关注和反馈这个班集体。由此不仅仅能保证校友资源的自然介入,更能大大促进班级成员间的彼此信赖和依靠。

3.以严格的选拔、淘汰程序作为荣誉班级存续的标准

对于荣誉班级称号的授予应当是通过严格的选拔流程,在授予称号之前要对荣誉班级的组织是否完善、选举是否透明、交流平台是否完善给予认真的考察。最重要的是在荣誉班级命名之后,对于该班级是否能自觉地开展活动,毕业成员是否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等给予跟踪考察,以此确保每一个荣誉班级成员都非常珍惜自己班级的荣誉称号。授予荣誉班级的同时建议同时为班级命名,增加班级同学的凝聚力,同时严格控制学校内荣誉班级的数量,基本保证在10%左右的数量,同时建议采取准入一家,必须淘汰一家的原则,始终让荣誉班级成为校园学生团队建设的一个高标杆。

班级建设随着外部环境的不断改变也在一直面临新的挑战,从过去统一化的要求到如今必须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化的不同需求又要把握时代脉搏,这一现实已经告诉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过去的管理模式和思路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大学阶段班级管理的要求,只有寻求在新模式新思路下的新方法才能适应国家、时代和学生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同时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夯实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工作,而班级的凝聚力建设又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必要基础。同时时代的变迁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变过去的管理思维模式,网络、自媒体的飞速发展让班级管理从过去扁平化的管理方式进入多维度交叉的立体模式。这一切的内外部环境,都让荣誉班级之类的新兴班级管理模式的应时而起成为必然要求,而做好荣誉班级的管理就更需要网络等虚拟平台的积极参与,凝聚人心。理想中的荣誉班级将是一个有着共同目标,个性化发展百花齐放,人数不断增加的一个“聚火盆”。

参考文献:

[1]郭毅,著.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吴志宏,主编.多元智能:理论、方法与实践[M].天津: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李伟胜,著.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型班级[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4]单华然.浅谈小学生班级管理[EB/OL].豆丁网,2012-12-16.

[5]雍贵鹏.浅谈班级管理艺术[J].辽宁教育,2010(4).

(责任编辑:李 慧)

猜你喜欢
集体性凝聚力
表演式落实、集体性沉默 “失真干部”的六种表现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增强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推动企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2017年CUBA篮球联赛区域防守研究
城市广场舞休闲研究:以广州为例
论“五四精神”的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