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娟凤
摘 要: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为入选教育部2013年度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择优推广计划”的20个项目之一,是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多年探索与研究的关于互动教学的全新成果。该教学法经过3年时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效。为进一步了解该教学法思政课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对试点教学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显著提高了“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作业;互动;活力;思政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208-03
2013年9月,教育部社科司推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择优推广计划”的实施方案。该方案计划用五年左右的时间,遴选和培育100项教学方法新、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项目,以期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使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2014年1月,教育部社科司公布了201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计划”20个入选项目名单(教社科司函[2014]21号),其中浙江工商大学廖曰文教授主持的《高校思政课互动教学法探索与实践》项目榜上有名,该项目在多年探索与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高校思政课互动教学方法——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
基于作业的教学互动法是一种以教师精心设计、仔细批改作业,学生认真研做作业为基础,重视互动前的知识储备、课堂中的作业交流与点评,注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双向和多向交流的教学方法。它既不是教师的单向灌输,也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共同思考者、知识建构者,是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它由八个环节构成: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演示、生生互动、教师点评、师生互动、评分计分[1]。
该教学法自2011年7月创立以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中首先予以实施,实践表明,该教学法为思政课教学带来了活力,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了进一步了解“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的实际应用情况,了解学生对该教学法的看法与意见,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对试点教学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廖曰文向73位学生及前来观摩的近20位教师立下“军令状”,要颠覆对思政理论课的四大看法:“教师都是照本宣科的”“课堂总是死气沉沉的”“作业没有的或就是抄抄书的”“考前突击背背就可通过的”[2]。为了考证这一份“军令状”能否实现,笔者自始至终旁听了试点班整个学期的授课,仔细观察课堂上师生的反应与状态,通过访谈与交流深入了解“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的实施与运用,富有生命活力课堂的打造与构建,得到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设计问卷和实施调查奠定了基础,保证了调查结果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本次调查时间是在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查对象为廖曰文教授授课的班级,即杭州商学院国贸13乙班、金融13乙班构成的教学班,共73人。调查共发放问卷73份,收回有效问卷73份。问卷共分为单选题、多选题和主观题等三种题型,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的感知、评价及建议;“基础”课教学效果等。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对“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的总体评价(见表1、2)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课实行“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其中有近85%的学生表示喜欢目前的教学方式,认为该教学法给学生以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符合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别是约有99%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具有推广价值或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为该教学法逐步应用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今后的推广提供了现实依据。
从表2来看,学生认为“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基础”课存在的“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教师满堂灌”“教师照本宣科”等问题,但“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更好地改进。高达98.63%、91.78%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法有助于大学生锻炼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和有助于强化竞争与合作的意识,表明该教学法对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能力、增进学生团队意识具有明显的作用。对于在“基础”课中实行该教学法是否有助于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和增强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两项的调查,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做了肯定回答,从数字比例上看并不很高。这可能与我们的问卷设计有一定关系,虽是多选题,但问卷注明“既可多选,也可选一至二项”,未要求全选。同时也说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律素养,需要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综合创新,方方面面的协同努力。该教学法所带来的课堂互动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使学生在课堂互动时有话说,参与互动更为主动,互动质量高,避免了以往思政课互动时“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不着边际,收效甚微”等问题。
(二)对“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各教学环节的评价情况(见表3)
“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共分为八个教学环节,既环环相扣、融为一体,又环环明确、切实可行,很具有可操作性与推广性。从调查结果看,85%以上的学生对八个教学环节很清楚或者基本了解,他们对该教学法的感知程度较高。这一方面表明该教学法得到了有效实施,同时也间接说明了本次调查的有效性。由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作业布置中的分组和评委选定等做法表示赞同,对“生生互动”“教师点评”“打分计分”等环节给予充分肯定,高达98%的学生认为“生生互动”环节很精彩或者比较精彩,表明了“基础”课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
(三)对“作业”环节的反应情况(见表4)
“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区别于思政课其他互动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在于突出“作业”的重要性,是以“作业”为基础所进行的教学互动。在本次调查中,我们专门考察了学生对于“作业”的反应情况。从数据结果看,78%的学生对待作业“十分认真”,22%的学生对待作业“比较认真”,没有人对作业“敷衍了事”或者“很不认真”,85%的学生完成一次作业花费2天以上,表明学生对待“基础”课作业的态度是高度重视、十分投入。从作业实际质量来看,每一份作业都很认真,相当一部分水平较高,这就为课堂互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对于作业的完成,94.52%的学生是与小组成员分工共同完成的,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实施“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对试点班的“基础”课实行“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之后,无论是整体的课程教学效果,还是课堂纪律与氛围都得到了教学对象的充分认可,这与以往学生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上“看闲书或睡觉”等现象有天壤之别。更重要的是,该教学法的实施改变了学生中对于高校思政课“为修学分而学”或“可学可不学”等观念,90%以上的学生认为通过“基础”课的学习自己有所收获,近95%的学生认为“基础”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所帮助,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教学效果。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一个学期课堂上的耳闻目睹和本次问卷调查,我们切实感受到“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显著提高了“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对高校思政理论课互动教学的成功创新与尝试。根据问卷数据与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论与启示:
(一)新的教学方法得以成功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之后做出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编好教材、建设好教师队伍、改革好教学方法”的重要批示,《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这都为高校思政理论课互动教学研究与创新提供了方向与指导。“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作为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方法改革研究”课题组的重要研究成果,是思政课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新的教学方法。从试点应用的情况看,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步骤明确、师生喜爱、实施顺利、效果明显,是成功的教学实践。从学生感知角度,绝大部分学生通过教学了解该方法的八个环节且表示接受“讨论分组”“作业布置”等相关教学做法;从学生的评价角度,85%以上的学生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从教学效果角度,该教学法有效纠正了以往思政课存在的“教师一言堂”“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等现实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课堂互动效果得以显著提高
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德里克·博克(DerekBok)认为,真正影响教育品质的事情发生在大学课堂,发生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中[3]。国内外大量研究也表明,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思政理论课的性质、定位与内容也决定了互动教学是有效且现实的选择。弃互动教学,欲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势必是缘木求鱼、水中捞月。“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实现的是以“作业”为重要依据和基础的“互动”,是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师生有备而来、考评机制相辅助的有效“互动”。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认为“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两个环节精彩纷呈,且认可该教学法所带来的“互动”区别于其他的课堂互动,觉得“更有话说”,更愿意“主动参与互动”,大大改变了以往思政课虽大力倡导“课堂互动”但实际“收效甚微”的尴尬局面。
(三)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凸显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指出,交往实践是主体间的一种客观活动。思政理论课教学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是“主体—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交往实践,从而导致了教师“筋疲力尽”而学生“昏昏欲睡”的结果。“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旨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凸显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对待“作业”态度认真,作业质量较高,在作业布置、作业演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打分计分等环节,都得到了学生的有效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承担作业的小组成员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自主学习了课程相关知识,且自主学习比老师上课灌输的效果更好;其他同学通过“作业演示”“生生互动”“教师点评”等环节在知不觉中学习了课程的内容,真正实现了“教师和学生都是共同思考者和知识建构者”的初衷。
(四)“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值得推广
试点班的教学实践及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基于作业的互动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政课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学习能力,使他们对思政课理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而且,该教学法步骤明确,课堂组织有序,一旦实施起来,教师按部就班就能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管理、学生成绩评定等工作,一定程度上反而减轻了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负担,更易于推广应用。因此,该教学法具备推广价值,可以逐步应用至其他思政理论课程中,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更好地推广到全省乃至全国的高校思政理论课中。
参考文献:
[1]廖曰文,魏彩霞.基于作业的教学互动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2):65.
[2]王汝菲.一份颠覆传统思政课的“军令状”[N].中国科学报,2014-04-03.
[3]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商科院校教学方法研究——基于师生互动的视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