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龙
摘 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吸引力是一个重要课题,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情况,认为教学应从每名教师的实际出发,确定适合于己的一系列教学方法,根据方法在不偏离教学大纲的情况下构建合适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让“原理课”内容真正走进大学生头脑。本文认为,对于工作经历相对丰富的教师,可以采用比如“贴近式原则”、“人本化原则”、“案例教学法”与“相声式表达法”等教学方法,并根据这些教学方法构建相应的教学内容。
关键词:“原理课”;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3-0203-03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学科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原理课”)的教学是我国“两课”教育的重中之重。“原理课”是高校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最主要渠道,担负着对广大在校大学生坚定政治信仰,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原理课”的教与学这对矛盾不能好好解决,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将几乎不可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目前来看,这门课程在实际教授学习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学时少、内容多、政治性强、理论抽象、难以理解、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学生感觉学习过程没有吸引力等等,因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将重点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吸引力不强的问题加以讨论,以期能够解决问题,提升“原理课”教学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胡锦涛同志2005年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也强调指出:“要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2]习近平同志更是早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期间就曾经强调:“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要求。”[3]由此可知,我们党已经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作为“两课”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原理课”的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实效,但必须看到,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生深刻变化,这又对“原理课”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我们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着新形势、新问题,“原理课”的教学工作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而这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原理课”授课过程中吸引力不强,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不浓,甚至很多在校大学生认为该门学科可有可无,远没有专业课有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学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尤其是教学内容方面,很多高校大幅度调整教学内容,引入新的教学案例等等。从哲学角度讲,内容决定形式,从教学内容入手,提高“原理课”的吸引力,这本无可厚非,但笔者思考的是,“原理课”是一门新课,各个高校从事这门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专业背景往往不一样,以笔者自身为例,本人在求学期间所学是经济学专业,从事“原理课”教学时,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的教学工作就变成了笔者的软肋,在此情况下,本教研室进行课程教学研讨时所确定的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就常常与笔者的教学风格相左,无法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更希望能够从教学方法入手,按照各个教师不同的专业背景、兴趣特点、教学风格确定适合于己的教学方法,再根据不同的教学方法确定各自相应的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当然不能偏离教学大纲),真正提高“原理课”的吸引力,最终实现十八大提出的“让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目标。
二、已有的研究综述
从国外研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进入到国家阶段以后普遍具有的一种实践现象,目前虽然多数西方国家没有使用这一概念,但他们普遍使用的“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公民教育”等等在本质上是等同于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
从国内研究来看,“两课(涵盖了“原理课”,下同)”教育方面的研究可以说著述颇丰,成果丰硕,概括起来,有从教学方法方面研究的,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4]。这使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两课”课程教育的教学方法的含义。还有的学者提出了具体的“两课”教育的教学方法,如有的学者认为:当前高校“两课”教育的具体方法概括起来为五种,分别是讲授、讨论、案例、多媒体、社会实践[5]。以上观点林林总总,均就教学的具体方法提出了有益的见解,但笔者以为,最终说来,教无定法,无论什么教法,只要能既教学生做人,又教学生知识,既讲结论,又讲方法并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使用,哪怕它甚至有一些不可思议,有一些荒诞不经。
教学内容方面,有武汉大学学者提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选择性重构“原理课”的教学内容,重点解决课堂上“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6]。有华东师范大学学者则主要从重难点出发,认为“原理课”可以概括为“一个主旨”、“两个核心”、“六个向度”、“五对矛盾”等[7]。
教学吸引力方面,有学者认为,高校目前来看,“两课”教育普遍吸引力不强,没能较好地发挥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政治教育的作用。如何切实增强理论课的吸引力,是一个重大的课题[8]。有学者认为,高校“两课”教学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在于:一是课程安排与教材内容的原因;二是教师方面的原因;三是社会原因(理论与实际吻合度不大);四是教育体制及教育理念方面的原因[9]。还有学者认为,高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切实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科研、生活条件,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使他们“安其位、谋其政、敬其业”;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10]。以上这些观点,笔者以为概括起来,认为高校目前“两课”教育的吸引力不强的原因最主要有三个指归:教师、教法、内容。
三、本文的建议
笔者从教多年,“05方案”课改后,就一直主讲“原理课”。这期间,目睹了众多教师将“原理课”讲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也听说过很多教师将“原理课”理解成了《政治经济学》课程。而教学研讨时,各个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总是自说自话,难有沟通的平台,教学内容的统一变成了纸上谈兵,一纸空文。各个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最初可说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后来统一了教学内容后,教师们原来各自具有的教学风格几乎丧失殆尽,课堂上气氛沉闷,少有学生听讲,再后来,“原理课”几乎成了“睡觉课”的代名词,因此,笔者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能够突破教学内容整齐划一的桎梏,按照每名教师自身的风格特点确定适合于己的教法,按照教法在不偏离教学大纲的情况下重构教学内容,提升“原理课”的吸引力,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按照这一思路进行下去,经过三年左右的实践摸索,笔者目前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班级听课率长期稳定在70%左右,这还仅仅是我们俗称的“三表生”,即高考第三批次录取的考生。接下来即是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
1.教法方面
笔者自幼喜欢曲艺节目,每每在学习之余,便常常收听当时的相声大师侯宝林的作品,哈哈一笑之余,幽默感自然而生。大学毕业后,又在多种岗位上工作过,感受过世间百态,人情冷暖,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导师与任教老师少有完全钻入故纸堆中之人。因此,笔者从教以后,自然而然地对学生心事、对课程的理解有着不同于很多从校门到校门的教师之处,每次讲课都比较贴近于生活,贴近于学生,用浅显易懂的话将书上的道理讲解出来,学生也曾经戏称我的教法为“王式教学法”,虽是夸大之语,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自己讲课不同于其他教师之处与学生对自己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认可。
那么所谓的“王式教学法”究竟是什么呢?笔者总结,“两个原则”、“三种方法”,两个原则分别是“贴近性原则”、“人本化原则”,三种方法则指“讲授法”、“案例式教学法”、“相声式表达法”。
2.教学内容方面
所谓贴近性原则是说,教学内容一定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现实,例如笔者在讲授第一章唯物论时,引述的例子是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蜗居》中海藻的故事,并引申至现代社会中很多类似的现象,借以说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关系。“人本化原则”则是指有些章节的课程内容一定要从学生即受教者的实际需求出发。例如讲实践这一部分内容,在课程即将结束时,笔者从大学生入学以后对社会、对人生、对学习的困惑谈起,并讲解了自己对于大学生活的理解,学生们应该利用“这四年实践什么”等一些问题,课后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反馈,发现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讲授法”可以上溯至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学园,无论古今中外,直至信息化无比发达的今天,依然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指教师用学生能接受的简明的语言,系统地讲述教材,传授知识的方法。它是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诸种教学方法的总称。作为学科语言绝大部分为文字语言的“原理课”,“讲授法”可说是再普遍不过的一个方法了,几乎适用于每一节课、每个知识点,但这种方法有着天然的一些不足:首先,不利于发挥受教者的主动性,因为整堂课几乎都由教师把控,最终结果就是学生参与感弱,独立进行思考的时间少;其次,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为“讲授法”面向的是班级学生全体,很少考虑到个别学生的感受,所以对于那些比较偏科、比较特殊的学生甚至很多天才学生的个性化品质不仅没有增强,反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压制;最后就是容易变成“填鸭式”教育,整堂课都是灌输,效果反而不好。因此笔者每次在应用“讲授法”时,都用一些方法作为补充,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设疑、个别辅导、启发式教学等等。在讲解第四、五两章时,笔者为了讲解清楚资本主义的前世今生,就不断设疑,比如,一开始就问,为什么人类经过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能够走入资本主义社会?在这里联系起欧洲当时的历史事实讲解,又问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乱象丛生?联系起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讲解,一步一步地激发起学生探寻下去的兴趣等等。对于那些比较特殊的学生,笔者应用课前演讲等方式,了解到他们的需求,采取课后单独询问、交流等方式解答他们的疑惑,并在课堂上也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最终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式教学法”含义主要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认知和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从而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11]案例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深入参与教学过程中来,在个别结论性不明显的章节,笔者也尝试着引入了这种教学方法,比如第二章认识论,笔者为了让学生弄明白认识的过程,就布置了几个任务让学生完成,首先指导学生了解进化论,再让学生读几篇有关于认识过程的论文,然后在班级上让讨论小组学生代表们介绍自己的认识过程究竟是怎样的,最后,由笔者进行总结,并介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最终通过学生反馈证明,这种方式真的能够让绝大部分学生实现从接受教条向批判反思转化,达成了笔者最初的设想。
如果说前两种教学方法尚可以引经据典,那么“相声式表达法”则完全属于笔者个人的一种尝试性归纳了,因为任何一部研究教法的专著里都没有这种说法,笔者也很难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做法进行符合经典式的归纳,所以只能暂称其为“相声式表达法”,如果按照佛教经典上的说法,这个应该算作“假名有”。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种类——相声可说是将语言自身的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了,笔者自幼便喜欢这种艺术形式,偶尔技痒还自编自演一段。从教后,常常思考如何能够将这种语言的艺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当中,慢慢发现,其实在一些章节、一些内容方面,尤其是这种具有科普性质的“原理课”的讲授,其实常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相声的一些方法,比如相声的核心是“抖包袱”,所谓“包袱”,其实质是一些喜剧性矛盾不断酝酿、发展的过程。而“原理课”有时恰好就能像抖包袱一样,将一些内容阐述出来,马克思主义是在和众多学派、众多学者的论战中产生出来的,这本身就是矛盾,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更是充满了斗争的意味,世界上有着众多的资产阶级学者反对它,但每次辩论与斗争,却又能让马克思主义变得更加科学化、更加深入人心,这本身不就是一个又一个的“包袱”吗?笔者在介绍唯物论时,就采取了这种“三翻四抖”,先是介绍了种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再用马克思主义不断地对其进行喜剧性的批驳。班级里笑声不断,同学们在快乐之余,学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可谓一举两得。笔者经过大量实践后的认识是:各章节的内容其实都可以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包袱”,在课堂上气氛不那么热烈的时候,“抖”上一两个,教学效果可以改善很多,当然这种方法要灵活运用,对于有些气氛本来就非常“热烈”的班级,不仅不能经常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时反而需要一定程度的严肃,否则容易收到反效果。
四、结语
本文是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撰写的一篇文章,很大程度上并无那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科学性可言,文中所提出的方法也不可能适用于每位“原理课”教师,但笔者认为,高校的“两课”教育本身的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就已经具有了极大的约束性,大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不会偏离“主航道”很远,在这种过程中,如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课件甚至是教学案例进一步统一、所有教师教学千篇一律,那就真的失去了人类在探究真理过程中应有的“活泼”了,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本来对大课就不是十分接受的广大大学生会更加反感,“两课”教育进一步变成了形式主义、走过场,那就与我们的教学初衷相违背了。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选取哪些教学内容,都需要教师厚积薄发,有着深厚的理论功底,否则画虎不成反类犬,并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用学生对笔者教学反馈里的一段过誉之词结束本文:“如果将教师比作学生和知识之间的桥梁,那么王老师应该算作武汉长江大桥了,为人渊博、谈吐幽默、专业知识精深,听他的课,从来不觉得累,却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谢谢老师!”这段话笔者虽然远没有做到,但会永远铭记于心,并向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EB/OL].人民网,(2012-11-28)[2014-05-02].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
-19612151-6.html.
[2]胡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光明网,(2005-01-19)[2014-05-06].http://www.gmw.cn/01gmrb/2005-01/19/content_167737.htm.
[3]习近平.浙江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EB/OL].中国教育报官方网站,(2005-08-19)[2014-05-20].http://www.jyb.cn/gb/2005/08/19/zy/jryw/3.htm.
[4]林庭芳.“两课”教学法专题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
[5]钱焕琦.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品德课课型研究[M].杭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0.
[6]张三元,田辉玉.科学发展观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构——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6.
[7]闫方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重点难点的整体性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2(4):52.
[8]熊大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增强吸引力[N].光明日报,2007-07-21.
[9]袁永和.高校“两课”教学吸引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8):38-40.
[10]熊大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增强吸引力[N].光明日报,2007-07-21.
[1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G]//侯全生.案例教学法在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中的应用.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7):71.
(责任编辑:姚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