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同步推进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综述

2014-12-09 14:19王秀丽郭燕枝
天津农业科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资源环境粮食安全四化

王秀丽 郭燕枝

摘 要: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个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问题,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影响因素与发展主题。在我国“四化”同步推进背景下,城镇化对耕地的挤占、劳动力的转移对粮食安全造成威胁,同时现代化提供的科技支撑以及城市化带动的土地流转也为粮食安全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文梳理我国在粮食安全影响因素与作用方向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四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最终如何,取决于其正负影响的博弈结果。

关键词:“四化”;粮食安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0.010

Review on the Impact of Co-ordinate Promotion of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on Food Security

WANG Xiu-li,GUO Yan-zhi

(Institute of Food and Nutrition Development,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Food security is an ongoing issue and has a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In the modern context, it is not only influenced by the reduction of arable land since urba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is promoted by th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is paper overall combed th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on food safety, as well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food security and the factors stemming from industrialization, informatization, urbanization,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inally it came to an outlook that food safety in China should be the result of game depends on various factors impact.

Key words:the four modernizations; food securit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粮食安全上关国家之安稳,下系百姓之饥饱。从古代中国孔子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的治国思想到18世纪法国魁奈的重农观点,都隐含着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粮食安全问题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其面临的主题有所区别:从数量充足到经济可获,再到质量安全与结构合理,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普及,可持续发展正成为现代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追求。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理论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布朗旋风”暴发以来,关于中国粮食安全状况的探讨进一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探索出不少极具意义的研究成果。笔者将对相关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论,探析“四化”同步推进对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影响,以期为研究“四化”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纵观历史古今,粮食一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粮食安全始终是涉及全人类的重大战略问题。然而,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粮食安全问题所呈现的形式不同,具有时代性和阶段性。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协调发展”。“四化”同步的本质是“四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城镇化为工业化提供空间,创造服务条件;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信息化提高现代化和工业化效率,提高农业的精准性和规范性,丰富现代农业的内容。“四化”同步推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新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

然而,“四化”同步推进过程中,有限的农业资源在配置过程中发生质与量的变化,对粮食安全已然或即将产生重要影响。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一些专家或学者认为,工业化、城镇化是促进粮食安全的有利因素[1-4],工业发展提供的科技进步是中国农业生产力增长的主要源泉[5-6];城镇化通过促进农业的规模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样有利于粮食安全。但更多的研究成果聚焦于随着“四化”的快速推进,影响粮食安全的不利因素逐渐增加,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挤占了粮食生产资源,从而使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7-10]。

从“四化”同步推进对粮食安全影响的具体视角来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四化”同步推进对粮食供给和需求的影响大小及方向。

1 “四化”同步推进对粮食供给能力的影响

从生产要素理论来看,影响粮食供给能力的因素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如土地、劳动力、化肥、机械、资本等;第二类是各种农业技术进步;第三类是国家粮食政策;第四类是各种自然灾害[10]。鉴于关注的视角与数据的可获得性,学者们选择不同的要素进行了阐释,笔者主要从四化推进过程中对粮食安全影响最显著的耕地资源、科技与物质投入、劳动力因素与生态环境等几个方面来综合各家观点。

1.1 工业化与城镇化引致耕地资源缩减制约粮食安全

耕地资源是“四化”推进过程中对粮食安全最为敏感、最为深远的挑战,也是舆论、专家讨论的热点。布朗认为,“中国正以极其危险的速度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必将牺牲大量农田”[11]。这也正是布朗预判中国粮食危机的主要依据。随着“四化”的深入推进,工业化与粮食生产相互争地的矛盾日渐突出[12]。城市化率的增加会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根据测算,1983—2005年我国城市化率每增加1%,会使耕地面积减少0.529%,即减少213.05万hm2[8]。事实上,我国耕地面积在1996年达到最高值,从2000年开始逐年下降,到2007年,城镇化所引发的非农建设用地对耕地减少的贡献逾1/3,近年来势头更猛,占比高达8成(图1、图2)。从省域研究结果来看,广东省城镇化进程加快过程中,城镇化水平提高部分是建立在耕地减少的基础上的[13]。云南省城镇化规模扩张导致的农地过渡非农化与对优质耕地的占用,给粮食供给造成了极大的负面效应[14]。同时,过多过滥的各类开发园区侵吞了大量宝贵耕地,虽然国家对各类开发园区进行清理,仍然有大量土地“征而不用”,常年闲置,造成耕地、园地等土地浪费。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发园区最高峰时期达8 000多个[15]。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每年还要减少耕地40.0万~46.7万hm2[16]。

我国抛荒、半抛荒现象自1984年以来陆续发生[17]。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抛荒现象日趋严重,有些村抛荒高达20%[18]。尽管目前国内还没有权威机构公布全国抛荒的准确数据,但抛荒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国土资源部近年的调查表明,目前我国每年直接撂荒耕地有近200万hm2[19]。但也有研究认为,目前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平均每年减少247.4万hm2,倘若没有强有效的缓解措施,抛荒还将持续并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至于耕地抛荒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问题,尽管少数专家认为,耕地抛荒并不必然危及国家粮食安全,耕地抛荒对粮食质量安全和粮食来源的可持续安全还可能存在正向意义[20]。但大多数研究都认为,耕地抛荒是粮食安全的重大威胁[15,21-22]。

土地流转对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与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工业化、城镇化创造土地流转的可能性,这对实行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能够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粮食安全具有正面影响[1,3-4,23-25]。然而,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乐观主义,事实上,学者们对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实地调研显示,由于诸如对未来没有保障,土地流转金极低以及食品安全问题等各种不一而足的理由,使农民宁可抛荒也不愿流转土地的现象比比皆是[26-27]。这使理论上的优势在现实中迟迟不能发挥作用。因此,确保粮食安全,需要保有耕地数量,不改变农地的用途和性质,并保证耕地质量不退化[28]。

对照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农地资源消费增长耗竭曲线”,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加速消耗时期,遵循工业化发展与耕地变化互动的规律,未来我国工业化占用耕地的情况会逐步缓解[29]。2018年左右,我国将进入“经济低增长,耕地资源低减少”的阶段[30]。另外,我国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之间存在类似库兹涅茨曲线的假说[31-32]。这些理论说明,工业化、城镇化对农地资源减少的影响具有阶段性,因而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也具时代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对耕地的占用将趋于减小。

1.2 工业化提高农业科技与物质投入推动粮食安全

科技进步是中国农业生产力增长的主要源泉。工业化为农业提供农机、化肥、农药等现代生产资料,现代设施农业就更离不开工业。从农业科学进步的贡献率来看,目前我国农业近一半的增产来自于科技的作用。据测算,我国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32.14%,40.53%,45.88%[6]。近20年来,我国的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总体上不断上升,由1986年的20.52%提高到2003年的46.55%[5]。

在各项农业科学中,化肥的使用被认为对粮食安全水平具有突出的贡献。诺贝尔奖获得者Borlaug.N.E的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世界所增加作物产量中的一半来自于化肥的贡献;发展中国家施用化肥可提高粮食作物单产51.4%;美国科学家Hoef.R.G认为,如果停止施用氮肥,世界农作物将会减产40%~50%。我国大量研究表明,化肥对粮食等农作物增产的贡献率非常高,即每增产100 kg粮食,约50 kg是施用化肥的结果,在现有条件下,1 kg化肥可平均增产粮食7.5 kg[33]。

1.3 工业化、城镇化破坏生态环境进而威胁可持续发展

随着工业化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业生产中普遍采用了大机器和化肥农药。我国消费了占世界35%的化肥,化肥的施用总量和单位面积用量已经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其中,目前粮食作物消费了我国农业化肥施用量的50%左右[34]。然而,化肥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增加粮食生产成本,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边际效用也呈递减之势[8]。而且化肥的施用污染粮食生产环境,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能源危机、农产品品质下降等。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对农地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使农用土地质量下降,产量降低。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李国祥老师认为:“高度工业化”不适合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追求高度工业化的目标及其发展模式以改变落后面貌,这可能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35]。

我国关于农业污染的研究起步较晚,文献较少,中国政府1996年10月发表的关于粮食问题的白皮书中,几乎没有涉及环境污染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直到1997年,很少研究涉及环境问题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制约[36],对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关注随着21世纪的到来而群起。在农村面源污染中,由于农业自身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占到35%~40%;城市垃圾、工业排污等对土壤的污染,占到总污染源的近50%[37];因土壤、水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全国0.2亿hm2耕地正在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威胁,占全国农田总数的1/6,而广东省未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仅有11%左右[38]。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愈加恶劣,这将对我国的粮食数量和质量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1.4 城镇化对劳动力的推拉影响粮食生产

改革30多年来,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特征,农转非对粮食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国内学者的观点存在分歧。从判断标准来看,判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否会影响粮食生产,首先要看在劳动力转移之后农村是否还有剩余劳动力[39]。

乐观派认为,从保障粮食生产所需的必要劳动力来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在数量上对粮食生产不会带来大的消极影响[40]。悲观者认为,随着农村劳动力老化现象的凸显,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有负面作用,其原因是不同年龄的农业劳动力在体力和人力资本两方面的差异[41]。农业劳动力年龄与耕地利用效率之间呈现出倒“U”形的特征[42]。但也有研究认为,老年农户和年轻农户在粮食种植面积和主要投入要素水平上基本没有显著差异,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也没有差异[43],这一结论挑战了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具有不利影响的感性认识。

另外一些学者曲径通幽,通过劳动力转移对种植结构的作用来间接讨论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认为劳动力短缺必然诱致农业生产节约劳动的倾向,农民会通过生产结构的调整对劳动力短缺作出反应,使农业生产结构向劳动力密集程度低的方向转变[44];且农村劳动力转移首先对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产生影响[45]。

虽然有关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对粮食供给影响的讨论莫衷一是,但是多数学者都认为,这使转移人口的农产品消费从“自给型”转变为“商品型”,从而大幅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46-48]。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5%,这意味着每年有800万人从农产品的生产者转变为纯粹的消费者,从而大幅增加了农产品消费的商品量。因此,粮食安全应与城镇化的速度调控结合起来[6]。

2 四化同步推进对粮食需求潜力的影响

推动粮食需求增长的原动力一是人口的增长,二是收入的提高[49]。人口的增加直接作用于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并呈正比关系;而收入水平的上升主要表现为食物结构的改变,派生出粮食间接消费的增加。

2.1 人口数量增加推动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但增长趋势会逐渐放缓

国家粮食需求量,是由人口总量和人均需求量决定的。基于人口发展内在机制所决定的人口增长具有很强的规律性和稳定性,一些专家学者们通过各种模型,对中国未来人口的规模进行了较为精确的预测。表1整理出各位专家学者对中国未来人口的预测,从中可以看出,到2020年,我国人口数在14.5亿~14.78亿之间。

人口数量通常是影响粮食需求总量最根本的因素,也同样是挑战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各专家学者在对未来人口预测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粮食需求进行了测算,从中可以看出,2020年中国的粮食需求区间在5.5万~6.2万t之间。产生预测差异的主要是各方采用的人均粮食需求量的不一致,具体情况见表2。

再则,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放开,一方是独生子女即可生育二胎,可以预期我国的人口在一段时期内也会持续增长,因而使粮食需求呈现刚性增长。但从发达国家人口发展的路径来看,经济发展对生育具有抑制作用,因而我国的人口增长也会经历与发达国家大致相同的路径,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口增长率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降低。

2.2 膳食结构改变带动粮食需求总量攀高,但饮食习惯将渐趋合理

膳食结构改变是收入水平提高的一个直接结果。农村居民主要食物总消费量将随收入的提高而增加[50],且农村居民的粮食间接消费比重不断增加[51]。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也会增加对肉类和其他食品的消费分量[52]。

定量来看,从20世纪80—90年代,人均GDP增加1元对应粮食间接消费增量3.2万t[53]。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 000美元以后,在粮食消费形态上,食品加工和饲料用粮等间接粮食消费将快速增加。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于2003年跨越1万元,已经进入粮食间接消费快速增加的阶段。

膳食结构改变是城市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之一[48]。城镇化从两方面影响粮食的需求:一方面,城镇化提高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中动物产品的比重,增加粮食需求总量;同时,城镇化降低劳动强度并减少热量需求从而降低粮食需求总量。因此,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食品消费结构中动物产品的增长是我国粮食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农村居民最终粮食消费总量低于城市居民,因而城镇化后,变成城镇居民的农村居民的粮食需求量年均将会增加22.34 kg。由此预测,到2020年中国粮食需求总量可能达到6.1亿t,其中饲料用粮约为2.97亿t,在粮食用途中排第一位[54]。

3.3 研究述评

通过上述文献资料的梳理可知,我国粮食安全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涵盖的范围大,角度多,研究问题涉及概念、生产、需求等多各方面,且对诸如耕地、农业劳动力、粮食消费等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在特定的角度具有真理性,也有一些方面有待进一步推敲。

第一,现有文献大多是实证性研究,注重对现实问题的关注,而忽视理论的应用建构,使得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严重不对称。由于没有理论框架,往往分散讨论问题,忽视对象的系统性,没有逻辑主线,从而使当前的研究呈现出分隔的片段,而非能够描述粮食安全的“完整图景”。

第二,单向度的思维方式,只强调“四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而不关注粮食安全对四化的促进和制约。事实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和粮食安全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城市的粮食供应压力一直是制约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甚至到了20世纪80年代,农民进城定居或务工都被规定要“口粮自理”。进入90年代,粮食供给的大幅度提高,冲决统购统销体制,才扫清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粮食壁垒,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进入又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然而,在已有的文献中,鲜有论及粮食安全的发展对工业化、城镇化的贡献与限制。这种偏颇不利于全面认识“四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掩蔽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地位和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第三,无论是四化还是现代化,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时期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其作用方向和大小都可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因而粮食安全便是一个具体的发展问题,对之的讨论也应放置于具体发展阶段的特殊背景下。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对今后我国粮食供求关系,进而对粮食安全将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负向的,也有正面的,如耕地的减少趋势也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逐渐变弱,工业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等。因此,工业化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最终状况如何,将取决于正负影响的博弈结果。发展地看,粮食安全问题有从浮现到隐匿的变迁趋势。现有文献的研究对负面影响着墨颇多,透着“发展的悲观主义”,这也看出我国工业化的道路还很长,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还非常有限。为此,在未来几十年中,我国应该和必须确定的基本目标是: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 辛宝海.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困境与对策[J].齐鲁学刊,2004(4):95-98.

[2] 李国祥,姚洋.新土改破题粮食安全[N].南方都市报,2008-10-14(1).

[3] 任保秋.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理性解读[J].湖北社会科学,2008(8):35-37.

[4] 张云华.土地流转推动粮食生产“上规模”[EB/OL].(2009-02-04).http://finance.aweb.com.cn/2009/2/4/22520090204083100470.html.

[5] 赵芝俊,张社海.近20年中国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变动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6(3):4-12,22.

[6] 翟虎渠,刘旭.中国粮食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支撑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 王志立.中原粮食主产区“新四化”同步发展的路径[EB/OL].(2013-06-28).http://news.aweb.com.cn/20130628/533282616.shtml.

[8] 马晓河,蓝海涛.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9] 郭玮.粮食:不能光盯着主产区[N].经济学消息报,2005-01-21(1).

[10] 肖海峰,王姣.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及保护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1] 布朗.谁来养活中国[N].华盛顿邮报,1994-08-28(1).

[12] 汝信,付崇兰.城乡一体化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3] 刘俊,刘雄兵.广东省城镇化与耕地保护矛盾及对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1):23-24.

[14] 田东林.从城镇化看云南粮食安全[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63-265.

[15] 邢成举.耕地抛荒与中国粮食安全的潜在危机[EB/OL].(2011-08-04).http://www.ciudsrc.com/new_tongchou/chengshiqun/2011-08-04/16717.html.

[16] 韩长赋.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答记者问[N].光明日报,2013-09-13(10).

[17] 吴京英.农民弃耕抛荒问题的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1993(9):25-27.

[18] 蒋育林,付春雷,霍华.长阳县耕地抛荒严重[J].中国统计,2009(3):42-63.

[19] 空心化农村如何“养活中国”?[N].人民日报,2012-03-20(1).

[20] 罗佣华.耕地抛荒必然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吗[J].现代经济探讨,2012(10):64-69.

[21] 王学斌.农村土地抛荒现象与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J].世界经济情况,2007(3):53-60.

[22] 俞金尧,土地抛荒为哪般?[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02-19(1).

[23] 胡传景,程石.适当规模化 谨防“非粮化”——对建立“公司+农户”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的构想[J].国土资源,2009(3):20-21.

[24] 朱善利.土地制度改革和粮食安全[EB/OL].(2009-11-22).http://www.sina.com.cn.

[25] 王永苏.正确认识和处理“三化”协调发展中的几种关系[J].经济经纬,2010(1):2-3.

[26] 刘奇.土地流转:热现象中的冷思考[J].鲁南论坛,2009(2):32-36.

[27] 吴银莲.警惕土地流转中的粮食安全问题[EB/OL].(2012-07-18).http://www.cndua.cn/6/4/2012-07-18/2420.html.

[28] 万宝瑞.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08(9):4-8.

[29] 刘丽.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工业化过程中的土地资源消耗[EB/OL].(2007-11-20).http://www.china-up.com/newsdisplay.php?id=1246324.

[30] 吴群,郭贯成,万丽平.经济增长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资源科学2006,28(4):45-51.

[31] 曲福田,吴丽梅.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J].资源科学,2004,26(5):61-67.

[32] 李永乐,吴群.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Kuznets曲线验证——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资源科学,2008,30(5):667-672.

[33] 奚振邦.化肥与生态环境的宏观视角[J].磷肥与化肥,2002,17(6):1-4.

[34] 龙文军.警惕化肥市场危机影响粮食生产[J].磷肥与化肥,2009,24(1):1-2.

[35] 李国祥.“高度工业化”不适合粮食主产区[N].新农村商报,2010-07-14(A04).

[36] 潘家华,杜亚平.中国粮食安全的环境制约[J].国际经济评论,1997(6):9-11.

[37] 卢良茹,孙君茂.从粮食安全高度审视粮食问题[N].农民日报,2004-02-21(1).

[38] 罗锡文院士称全国3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威胁[EB/OL].(2011-10-11). http://discovery.163.com/11/1011/11/7G361VC2000125LI.html.

[39] 肖海峰,王姣.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6):45-49.

[40] 蓝海涛,王为农.中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重大问题[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41] 李旻,赵连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12-18.

[42] 杨俊,杨钢桥,胡贤辉.农业劳动力年龄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1,33(9):1 691-1 698.

[43] 胡雪枝,钟甫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2(7):29-39.

[44] 蔡昉.刘易斯转折点后的农业发展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8(8):4-15,33.

[45] 扈映.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种植业结构调整[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2):264-268,279.

[46] 温铁军.中国50年来粮食供求的6次“波动”[EB/OL].(2007-08-27).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2364.html.

[47] 卢良恕,王健.粮食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8] 朱启臻,赵晨鸣.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49] 曾靖.我国工业化对粮食消费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 124-9 125,9 145.

[50] 黄季焜.食品消费的经济计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2):54-62.

[51] 武拉平,张瑞娟.中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及趋势展望——基于1950—2010年统计数据的分析[J].农业展望,2011(4):53-58.

[52] 张锦华.中国粮食安全——以上海为视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53] 赵子军.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J].经济纵横,2008(12):28-30.

[54] 钟甫宁,向晶.城镇化对粮食需求的影响——基于热量消费视角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1):4-10.

[32] 李永乐,吴群.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Kuznets曲线验证——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资源科学,2008,30(5):667-672.

[33] 奚振邦.化肥与生态环境的宏观视角[J].磷肥与化肥,2002,17(6):1-4.

[34] 龙文军.警惕化肥市场危机影响粮食生产[J].磷肥与化肥,2009,24(1):1-2.

[35] 李国祥.“高度工业化”不适合粮食主产区[N].新农村商报,2010-07-14(A04).

[36] 潘家华,杜亚平.中国粮食安全的环境制约[J].国际经济评论,1997(6):9-11.

[37] 卢良茹,孙君茂.从粮食安全高度审视粮食问题[N].农民日报,2004-02-21(1).

[38] 罗锡文院士称全国3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威胁[EB/OL].(2011-10-11). http://discovery.163.com/11/1011/11/7G361VC2000125LI.html.

[39] 肖海峰,王姣.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6):45-49.

[40] 蓝海涛,王为农.中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重大问题[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41] 李旻,赵连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12-18.

[42] 杨俊,杨钢桥,胡贤辉.农业劳动力年龄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1,33(9):1 691-1 698.

[43] 胡雪枝,钟甫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2(7):29-39.

[44] 蔡昉.刘易斯转折点后的农业发展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8(8):4-15,33.

[45] 扈映.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种植业结构调整[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2):264-268,279.

[46] 温铁军.中国50年来粮食供求的6次“波动”[EB/OL].(2007-08-27).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2364.html.

[47] 卢良恕,王健.粮食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8] 朱启臻,赵晨鸣.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49] 曾靖.我国工业化对粮食消费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 124-9 125,9 145.

[50] 黄季焜.食品消费的经济计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2):54-62.

[51] 武拉平,张瑞娟.中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及趋势展望——基于1950—2010年统计数据的分析[J].农业展望,2011(4):53-58.

[52] 张锦华.中国粮食安全——以上海为视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53] 赵子军.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J].经济纵横,2008(12):28-30.

[54] 钟甫宁,向晶.城镇化对粮食需求的影响——基于热量消费视角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1):4-10.

[32] 李永乐,吴群.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Kuznets曲线验证——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资源科学,2008,30(5):667-672.

[33] 奚振邦.化肥与生态环境的宏观视角[J].磷肥与化肥,2002,17(6):1-4.

[34] 龙文军.警惕化肥市场危机影响粮食生产[J].磷肥与化肥,2009,24(1):1-2.

[35] 李国祥.“高度工业化”不适合粮食主产区[N].新农村商报,2010-07-14(A04).

[36] 潘家华,杜亚平.中国粮食安全的环境制约[J].国际经济评论,1997(6):9-11.

[37] 卢良茹,孙君茂.从粮食安全高度审视粮食问题[N].农民日报,2004-02-21(1).

[38] 罗锡文院士称全国3亿亩耕地受重金属污染威胁[EB/OL].(2011-10-11). http://discovery.163.com/11/1011/11/7G361VC2000125LI.html.

[39] 肖海峰,王姣.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4(6):45-49.

[40] 蓝海涛,王为农.中国中长期粮食安全重大问题[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41] 李旻,赵连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12-18.

[42] 杨俊,杨钢桥,胡贤辉.农业劳动力年龄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1,33(9):1 691-1 698.

[43] 胡雪枝,钟甫宁.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2(7):29-39.

[44] 蔡昉.刘易斯转折点后的农业发展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8(8):4-15,33.

[45] 扈映.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种植业结构调整[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2):264-268,279.

[46] 温铁军.中国50年来粮食供求的6次“波动”[EB/OL].(2007-08-27).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2364.html.

[47] 卢良恕,王健.粮食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8] 朱启臻,赵晨鸣.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49] 曾靖.我国工业化对粮食消费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6):9 124-9 125,9 145.

[50] 黄季焜.食品消费的经济计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5(2):54-62.

[51] 武拉平,张瑞娟.中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及趋势展望——基于1950—2010年统计数据的分析[J].农业展望,2011(4):53-58.

[52] 张锦华.中国粮食安全——以上海为视角[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53] 赵子军.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分析[J].经济纵横,2008(12):28-30.

[54] 钟甫宁,向晶.城镇化对粮食需求的影响——基于热量消费视角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2(1):4-10.

猜你喜欢
资源环境粮食安全四化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城镇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粮食储备形式转变分析
强化农田水利改革 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农村科学储粮与粮食安全研究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绿色会计若干问题的原因及探析
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环境基础要素组合匹配分析
基于大学生视角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行动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