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学魁 张田收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中央领导同志有关讲话精神,宣传省委市委《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的安排部署,及时宣传报道开展实践体验活动的做法、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经验,《大连日报》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神圣职责,并与新闻战线开展“三项教育活动”、“走转改”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内强素质出精品,外树形象做表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对这一重大主题报道进行了精心策划,贯彻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专题报道、典型报道、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报道“凡人善举”,彰显时代精神,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收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明显效果,增强了主渠道舆论引导的及时性、针对性、实效性,提高了地方党报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
一、围绕主题策划,让“凡人善举”成为道德风尚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要注意把我们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根据习主席的讲话精神,《大连日报》编委会精心策划,充分酝酿,制定了具体的报道方案,从动态报道、专栏报道、理论评论、观点解读、新媒体互动、二次传播等多方面进行部署,力图多层次、全方位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报道和精神解读。如年初开设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栏目,3月份又开设了“友善大连人点赞正能量”等栏目,强化了2013年开设的“身边的榜样 精神的力量”、“让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学雷锋学郭明义”等栏目,在一版以本报评论员系列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周不少于三次在显著位置刊载“三个倡导”24个字,结合“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等重大节日进行相关报道,还刊登主题公益广告等,扩大了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率,深化了人们的认知认同,以文化人使“凡人善举”成为道德风尚。
让广大市民迅速行动起来
2月21日,《大连日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栏目,报道《本报与市文明办联手有奖征集“我和我的座右铭”》,参与方式为编辑#我和我的座右铭#,加上文字、图片,发送给@大连日报新浪官方微博或大连日报官方微信平台,或@文明大连新浪官方微博或微信平台。此活动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响应:《大连日报》2月25日报道《城市嘉言录 文明聚新风 本报与市文明办通过新媒体联合推出的“我和我的座右铭”有奖征集活动引发参与热潮》等。2月21日,《身边人讲身边事 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579个道德讲堂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阵地》,报道了位于西岗区市民文化中心的大连市道德讲堂总堂,活动围绕“自我反省、崇德尚礼、唱歌曲、看短片、讲故事、诵经典、念劝善词、发善心、送吉祥、一堂一善事”十个环节展开。通过对道德的重新认识和学习,让大家一起感悟道德力量,接受精神洗礼。正如“记者感言”:“我市创办的道德讲堂,具备‘源自群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特点,极大地加强了广大市民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使得投入道德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可见,公民道德建设是项人心工程、灵魂工程,需要精致的载体,才能深入到群众中,入耳入脑。
形成舆论引导强势
5月20日《大连日报》全文刊登了中共大连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同时,发表了本报评论员署名文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接着二论三四论等系列评论,形成了强势的舆论引导。开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栏目以来,报道了诸多大连“凡人善举”的道德风貌。特别是2月17日,《让敬好人做好人成为永无止境的道德追求》,报道了大连市中山区努力营造“人人敬好人,人人做好人”、“好人不吃亏、好人有好报”的氛围,把“身边好人”培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抓手,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推选出了一批可亲可敬的“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目前,中山区好人库共有好人800余位,其中有28人被评为“大连好人”、10人评为“中国好人”。
融入到工作、生活、学习之中
2月28日,《金州新区争当“好人”成风尚》报道了在金州新区,每两年开展一次“十大文明感动人物”和“十大精神文明品牌”评选,各街道也相应开展“道德模范”、“道德之星”等评选,形成了街道、区、市、国家四个层次道德典型,弘扬社会正气,发挥优秀典型引领作用,提高了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2月28日,《297个说和团“说”出邻里情》,报道了在瓦房店市城乡,活跃着297支妇女家庭矛盾纠纷说和团。这支由瓦房店妇联发起组织的民间团体,深入社区村屯一线,以群众需求、社会民生、幸福家庭、权益保障等为切入点,解百姓忧、断家务事,靠勤奋的双腿和不厌其烦的工作,硬是“说”出个和谐友善的良好局面。“说和团”目前已走进家庭2万余户,化解矛盾纠纷1500多件。3月17日,《9年无人监考:把诚信种在孩子心田》,报道了大连二十五中学诚信考试,发卷收卷都由考生负责,培养了学生讲诚信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也使师生关系更和谐融洽了。5月21日,《“红领巾·我的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少先队员心灵》,报道了团市委、市少工委“红领巾·我的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知行合一培育社会主义道德责任感,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融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使广大市民的“凡人善举”已成为道德风尚。
二、加大报道力度,让“学雷锋志愿者”展现城市品格
价值认知往往是道德责任感的指南,而实际行动则是衡量其高度的标尺。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从来不会取决于道德的看客,而是取决于择善而为行动者。《大连日报》正是通过诸多的舆论引导宣传报道,尤其是那些鲜活生动、真实感人、身边可敬的道德故事,春风化雨地告诉人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只是引人向善的精神理念,更是需要付诸行动的价值准则。
加大报道、互动力度
《大连日报》从原来的固定栏目加大篇数、提升期数,到相关栏目也增加报道力度,再从加大评论文章、观点解读、道德故事,再到增加诸多新闻报道与读者与市民互动。如3月5日《大连日报》推出“友善大连人 点赞正能量”年度大型策划活动,《点一“赞”捐一元 携手“赞”助爱心厨房》,报道了本报与团市委希望办、市青基会联合开展“点一‘赞捐一元,‘赞助爱心厨房”活动。5万元就可以筹建一个爱心厨房,几百个孩子就可以吃上两菜一汤的营养热乎饭。点赞互动方式是关注大连日报官方微博、微信(可扫描本报B01版右上角二维码及市希望工程官方微信)。这项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及市民的广泛响应。3月6日,《大连日报》“友善大连人点赞正能量”栏目,报了《扫扫二维码,就能“赞”一元给爱心厨房 网友纷纷点赞 爱心正在凝聚 大连市狮子会聚莲服务队承诺捐助7.5万元“赞”助爱心厨房》;3月19日,《“爱心厨房”引发爱心涌动 我们的一个个“赞”支起校园的热乎灶儿》,报道12天“爱心厨房”聚集11万个“赞”;待建食堂学校:“一元所有”和“只欠东风”都需援手;政府:今年将加大投入完善农村学校厨房;市希望办:还需爱心支援;爱心市民:“1元钱”聚沙成塔解决大问题;爱心企业:实地考察偏远学校等。到4月16日,《大连日报》报出了《“爱心厨房”获“赞”33万个》,这项活动仍在继续。
新闻故事小中见大
《大连日报》报道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用真实生动鲜活的道德故事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公信力,而且注重新闻故事小中见大,增强传播力影响力感召力。如1月14日A02版“雷锋精神与时代同行”栏目,《好人精神 鼓舞别人也感动自己——“大连好人”讲述他们的后续故事》,报道大连义工第一人——郭连荣、中山区海军广场街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社区学校等;《延续“好人作风”传递奉献正能量——“大连好人”讲述他们的后续故事》,报道了居民“贴身保健医生”——盛菊英、环卫工人里的维修“土专家”——李连东等。感人的小故事透出了大道理:平民英雄,引领道德风尚;凡人义举,凝聚城市力量。如今在我们身边,见贤思齐、崇德向善,不再是个人追求,更成为一种城市品格,“大连好人”正释放出强大的品牌能量,“好人现象”正引发一系列“好人效应”。
崇德向善提升城市品格
《大连日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栏目,3月7日《大连:以志愿服务制度化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新闻,报道大连市文明办通过健全工作机制,打造活动品牌,努力实现志愿服务制度化,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引导志愿者为善不辍,集小善成大德,事事可为、人人可为,每周六活跃在全市各地的40余万志愿者们,成为大连这座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3月15日,《大连日报》报道《全国道德模范刘龙志愿服务队成立》:作为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获得者,刘龙在长海县有很大的影响力,在他的影响下,长海县现有100多个志愿服务组织,7000余名志愿者,他们遍布乡、镇及村、社区基层,形成了定期定点服务的网络化志愿服务体系,也筑起文明道德的高地。3月15日,《大连日报》《106名理论宣讲员常年活跃在楼院》的消息,报道甘井子街道理论宣讲团荣获省“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他们被居民亲切地称为身边的“社区理论家”。一个城市的品格是由它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生活交融在一起混合而成的,市民既是城市品格的继承者,又是城市品格的创造者,而城市的人文特色又是在历史积淀和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因为城市本质上都是人文城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先进文化,更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广大市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是提升城市品格的有效方法,4月14日,《大连日报》报道了《积极探索“三位一体”志愿服务模式》:坚持党的领导,形成社区志愿服务合力,做文明社区的守望者;坚持发挥社区居委会的作用,贴近社区实际,做和谐家园的推动者;坚持携手共创,强化激励考核、推动物业企业做诚信经营的践行者;坚持开展文明创建,为志愿者搭建舞台,做崇德向善的传播者。诸多向善活动使广大市民体会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也是提升城市品格的重要抓手。
三、善于总结经验,让“大连好人”彰显时代精神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如何,一个城市精神风貌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道德标准。积极挖掘好人好事中的典型事例,找准人们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的共鸣点,就能以人为本提升价值观的认同度、亲和力,就能知行合一培育道德责任感、使命感,就能不断总结“大连好人”经验培育学雷锋志愿者队伍发展壮大。
不断挖掘典型
2014年3月25日,《大连日报》“身边的榜样 精神的力量”栏目,报道了《李晶 老百姓的大事小情都是她心里的牵挂》,讲述西岗区人民广场街道胜利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李晶,在社区岗位上默默耕耘十多个年头,义务奉献时间累计8000余小时,带领社区先后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全国创建学习型家庭示范社区等多项荣誉。4月24日《大连日报》A13版《“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大连好人榜》,报道了由市文明办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第一季度“大连好人榜”好人评选活动,经基层推荐,市文明办审议,再由市民投票,相关部门考核审定,最终21人榜上有名。这是从全市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推荐评选出来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多个类别的“大连好人”典型。
探寻有效机制
在学雷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志愿服务,正成为一项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适应社会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高尚事业。志愿服务所到之处,文明之花激情绽放。《大连日报》积极探寻发现报道其好经验、好做法。2014年3月11日,报道《“网格化”助志愿服务全覆盖 “组团”联动志愿服务无缝隙》,激活更多的志愿服务资源,实施网络化管理、制度化运作,形成“无缝隙”志愿服务格局,不仅让志愿服务者们找到献爱心平台,更为百姓提供贴心服务、使志愿服务队伍成为群众生活的好帮手。3月12日《大连日报》报道《“项目化”助志愿服务常态化“金点子”让志愿服务更贴心》,从老百姓的“金点子”里寻找志愿服务项目,让志愿服务不再是突击式的“爱心大放送”,而是实实在在成为解决实际困难的好途径,进而使志愿服务的生命力更强。3月13日《大连日报》报道《“亲情化”助推志愿服务更精细 “守望卡”串起一片“邻里情”》,不仅能消除邻里间的隔膜,增进邻里间的了解、沟通和互助,更能通过这张卡片和各种服务树立社会主义邻里新风尚。3月7日《大连日报》报道《大连:以志愿服务制度化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通过网络化管理、网络化服务这个双网联动,来完善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保障机制;通过学雷锋“星期六志愿服务日”活动、文明单位“1+1”志愿服务活动、依托物业“三位一体”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四自”关爱家园志愿服务活动的四大品牌,搭建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实践平台。5月14日,《大连日报》用“专题新闻”版面,报道《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市文明委召开大连市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座谈会,市民政局、团市委、市直机关工委、西岗区文明委、沙河口区文明委等9家单位,从不同角度介绍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经验与作法进行了刊登宣传,引起了广大读者及社会市民的强烈共鸣。
彰显时代精神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课题,也是新闻媒体的应有责任。2014年1月7日,《大连日报》“综合新闻”版,报道《大连好人引领城市道德新风尚——“身边的榜样、精神的力量”典型宣传活动综述》,从“身边的榜样凝结可信、可敬的正能量”、“精神的力量营造向好向善的社会氛围”、“用典型引领城市道德新风尚”等方面,讲述“大连好人”弘扬雷锋精神,向好向善的感人事迹正形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引领道德风尚,提升城市品格,彰显时代精神。3月3日,《大连日报》在A01版头条报道《提高精神境界 培养文明风尚 我市启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同时,报道了《中山区志愿服务模式再登国家级论坛》的消息。在配有本报评论员《奉献爱心 传递文明》的评论中,论述了这一主题实践活动,正内化于市民崇德向善的精神追求,体现出城市文明程度;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其心灵罗盘和情感寄托,正凝聚起建设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强大正能量。3月3日,《大连日报》还刊登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和《辽宁日报》、辽宁广播电视台等省级媒体,对我市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情况的报道,并在A02版予以转载。不断的密集的有特色的短实新的宣传报道,强有力地传播着正能量,使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报道有声有色,成效显著,深受广大读者的广泛称赞,也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