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外文局局长 周明伟
以国际眼光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好中国声音
□ 中国外文局局长 周明伟
有效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营造一个有利于我长期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既是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明确要求。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越来越渴望了解真实的中国。中国也越来越需要向世界讲述自己的历史、文化,讲述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讲述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方向。在国际形势和中国自身发展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做到内知国情,外知世界,“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有效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以营造一个有利于我长期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面临许多现实挑战,需要持续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亟待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和话语权的研究。用国际表达讲好中国故事,既是对外传播领域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也是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世界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9·11”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影响了国际格局,为大国关系调整提供了时机,也使中国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机遇。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在推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进程的同时,不仅取得了远高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发言权也不断提升。作为新兴市场国家重要一员,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最耀眼的推动力量。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增长速度起伏不定、国家间经济利益的合作与冲突已是常态。同时,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原有的游戏规则受到挑战,利益格局被迫调整,一些国家间经贸问题政治化倾向加剧,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国际经贸摩擦显著增多,国际经济金融体系和全球治理的改革都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其受关注程度和对国际格局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中国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面临诸多错综复杂的机遇与挑战。尽管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已成为12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但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几对有着典型反差的“数字”,表明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彼此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联度、依存度越来越大。一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将成为常态,世界事务的进退、消长已无法忽略中国,中国的发展进步也离不开世界。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也意味着将影响世界现有的利益格局,意味着要“动别人的奶酪”,意味着将对原来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带来冲击。如何与世界头号强国打交道,破解历史上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必然冲突的历史宿命?如何与那些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同样依靠劳动密集型和出口导向型产业为经济增长引擎的发展中国家合作、交流、竞争?如何增进与周边国家的互信、合作、共赢,减少相互摩擦?如何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应对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的挑战?向国际社会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一个发展中大国的现实处境、根本利益和肩负的责任与义务出发,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有更深入的认识,以更冷静的思考和更大的智慧做更充分的准备与有效应对;需要我们有在国际舞台上,能以通融中外的语言讲中国故事,表达中国观点,展示中国形象的能力;能以中国的文化与历史为背景,向世界论述自己发展的道路、理论、制度,讲述自己价值观的能力;能运用最新传播技术来发声音、构建自己话语权的能力,以争取一个有利于我长期稳定发展,也有利于同世界合作共赢的舆论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改革与发展的大局。
毋庸讳言,当前中国和世界的传播沟通能力和效果滞后于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的现实需要。向世界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还面临许多现实挑战。
中国的发展基于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中国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有着独特的历史命运。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蒙受了世所罕见的屈辱和苦难,求得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华儿女最大的愿望。无数仁人志士艰辛求索,但都未能成功。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走上历史舞台,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并走上了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国拥有独特的基本国情。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历史性进步,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突出。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加上西方社会的成见、思维定式以及现实利益竞争冲突,都提高了世界了解中国的门槛。好奇、欣赏、赞美前所未有,误读、误解甚至妖魔化中国的观点也比比皆是。
中国处于发展的转型阶段,复杂性和多面性特点突出。当今的中国处在经济深刻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期、改革艰难攻坚期和增长调速换挡期叠加的历史阶段,增加了讲好中国故事、呈现中国形象的复杂性。以2008年发生在中国,同时又呈现给世界的几件大事为例,足可体现这种复杂性:一方面,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这一规模最大、国际关注度最高的文化体育交流盛会,她所呈现给世界的精彩、辉煌,所呈现的中国政府巨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为世界所赞叹;而同一年年初,春运期间南方的一场大雪差不多瘫痪了五分之一中国的交通,抱怨和批评使一些地方政府的应急能力陷入囧境。而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呈现给世界的是全国人民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崇高的道德境界和顽强精神,而几乎是同一时刻,媒体曝光少数不法商人居然可以丧尽天良地靠毒奶粉牟利……面对这种反差和矛盾,如果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大局的了解,很可能会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又以中国的外交政策为例,国内和国外的认知也出现了强烈的反差,一些国内民众觉得中国外交“软弱”,应该“吃钙片”,但是国际上有人则认为中国经济刚刚强盛,中国外交已过于“强硬”。在中国以“人口最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等多重身份进入世界体系,特别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结构”的时候,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利益群体自然会以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声音来认知、看待和评论中国。
国际涉华舆论复杂多变,中国需要与世界正常交流对话的话语权。目前,尽管国际社会对中国解读和认知不得不趋于客观,但在许多情况下,国际话语体系和话语权仍被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势舆论与语言所左右,他们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和话语格局出发,力图主导涉华舆论。中国迫切需要与世界正常交流对话的话语权。同时应该看到的事实是,尽管怀疑、妖魔化中国的舆论环境将伴随着中国的发展长期存在,但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发展前景,希望了解中国、同中国合作交流、并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好处的愿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发生的历史性伟大进步和取得的辉煌成就,都将成为我们同世界沟通交流,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的巨大动力和机遇。
我们向世界说明自己的能力尚未满足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的需要。深化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同世界沟通交流、提高发好自己声音的能力,增强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的话语权。近年来,我们这方面的能力已有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依然难以满足需要。习近平总书记从现实与战略的高度精辟地提出,要构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正是针对这一状况提出的根本要求和办法。中国人希望世界清晰听到中国梦以人为本的声音,中国梦与世界共享的声音,中国人民渴望以和平、和谐的方式实现自己梦想的声音。讲好中国梦这个故事,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了解世界。而随着中国人和“中国制造”更多走向全球,提高国民素质,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信誉和品牌影响力,发挥好它们传播中国故事和国家形象的主动性和正能量,也是必须解决的重要而现实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既是新时期对外传播的全部任务,也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本目标,需要我们花大功夫改革、开拓、创新。
要不断提高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能力。内知国情是向世界说明好中国的本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前提和基础;而外知世界是要了解掌握受众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现状,了解掌握受众的重大关切和观点异同,了解掌握对象国的习惯表达和接受方式,找到相互认知、相互欣赏、合作交流、求同存异的切入点,找到交流、交融、交锋的切入点。对外部世界的了解越充分、越深入,我们走向世界的空间就越大,回应国际关注、应对矛盾冲突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就会越好,趋利避害、求同存异,赢取和平发展的良好环境,凝聚的正效应、正能量就会越多。
要加强对话语体系和话语权的研究。向国际社会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以及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权的核心内容。用融通中外的语言来定义和表达好这些核心内容,不仅需要有很深的理论修养,同时也要有很高的语言(外语)能力。许多相关概念表述在现有西方话语体系下的各式各样“词典”和“百科全书”中难以找到现成的翻译。因此,我们不仅要深入了解、不断适应现有的规则及话语体系,针对涉华重点、热点、敏感问题,主动回应国际社会关切,有效开展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提高参与国际议题、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在着力解决有理说不出、说出来传不开的问题的同时,更要下大功夫,着力打造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并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发挥作用。这事关我们与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不同理论进行交流、交融、交锋的能力与水平,事关我们能否具备一个大国应有的国际影响力。
传播好中国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当前,国际社会在关注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其背后的发展理论、道路、制度及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系列执政理念、执政方略以及核心价值取向,在国际社会引起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比如,“中国梦”“新型大国关系”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概念、新提法、新举措,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与价值追求的最新表达。如何以一个大国的世界观、气度胸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生动的语言来深入理解、诠释和传播好这些概念和理念,阐述好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如何既坚持用爱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又充分展现谦虚、理性、包容的大国风范,构建一个既符合中国实际又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话语体系,是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对外传播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传播的核心能力。
提升运用新媒体讲故事、传声音的能力。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新媒体终端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中国观点、展示中国形象带来了新的机遇。运用于信息传播的载体和相关技术平均每12个到18个月就会产生新的变革或突破,推动着信息传播载体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并深刻影响着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变化。而信息传播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又对传播载体的发展提出新的需求,刺激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创新。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传播的形式和内容都进一步向着多元、多样、多变的方向发展。新媒体也已成为舆论斗争、竞争的主战场。如何利用发展迅猛、形式多样的新媒体,特别是社交类媒体来助推中国故事、中国声音和中国形象的传播,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思路,创新内容与形式。我们既要抓住传播技术的发展给对外传播带来的机遇,不断适应技术创新对传播内容、形式、机制、人才等提出的新要求,同时要有眼光、有办法趋利避害,防患未然,把握新媒体环境下舆论传播的主动权、主导权。
用融通中外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讲故事就是要具体化,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生动。当然就不同于我们常常习以为常的干巴巴地讲道理,不同于概念对概念的解释、定义对定义的说明,而是让受众可参照、可比较、听得懂,用有情感、有情节的语言与内容,用他们习惯的方式介绍中国,是解决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有效的办法。这已被对外传播与交流的大量实践所证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一年多的对外交往实践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像习近平主席去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李克强总理在斯里巴加湾市出席第八届东亚峰会并发表讲话时指出“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易折断”的“筷子理论”倡导合作共赢等,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了榜样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讲故事的水平就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水平。讲好中国故事,能够直接让世界更好地感知中国、理解中国、接纳中国、喜欢中国,有助于提高引导、影响国际舆论的能力,有助于破解国际舆论中对中国的成见、偏见、疑虑甚至敌视。讲好中国故事,事半功倍。而亿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追求和实现中国梦的“中国故事”本身,将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要特别讲究方法,讲求效果。讲故事,目的是为求有好效果。要注意内容正确有时不等于效果就好,重视正面宣传更要追求正面效果。既要能洞察形形色色观点背后价值观、世界观的政治斗争,也要善于从文化的差异中解读分歧与矛盾,在相互尊重、和而不同的气氛中求同存异、趋同求异,避免非黑即白、非敌即友的思维方式,避免模式化、套路化、呆板化现象。
只要我们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深刻认识、主动把握新时期进行的伟大斗争的新特点和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机遇与挑战的新内涵,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我们讲故事、传声音、展示形象工作就一定会更有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亲和力和影响力,对外传播事业也一定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