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 改革创新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4-12-09 20:50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宁吉喆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 2014年2期
关键词:改革发展

□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 宁吉喆



专 稿

稳中求进 改革创新 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国务院研究室主任 宁吉喆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政府重点工作时强调,各项工作要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兼顾抓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这条主线。

刚刚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体现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了过去一年政府工作,明确部署了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关切。《报告》主题鲜明、思路清晰、举措有力、催人奋进,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是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行动纲领。我们要准确把握,深刻领会,不折不扣贯彻落实。这里,谈一些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稳中向好 来之不易

201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的开局之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而繁重。如何开好局、起好步,十分重要,也引人关注。国际上,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达国家经济略有好转,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又面临新的问题。在国内,出口增幅大幅下滑,煤电运等实体经济指标忽上忽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财政金融运行波动较大,中央财政一度出现负增长,银行间拆放市场利率一度异常升高,经济下行压力凸显,宏观调控面临艰难抉择。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从容应对挑战,奋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

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继续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大亮点。《报告》列举了一些具有标志意义的成绩:一是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创历史新高;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增长7.6%,跃居全球首位。相比世界经济2.4%、发达国家1.3%、发展中国家4.7%的平均速度,中国保持了较高增长,相比新兴经济体平均6%以上的通胀指数,中国物价指数控制在较低水平,这“一高一低”的搭配表现十分抢眼。二是居民收入和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农民收入增长连续4年快于城镇,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650万人,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综合来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8.1%,略快于经济增长率,实现了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增长。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2%,财政收入增长10.1%,这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反映了经济效益提升。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跃上1.2万亿斤大关;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中西部地区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继续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全社会用电量增长7.5%,货运量增长9.9%,主要实物量指标与经济增长相互匹配,有助于消除人们对增长是否有水分的疑虑。四是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呈现蓬勃发展好势头。正如《报告》所说,过去一年,困难比预料的多,结果比预想的好,经济社会发展既有量的扩大,更有质的提升。这些令人鼓舞的成就,向人民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更为今后发展增添了信心,奠定了基础,必将进一步激励我们乘势而上,砥砺前行,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事非经过不知难。过去一年之所以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关键在于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正确处理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三者关系,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有机统一,探索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实施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政策举措,做到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稳中有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开门红”。

《报告》从五个主要方面,实事求是而又提纲挈领地总结了2013年各项行之有效的工作。

(一)以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新一届政府上任伊始,在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宏观调控抉择两难的情况下,我们把改革作为促进发展的根本之策,更多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政府首先从自身改起,把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国务院机构改革有序实施,重点放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上,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重新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推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各地也相应推进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打响了改革的“当头炮”。同时,“营改增”试点扩大到全国,加上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348项,共减少企业税负1500多亿元。还推出了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开展中小企业股份转让试点、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等改革。这些都起到了为市场和企业松绑助力的作用,去年全国新注册企业增长27.6%,其中民营企业增长30%左右,民间投资比重上升到63%。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一项重大举措就是,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还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在国际国内引起积极响应。我国与东盟就打造自贸区升级版达成共识,与瑞士、冰岛等签署自贸协定,实施自贸区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及时出台稳定外贸增长的政策,成功应对光伏“双反”等重大贸易摩擦。开展经济务实外交,推动高铁、核电等技术装备走出国门。去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增长16.8%。出境旅游9819万人次,增长18%。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激发了市场内在活力、发展内生动力和社会的创造力。

(二)以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稳定经济增长。去年上半年,伴随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际上出现了中国经济“硬着陆”的疑虑。当时情况下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采取短期刺激政策拉动增长,这在发达国家是惯常做法。但我国目前货币池子里的水已经很多,财政政策操作空间也有限,不是不能为,而是不宜为。政策刺激虽可解一时之危,长远而言则会前功尽弃,甚至留下后遗症。另一种选择是,不超发货币,不扩大赤字,而是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根据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明确提出要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即经济增速不低于7.5%左右,物价涨幅不高于3.5%左右。只要经济运行处在这个合理区间,就集中精力转方式调结构不放松,保持宏观政策取向的基本稳定,主要依靠市场力量调整调节。沉着应对短期市场波动,着力增加有效供给,释放潜在需求。同时,强调财政、货币资金都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加强金融监管和流动性管理,摸清全国政府性债务底数。去年中央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一般性支出一律压减5%,腾出的资金转入调节基金,用于改善民生、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全年财政赤字1.2万亿元,广义货币M2增长13.6%,符合调控目标要求。实践证明,稳政策让市场吃了“定心丸”,成为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起到了稳预期、稳信心从而稳增长的作用。这些创造性的思路和做法,显示了新一届政府应对复杂局面的高超驾驭能力。

(三)以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注重运用差别化政策和市场手段,在优化结构中稳增长,在创新驱动中促转型,从供给和需求两侧发力,推动提质增效升级,既拉动当前增长,又为长远发展铺路搭桥。在产业结构方面,稳定农业基础,推进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支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经济发展、物价稳定打下重要基础。增量调节和存量调整双管齐下,既大力发展服务业,支持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又促进光伏、软件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化解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去年能源消耗强度下降3.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分别下降3.5%、2.9%、4.7%、3.1%。在需求结构方面,把培育消费热点和改善消费环境结合起来。一手抓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一手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了促进信息、养老、健康等消费和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了城市地下管网设施、中西部铁路等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提前通水、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如期完成,可再生能源比重继续提高,油气、电力、民航、水运、信息、邮政等网络得到加强,高速公路运营里程超过10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超过10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1.1万公里,遥居世界第一。在科技创新方面,实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神舟十号遨游太空,嫦娥三号成功登月,蛟龙深潜再创纪录,超级计算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增长减速、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各级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制度建设,兜住民生底线,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去年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我们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帮扶困难群众就业,保持了高校毕业生和全社会就业总体稳定。在社保方面,推进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大病医保,提高城镇和农村低保标准,继续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在补“短板”上又扎实推进了一步。在住房方面,高度重视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设,全年新开工666万套,基本建成544万套,上千万住房困难群众乔迁了新居。在教育方面,启动教育扶贫工程,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对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200多万个孩子,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增长8.5%。在卫生方面,基本医保总体上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报销比例继续提高,县级公立医院和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继续扩大。28个省份开展大病医疗保险试点。同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进步。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公平的新举措,让人民对未来充满新期待。

(五)以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去年,我国相继发生地震、洪涝、高温干旱、强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出现人感染禽流感疫情。面对这些突发事件,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依法依规、科学应对,探索了抗灾救灾应急工作新机制。健全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应急机制,中央根据灾区的需要统筹及时给予帮助;抢险救援和应急救助工作一般以地方为主,便于就近统一指挥、提高效率,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安全生产,严肃查处重大安全事故,重组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变“多龙治水”局面,用管药品的办法来管婴幼儿乳粉,加大对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促进了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和市场监管水平稳步提升。推进依法行政,国务院提出法律议案、制定修订行政法规81件,包括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废止劳动教养制度议案。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四风”,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依法严惩违法违纪分子,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信访和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增强了全国人民奔小康的正能量。

《报告》指出,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过去一年,经济工作中探索形成了远近结合、综合施策一些思路和做法,主要是:深处着力,注重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保持定力,注重通过稳定政策引导社会预期;精准发力,注重通过优化供给促进结构调整;竭诚尽力,注重通过创新机制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序有力,提高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这些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坚持、不断完善。同时,《报告》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剖析,强调一定要牢记责任使命,增强忧患意识,敢于担当,毫不懈怠,扎实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绝不辜负人民的厚望,努力向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稳中求进 改革创新

201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根据中央的要求,结合政府工作实际,《报告》提出了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概括地说,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是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总要求。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要正确判断形势。《报告》指出,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从全球范围看,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增速下滑、通胀上升、资本外流、货币贬值等困难和挑战,主要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带来不少变数。同时,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新的国际产业分工和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加快调整。主要国家都试图抢占新的国际竞争制高点,发达国家谋求重塑国际经贸规则,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依然明显,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同质竞争所带来的双重影响加大。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仍有巨大发展潜力;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回旋余地;新的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口红利逐步转变为人才红利,这些都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具有良好基础。但也要看到,目前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过度依赖投资拉动难以为继,增长的动力亟待增强,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需求不足的矛盾突出,土地、劳动力等低成本优势相对减弱,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强化。我国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深层矛盾凸显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今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我们既要防微虑远,趋利避害,始终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又要奋发有为、增强信心,努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要统筹平衡各项目标。《报告》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要加强对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目标的统筹平衡。《报告》着重就两个目标进行了说明。一是关于经济增长。我国仍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当前中国发展而言,速度太快资源环境难以承载,没有一定速度又解决不了就业,还可能带来诸多其他问题。经过反复权衡、多方比较,把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目标相衔接,有利于增强市场信心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根本上是为了增加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实现这个目标有不少积极因素,但达到目标必须付出艰辛努力。二是关于价格水平。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考虑了去年涨价翘尾影响和今年新涨价因素,也表明了政府抑制通胀、保障民生的决心和信心。今年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不少,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做好物价调控,切实防止对群众生活造成大的影响。

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要准确把握原则取向。《报告》强调,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原则和政策取向。一是向深化改革要动力。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也是最大的动力。过去30多年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今后实现更大的发展,依然要靠改革。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从人民群众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结构改革促进结构调整,破除束缚市场主体活力和要素优化配置的障碍,让全社会创造潜力充分释放,让公平正义得以彰显,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二是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过去一年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的经验弥足珍贵,今年要坚持和完善宏观政策框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切实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赤字率稳定在2.1%,这体现了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积极面。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创造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防止经济整体负债水平过快上升,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同时,要加强政策协同配合,运用底线思维,做好政策储备,掌握“撒手锏”,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努力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三是推动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要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更多发挥综合竞争优势转换,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从城乡和区域不平衡向均衡协调发展迈进。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把各方面积极性引导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科学发展上来。这些原则和政策取向是基于当前形势和着眼全局提出的,是做好全年政府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统筹兼顾 举措有力

政府工作千头万绪。《报告》在部署今年政府重点工作时强调,各项工作要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兼顾抓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这条主线。重点做好九方面工作:

(一)推进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把改革作为今年第一项重点工作来部署,凸显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今年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报告》强调,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的重点。要区分不同情况,对已经有成熟方案的改革要抓紧推进,需要试点的改革加快试点,对暂时没有形成方案的改革要尽快拿出时间表、路线图,分类推进,抓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举措,力求取得实质性进展,更多释放改革红利。一是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项以上,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建立权力清单制度,并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全面清理非行政审批事项。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落实认缴登记制,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由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报公示制度,让个人创业和企业经营放得更开、搞得更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坚持放管结合,建立纵横联动协同管理机制,实现责任和权力同步下放、放活和监管同步到位。还要基本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二是抓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重头戏。要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逐步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要尽快公开,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专项转移支付将减少1/3,今后将继续归并和减少。要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把“营改增”试点扩大到铁路运输、邮政、电信等行业;推动消费税、资源税改革,加快房地产税和环境保护税立法进程,拓展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范围。要抓紧研究调整中央和地方财力与支出责任,保持中央和地方现有财力格局的基本稳定。要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实行分类管理和规模控制,纳入预算管理,开正门、堵偏门,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扩大金融机构利率自主定价权,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扩大汇率双向浮动区间,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稳步推进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投资金融机构及融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健全金融机构风险处置机制。改革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对金融机构各类风险的监管,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着力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实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更多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让民间资本在广阔舞台上大显身手。强调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必将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与动力。

(二)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开放也是改革。《报告》高扬改革开放大旗,提出要适应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在国际市场的汪洋大海中搏击风浪,倒逼国内深层次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有四方面任务和举措:一是扩大全方位主动开放。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维护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进一步扩展内陆沿边开放。建设好、管理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体制机制,并适时推出新的试点。二是从战略高度推动出口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预期增长7.5%左右。要稳定和完善出口政策,加快通关便利化改革,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实施鼓励进口政策,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和国际营销网络,发展服务贸易和承接服务外包。鼓励通信、铁路、电站等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三是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推进对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以备案制为主,大幅下放审批权限,健全金融、法律、领事等服务保障,规范走出去秩序,促进产品出口、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推出一批重要支撑项目,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新空间。四是统筹多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与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促进服务贸易协定、政府采购协定、信息技术协定和环保、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积极参与高标准自贸区建设,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与韩国、澳大利亚、海合会等自贸区谈判进程。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全面深化改革的良性互动,将有力推动中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

(三)增强内需拉动经济的主引擎作用。扩大内需是我们的长期战略方针,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重大的结构调整。《报告》提出,一要把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服务消费,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服务机构,重点发展养老、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城市百兆光纤工程和宽带乡村工程,大幅提高互联网网速,在全国推行“三网融合”,鼓励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维护网络安全。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各种关卡,降低流通成本。二要把投资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优化投资结构,创新投融资体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等领域再推出一批民间投资示范项目,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中央预算内投资适度增加,重点投向保障性住房和配套设施、农业、重大水利、中西部铁路、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领域,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三要把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带作为推动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升级,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支持力度。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进梯度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陆重点口岸为支点,形成与沿海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区域经济支撑带。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完善差别化政策,推动产业转移,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打造区域发展新亮点。四要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大力建设海洋强国。扩内需举措和区域发展的谋势布局,为走活全国经济这盘大棋增添了更多力量和胜算。

(四)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发展。农业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领域,更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和产业。《报告》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坚守耕地红线,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一要强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继续执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探索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农业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增加对粮油猪等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扶持牛羊肉生产。发挥深松整地对增产的促进作用,今年启动1亿亩试点。统筹整合涉农资金,不管财力多么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二要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今年将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大水利工程,加大投入支持引水调水、骨干水源、江河湖泊治理、高效节水灌溉等重点项目。各地要加强中小型水利项目建设,解决好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建成一批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抓紧培育一批重要优良品种,研发推广一批新型高效农业机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今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改建农村公路,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和“空心村”问题。三要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关键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要保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抓紧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农牧林场改革,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农村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试点先行,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坚决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四要创新扶贫开发方式。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国家加大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协作的支持,加强生态保护和基本公共服务;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绝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五)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依托。《报告》强调,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遵循发展规律,积极稳妥推进,着力提升质量。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一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育,在30个省份实现随迁子女异地升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二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支持。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和城镇发展后劲。优化东部地区城镇结构,进一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三要加强城镇化管理创新和机制建设。更大规模加快棚户区改造,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要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为指导,做好发展、城市、环保、土地等规划统筹衔接。加强小城镇和村庄规划管理。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多元化城镇建设投融资等机制。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根本上就是要富裕农民、造福全体人民。

(六)以创新驱动支撑和引领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是中国经济飞得更高、更远的强大翅膀。《报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进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首先,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措施。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等试点政策,扩大到更多科技园区和科教单位。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社会公益技术、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投入,完善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机制,改进与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鼓励科研人员创办企业。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深入实施人才发展规划,鼓励企业及机构建立研发人员报酬与市场业绩挂钩机制,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依靠改革,进退并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进,要更加积极有为。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示范建设,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保险、商务、科技等服务业。推动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完善设备加速折旧等政策,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要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退,要更加主动有序。坚持通过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强化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消化一批存量,严控新上增量。《报告》提出了今年要淘汰钢铁2700万吨、水泥4200万吨、平板玻璃3500万标准箱等落后产能,确保“十二五”淘汰任务提前完成。

(七)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事业发展仍是“短腿”。《报告》指出,促进社会公正,增进人民福祉,要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以更大的投入和更有力的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要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公平发展。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向中西部和农村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强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营养状况,采取措施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增长10%以上。发展学前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加强监督。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落实并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高校办学自主权,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要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用中国式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巩固全民基本医保,以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医保筹资机制,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在全国推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加强城乡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由去年的300个县扩大到1000个县,同时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创新社会资本办医机制。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增加到35元,提高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地方病防治能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落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三要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加快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四要稳步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完善社会治理,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健全村务公开、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及时就地排查化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决打击暴力恐怖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共同建设平安中国。

(八)统筹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大力改善民生是今年政府工作的突出亮点。《报告》强调,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一是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创历史新高。不能让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成为“断线的风筝”。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比例。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保证“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二是持续增加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在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绩效工资,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让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发展水涨船高。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推进改革社会救助制度,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政策。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完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联动机制。发展老龄事业,保障妇女权益,关心青少年发展,加强儿童保护和困境家庭保障,做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和残疾预防,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民生改善。四是完善住房保障机制。以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目标,努力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今年新开工保障房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安置住房470万套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确保年内基本建成保障房480万套。对各地保障房建设缺乏稳定资金来源的问题,《报告》提出,要创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资机制和工具,运用市场运作方式,为保障房建设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都要增加财政投入,提高建设质量,保证公平分配,完善准入退出机制。《报告》强调,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分类调控,增加中小套型商品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应,满足群众对住房的改善性需求,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五是促进安全发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问责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确保群众吃得安心,用得放心。

(九)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环境污染严重是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报告》直面问题实质,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指出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要求我们加大生态环保力度,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一要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为突破口,抓住燃煤、尾气、扬尘等关键环节,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报告》提出,像对贫困宣战那样向污染宣战。今年要淘汰燃煤小锅炉、推进燃煤电厂脱硫改造、脱硝改造、除尘改造和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辆的目标任务,在全国供应国四标准车用柴油。实施清洁水行动计划,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推进重点流域等污染治理,实施土壤修复工程。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建设美丽乡村。二要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今年能源消耗强度要降低3.9%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减少2%,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分别减少5%、2%。继续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加强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采与应用。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建立健全居民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实施建筑能效提升、节能产品惠民等工程,发展清洁生产、绿色低碳技术和循环经济,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三要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和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湿地恢复等重大生态工程。加强三江源地区生态环保。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推动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没有退路,只有全民行动起来,才能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报告》是本届政府总理作的第一个施政报告,对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建设提出了严格要求。强调要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努力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要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当好廉洁奉公、勤勉尽责的人民公仆。强调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严格执行“约法三章”: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和改扩建,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只减不增,“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大审计和审计结果公告力度。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坚决查处腐败案件。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这样才能在政府工作中落实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机制,充分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本质要求。

《报告》还就民族宗教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工作进行了部署,我们必须认真抓好落实。

“好风凭借力,风正一帆悬”。重任已然在肩,新的征程开启。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齐心协力,开拓进取,实干苦干,为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改革之路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图说共享发展
改革创新(二)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