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 赵树丛
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 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生态条件
□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 赵树丛
加快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增加生态资源总量,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任务。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写入党章,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对林业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指示。当前,全国林业系统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全力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为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2013年4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他明确要求,加强宣传教育、创新活动形式,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依法严格保护森林,增强义务植树效果,把义务植树深入持久开展下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
2013年4月8日至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深刻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3年5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他要求,坚定不移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2013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
2013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林区视察慰问时指出,林业工人为国家作出了贡献,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大家。在听到阿尔山林区已全面停止采伐,正处在艰难转型期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有它的阶段性,当时砍木头是为国家作贡献,现在种树看林子也是为国家作贡献。
2014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林业局《关于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的报告》上批示指出,近年来植树造林成效明显,但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人民群众期盼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造林绿化、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要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造林、育林、护林的积极性,稳步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生态功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指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批示指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体现了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和执政理念,体现了改善民生、为民造福的伟大情怀,为我们党科学认识、准确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和理论依据。一是揭示了生态决定人类文明兴衰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精辟论断,科学回答了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发展生态林业、改善自然生态、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阐述了生态就是生产力的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战略思想,是我们党首次对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关系作出科学论述,有利于指导全党全社会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坚决摈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更加有效地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是作出了生态就是民生福祉的科学论断。习近平总书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科学论断,既是对生态产品的准确定位,又是对民生内涵的丰富发展,深刻阐述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期待,有利于推动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抓生态就是抓民生、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四是指明了改善生态任重道远的国情林情。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造林绿化、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这是对我国生态状况和林业发展现状的科学判断,高度概括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林情,揭示了林业与生态的内在联系,明确指出了林业肩负的任务不仅十分繁重,而且还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五是提出了创新林业治理体系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要求,全面深化林业改革,创新林业治理体系。这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后,对林业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林业改革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目标任务。六是确定了林业要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创造更好生态条件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林业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这一重要指示确立了林业在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林业在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实践中的重大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既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基本遵循,更是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根本指针,形成了完善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林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对于推动我国林业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几十年来,生态问题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国际上许多著名科学家指出,全球正面临着森林大面积消失、土地沙漠化扩展、湿地不断退化、物种加速灭绝、水土严重流失、严重干旱缺水、洪涝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等生态危机,并强烈呼吁各国政府加强生态建设,共建人类生存的共同家园。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6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在森林资源保护、荒漠化治理、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人口众多、经济高速增长对生态的巨大压力,生态问题仍然是我国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系统退化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主要背景之一。
一是自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质量不高。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1.63%,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好的仅占13%。森林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89.79立方米,不到日本的1/2、德国的近1/4。全国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自然湿地中一半以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1%,还有31万平方公里土地具有明显沙化趋势。同时,石漠化土地达12万平方公里,盐渍化土地达17.3万平方公里,6亿多人口受到沙漠化、石漠化的威胁。目前,我国生态脆弱地区总面积已达60%以上。
二是生态破坏十分严重。林地改变用途或征占用现象普遍,每年因建设项目违法占用林地就高达200万亩,再加上一些地区的毁林开垦,林地非法流失数量相当惊人。过去十年全国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9.33%。野生动植物资源破坏严重,全国年均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案件30多万起,全国4000多种高等植物受到威胁,1000多种处于濒危状态。我国每年因森林火灾损毁森林几十万亩,给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造成了严重损失。
三是生态产品十分短缺。林业生产的生态产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有形的生态产品,主要是指林产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木材及林产品的需求急剧增长。2002年全国实际消费木材总量为1.83亿立方米,2012年猛增到4.95亿立方米,其中进口木材及其产品折合木材2.35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高达47.5%。另一类是无形的生态产品,主要包括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降低噪声、生态疗养等。一般而言,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为其木材价值的10倍左右。据测算,日本单位面积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是我国的4.68倍,人均享受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是我国的6.43倍。生态产品已成为我国最短缺的产品之一,人民群众非常期盼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
四是生态差距巨大。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生态代价。目前生态差距已成为我国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差距之一。我国森林覆盖率比全球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人均森林面积不足世界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的1/7。在生态方面,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现状上,我们与发达国家都有着巨大的差距。
五是生态灾害频繁。我国是世界上生态灾害最频繁、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1950-2000年资料分析,洪涝灾害死亡人数为26.3万人。1954年、1981年、1991年、1998年我国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损失十分惨痛。2010年8月舟曲县发生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导致1254人遇难,490人失踪。经专家对比评估,森林退化是加剧这些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森林植被丰富的地方灾害明显减轻。
六是生态压力剧增。随着气候变暖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领域的热点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1994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6.66亿吨,2011年已猛增到89亿吨,成为第一排放大国,超过美国29亿吨。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届时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80万亿元左右。这对生态、资源、能源等的需求必将构成新的巨大压力。
为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在联合国的倡导和推动下,国际社会采取了重建森林、防治荒漠化、湿地保护、物种拯救、应对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重大行动,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在这方面,我国政府走在了前面,并将林业生态建设上升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来谋划、来推动、来实施。党的十八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位置,描绘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并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工作。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2008年中央10号文件和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是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并正式确立了林业的“四大地位”和“四大使命”。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主阵地,根据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林业部门要勇于承担起六项重大职责。
第一,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陆地自然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湿地、荒漠、草原四大生态系统。林业部门承担着保护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治理荒漠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的重大职责。目前,全国林业部门建设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2407个,总面积1.45亿公顷,分别占全国总数的91.2%和97%。我们将按照划定的林地和森林、湿地、沙地和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等生态红线,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思想,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
第二,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1978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了16项林业重点工程,在我国生态修复工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组织实施好四大类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一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自然保护类生态修复工程。对尚未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严格保护。二是天然林资源保护、湿地保护与恢复等自然恢复类生态修复工程。对遭受一定程度破坏的生态系统,加强保护,休养生息。三是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人工促进自然恢复类生态修复工程。对很难自我恢复或需要漫长时间才能恢复的生态系统,通过人工辅助措施,加快恢复步伐。四是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农田防护林等人工重建类生态修复工程。对已完全破坏的生态系统,通过人工措施加以恢复重建。
第三,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我们将加快建设十大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一是东北森林屏障。涉及长白山、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大兴安岭等地区。二是北方防风固沙屏障。涉及长7000多公里、宽400多公里的北方风沙区,共计700多个县,已经确定了30个100万亩以上的重点项目。三是沿海防护林屏障。涉及延绵1.83万公里的大陆海岸带和1.16万公里的岛屿海岸带。四是西部高原生态屏障。涉及青藏高原及东南缘和黄土—云贵高原地区。五是长江流域生态屏障。涉及长江、淮河和太湖流域的18个省区市。六是黄河流域生态屏障。涉及黄河流域的9个省区。七是珠江流域生态屏障。涉及珠江流域的6个省区。八是中小河流及库区生态屏障。涉及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重点河段及重要水库。九是平原农区生态屏障。涉及广大平原农区近1000个平原县。十是城市森林生态屏障。涉及全国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
第四,促进绿色发展。林业是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循环产业、碳汇产业、生物产业和富民产业,是绿色发展的优势和潜力所在。我们将在全面提升林业生态功能的同时,大力发展木材培育、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竹产业、花卉苗木、林业生物、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沙产业、林产工业等十大主导产业。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力争到2020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0万亿元左右,为推动绿色发展作出新贡献。
第五,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基本色调和核心元素是绿色。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绿色为本,努力为大地铺绿、在人们身边增绿,让人们享受到优美的生活空间和更多更好的生态产品。一是加快荒山绿化。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二是加快城乡绿化。通过创建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村庄,让群众推窗见绿、开门见景,直接享受到绿色之美。三是大力发展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目前,我国有森林公园2855处、湿地公园483处、林业自然保护区2407处,总面积1.45亿公顷。要增加数量、提升质量,使其成为自然的精华和美丽的地标。四是加快道路绿化。让公路线、铁路线变成绿化线、风景线。五是加快矿区植被恢复。矿区是大地的“伤疤”。通过加大矿区植被恢复力度,让越来越多的矿区变成绿色矿区、生态矿区、美丽矿区。我们将不断完善林业政策,充分调动各地造林营林护林的积极性,让更多的森林上山、进城、上路、进村,为建设美丽中国绘就绿色、增添光彩。
第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贡献。一是履行好国际生态公约。主动履行好林业部门承担的8个国际生态公约的相关工作,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二是参与国际规则制订。变被动参与为积极主导,不断增强我国在全球绿色政治中的“话语权”。三是增加森林碳汇。我国现有森林每公顷年均生长量约为4.23立方米,其储碳量仅为其潜力的40%左右。我们将通过加强森林经营,将森林年均生长量提高1倍以上,森林碳汇增加1倍以上,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战略支撑。四是强化碳汇监测。我们将加快推进碳卫星发射,及时反映森林碳汇动态变化。
新世纪以来,我国林业改革已经取得三项重大成果。一是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为标志,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二是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标志,赋予了亿万农民真正意义上的财产权利。三是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林业产业市场化全球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目前,各级林业部门正在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以全面深化林业改革为总动力,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认真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创新林业治理体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推进国家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内生动力,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
第一,加快完善一批改革措施。对已经推行的改革措施要继续深化,完善各项制度。一是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紧紧围绕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在确保不改变林地性质的前提下,规范林权流转。鼓励林地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家庭林场、农民合作社、林业企业流转,培育多种市场主体,推进林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经营。二是完善林业补贴制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规模,逐步实行普惠制。加大对森林抚育、木本粮油、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木材战略储备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政策。三是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建立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探索建立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对生态区位极其重要、非国有的国家级公益林,探索建立由国家出资征收、赎买或置换的机制。四是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健全林权抵押贷款机制,畅通贷款渠道,扩大贷款规模。完善林业贷款贴息政策,推进林业贷款据实贴息。探索建立国有林业融资平台和机制。五是完善森林保险制度。扩大森林保险覆盖面,提高保费补贴标准,推动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建立国有林保险制度。六是坚持谁破坏、谁治理,完善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制度。提高征占用林地成本,大幅度提高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规范资金使用和管理。七是完善育林基金征收制度。健全育林基金全部用于林业生产经营的政策。八是完善林业产业市场化改革。使林业产业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九是完善考核党政干部的林业指标体系。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已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考核指标体系,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也纳入了中组部考核省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指标,要继续完善考核办法,并力争增加权重。
第二,扎实抓好一批改革试点。对已经看准并经过批准的改革措施,精心组织试点,为全面推进改革积累经验。一是抓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明确国有林场生态公益功能定位和公益事业单位属性,建立相应的财政预算、社会保障、劳动人事管理等制度。加强森林培育和生态保护,强化森林资源监管,妥善分离林场办社会职能,安置富余职工,化解历史债务。二是抓好林木采伐管理机制改革试点。进一步放活对集体林区商品林的采伐利用管控,尤其放活对速生丰产用材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竹林的管控,减少审批环节,简化审批程序,方便林农自主经营。严格控制皆伐作业,天然林主伐要以择伐为主,逐步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三是抓好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试点。建立相关制度,并逐步在沙区推开。四是抓好湿地保护制度试点,为完善湿地补偿标准和管理制度提供依据。五是抓好森林认证制度试点,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产品国际贸易。
第三,精心谋划一批改革顶层设计。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需要中央决策的改革措施,我们正在整体谋划,搞好顶层设计。一是搞好国有林区改革顶层设计。明确国有林区功能定位,理顺政府管理林区社会职能和森林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森林资源管用分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停止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建立起权责利相统一的国有林区经营管理体制。二是搞好森林经营制度顶层设计。统筹谋划机构职能设置、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督考核机制,对森林实行科学经营,大幅度提高森林质量,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三是搞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体制机制顶层设计。我们正在从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研究完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的体制机制。深入研究国际上国家公园体制的模式,提出我国国家公园试点方案。四是搞好森林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顶层设计。深入研究集体林、国有林、湿地、沙化土地和野生动植物产权管理制度,理顺产权关系。研究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核算和有偿使用问题,为建立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有偿使用制度提供量化标准。
第四,深入研究储备一批改革措施。对必须推进、中央尚未作出具体部署的改革,我们正在及早介入,提前研究,掌握主动。一是研究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问题。深入研究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特别是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行政管理体系、目标体系、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设计。二是研究林业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问题。探索林业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模式,为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壮大绿色经济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三是研究林业法制问题。围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抓紧研究提出修改林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研究提出《湿地保护条例》《森林公园条例》等立法草案。四是研究林业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如何在林业上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如何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加快发展林业产业、如何充分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作用等重大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革举措。
加快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增加生态资源总量,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任务。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十个关键环节。
第一,全面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按照中央确定的林业“双增”目标,近年来我们每年安排造林任务9000万亩,现已完成森林面积增长目标的60%。我们将深入实施《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年)》,加大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绿化力度,重点加快推进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绿化。认真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积极推进部门绿化工作,把路边村旁、房前屋后、沟河堤岸、校园营区等可利用土地绿化起来,千方百计增加森林面积。同时,不断完善造林绿化政策,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绿化。
第二,深入实施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是恢复林草植被、增强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措施。我们正在加强生态修复工程制度建设,进一步创新工程建设体制机制,加强组织管理,确保工程建设成效。重点要认真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工程,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抓好退化林分修复试点工作。研究启动一批新的生态修复工程,尽快形成国家和地方互为补充、协调推进的生态修复工程体系。
第三,大力加强森林经营。我国森林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重造轻管,森林经营措施不到位。我国中幼林面积16亿亩,占乔木林总面积的65%,森林经营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已经将森林经营作为林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正在编制实施全国森林经营中长期规划,引导和鼓励各类经营主体科学编制实施森林经营方案,逐步推行以森林培育为目的的采伐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修订不同树种林种的森林经营技术规程和检查验收办法,将森林经营纳入制度化、科学化轨道。坚持科学造林绿化,切实做到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从源头上防止出现低质低效林。
第四,切实强化林业资源保护。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是林业的根基,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基础。我们将认真组织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严守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保护4条生态红线。全面实施《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严格实行林地定额管理、林地用途管制制度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严厉打击毁林开垦、非法侵占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坚决遏制林业有害生物多发频发态势,最大程度减少森林资源损失。
第五,继续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野生动植物保护已经成为国际热点问题,与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息息相关。一些国家正在借助象牙贸易、老虎保护等国际社会高度敏感的生态问题和物种保护问题,诋毁我国形象,挑唆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矛盾,干扰我国改革开放大局,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国内社会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问题也十分关注,期望值很高。我们将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抓紧抢救极小种群,防止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妥善应对野生动植物敏感事件。此外,我们将积极通过修法、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坚决摈弃社会上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
第六,认真做好防沙治沙工作。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之一。我们将全面实施《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认真落实省级人民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重点沙区治理。同时,认真组织实施好京津风沙源、石漠化治理工程,力争到2020年,全国治理宜林宜草沙化土地、保护恢复荒漠化植被不少于56万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积比2011年减少1.6万平方公里,局部生态环境尽快得到改善。
第七,切实抓好城镇生态建设。2012年全国城镇人口已达7.1亿,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10亿。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已成为十分重要和紧迫的民生问题。我们将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把森林、湿地、绿地、各类公园等作为有生命的重要基础设施列入城镇建设规划,构建以森林为主体、城乡一体的稳定的城镇生态系统,让居民看得见青山绿水,享受到生态产品,生活在绿色美丽的城镇中。同时,继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尊重自然规律,不挖山,不填湖,不搞大树移栽,不求一夜成林,坚决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坚决反对违背群众意愿的形象工程和铺张浪费。
第八,积极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林业产业是极具发展潜力的绿色富民产业和实体经济,具有市场空间广、产业链条长、就业容量大等优势,在稳增长、调结构、保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十年,我国林业产业保持着快速发展势头,2013年全国林业总产值达到4.46万亿元,是2002年的近10倍。在我国经济增长趋缓、就业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我们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依托丰富的林业资源,积极发展十大绿色富民产业,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九,大力推动林业科技创新。目前,我国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农业低10个百分点,与林业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迫切需要强化林业科技创新。我们将不断创新林业科技运行机制,完善基础设施,注重人才培养,加强科技攻关,努力在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应对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破解一批重大理论和技术难题,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高度重视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千方百计把现有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满足林业生产对科技的迫切需求。
第十,稳步推进依法治林进程。依法治林是提高林业治理能力、推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涉林法律法规有17部、部门规章42件,初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林业法律法规体系。但是,总体上看,林业法律法规仍不完善。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林业法制建设,加快修订《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种子法》,推动出台《湿地保护条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条例》《森林公园条例》,并认真做好执法监督、普法宣传工作,真正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林业法制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绿色之梦、美丽之梦,面对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必须携起手来,从现在做起,保护森林,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家园,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