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经济形势 坚定信心促进发展

2014-12-09 15:33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 2014年3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 国家统计局局长 马建堂



科学认识经济形势 坚定信心促进发展

□ 国家统计局局长 马建堂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仍处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取得新进展。虽然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不牢固,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三期”叠加的国内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推动解决深层次矛盾,国民经济运行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但稳中向好的基础不牢固,经济运行仍存在下行压力。今后一个时期,既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坚持改革开放和转型升级不动摇,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调整结构要动力,向改善民生要动力;又要主动作为,狠抓落实,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力促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

一是经济增长平稳。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连续9个季度运行在7%~8%的区间。虽然经济增速比去年全年7.7%的速度略有回落,但考虑到生产要素支撑能力的变化以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庞大的基数,7.4%的速度并不低,而且7.4%的速度不仅高于发达经济体,也高于其他金砖国家。一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下降1.0%,欧元区经济同比增长0.9%,日本同比增长3.0%。从主要指标看,工业、投资、消费等运行总体平稳,波动幅度不大。1-2月、3月、4月、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6%、8.8%、8.7%、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1.8%、12.2%、11.9%、12.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累计分别增长17.9%、17.6%、17.3%、17.2%。

二是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就业是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经济稳定的重要体现是就业稳定。近两年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小幅减少,同时服务业快速发展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增强,加上积极就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1-5月份,城镇新增就业约60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0%。5月份,我局统计的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左右,连续三个月小幅回落。一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6933万人,同比增长1.7%。这与多数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局面形成鲜明的对比,欧元区4月份失业率仍高达11.7%。

三是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今年以来,主要食品供应较为充足,消费品市场供求大体平衡,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基本稳定。1-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比上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各月涨幅在1.8%~2.5%之间,涨势比较温和,远低于全年物价总水平调控目标。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仍然较高,今年以来,南非、巴西、印度、俄罗斯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都在5%以上,高企的物价涨幅和经济增长放缓使这些国家的货币政策面临两难困境。

四是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由于就业形势稳定、工资性收入继续增长、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62元,同比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比上年全年加快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224元,同比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1%,比上年同期加快0.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5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比上年同期加快0.5个百分点。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4%,比上年同期提高0.1个百分点。1-5月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8.8%,比上年同期加快2.2个百分点。

总之,今年以来经济增长总体平稳,工业、投资、消费、就业、物价等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年度预期目标范围,没有越出上下限,经济运行仍处在合理区间。

二、结构调整稳中有进

党中央、国务院准确把握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的有利时机,有序有力推进改革转型,既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以市场力量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又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主动作为,坚决治理大气污染,扎实化解过剩产能,加快中西部铁路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减轻小微企业负担,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继续取得新的进展。

一是产业结构继续优化。今年以来,尽管工业增速回落,但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对稳定增长、稳定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快于第二产业0.5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0%,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以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旅游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1-5月份,在移动数据及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全国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5.4%,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快递业务量预计增长51.9%,继续保持迅猛增长势头。

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好于传统产业。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调整优化制造业结构,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具有核心技术支撑的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比重有所上升,煤炭、化工、水泥、钢铁等传统产业受产能过剩的影响,增长大幅放缓,企业分化明显。1-5月份,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1.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2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增长13.2%,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3.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3.2%,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19.6%,均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1-5月份,装备制造业增长11.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4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增长8.2%,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6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仅增长3.3%、4.3%和7.2%。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今年以来,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冬小麦、冬油菜播种面积稳定,稻谷、玉米意向种植面积分别增长0.15%和1.75%。初步预计,夏粮有望再获丰收。目前东北地区土壤墒情适宜,秋粮长势良好。畜牧业生产形势基本稳定。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2347万吨,同比增长2.0%。5月份以来生猪价格回升较快,猪粮比价已由4月下旬的4.6:1的最低点回升至6月4日的5.49:1。

二是需求结构有所改善。内需贡献继续提高。在世界经济复苏弱于预期、出口增速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内需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一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9.0%。在投资增速有所回落的情况下,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投资内部结构不断优化。1-5月份,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9.5%,比全部投资快2.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5.8%,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9.9%,比全部投资快2.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5.1%,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网上消费等新业态快速发展。1-5月份,限上单位网上零售额1435亿元,同比增长53.2%,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5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4%,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发展享受型消费占比继续提高。一季度,在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结构中,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支出分别占12.2%、9.3%、6.5%,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0.5、0.1 和0.2个百分点。通信器材、汽车等商品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1-5月份,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通信器材类同比增长19.5%,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汽车类增长11.3%,加快2.9个百分点。

三是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协调性增强。面对经济增长趋缓和各种结构性矛盾带来的转型升级压力,东部地区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型引领作用明显,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设备、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而中西部地区凭借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大力吸引东部产业转移,后发优势继续发挥。1-5月份,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9%和10.6%,分别快于东部地区0.7和2.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9.3%和18.4%,分别快于东部地区3.1和2.2个百分点;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26.7%和23.8%,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0.1和0.3个百分点。

四是收入分配结构出现积极变化。居民收入增长快于政府和企业。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1.1%,财政收入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0.1%。不同主体的收入增长不仅较为协调,而且居民收入增速分别高于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1.8和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今年以来,国家惠农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继续快于城镇。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0.1%,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高2.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53,比上年同期缩小0.06。

五是节能降耗继续取得新成绩。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严格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一季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3%,降幅比上年同期扩大1.1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上升。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2.2个百分点。

三、客观看待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尽管当前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结构调整稳中有进,但也要看到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短期困难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主要表现在: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出口压力不断增大;国内市场需求动力依然偏弱,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多个月同比下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相关领域投资和消费增速回落,进一步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金融风险。

事实上,当前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以及存在的问题既有短期因素的影响,更是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国内经济承受“三期”叠加影响的客观结果。

一是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拓展出口空间的难度加大。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正在深度调整,主要经济体复苏态势不平衡,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依然十分复杂,出口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挤压。一方面,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加剧我国出口产品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压力,限制我国出口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持续弱化,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订单转移到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被别的国家替代。1-5月份,我国塑料制品、箱包、纺织、服装、鞋类、家具、玩具等七大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额(按美元计)同比仅增长2.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2.4个百分点。此外,随着我国外贸总量规模的扩大,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愈演愈烈,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从今年情况看,世界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我国完成出口目标的任务艰巨。美国经济受寒冬影响,一季度GDP环比下降1%,尽管4、5月份表现出良好复苏势头,但仍面临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不确定性。欧元区复苏基础不牢,通缩风险加大,5月份CPI涨幅降至0.5%,且成员国之间经济表现差异较大,复苏进程艰难。日本4月份提高消费税率导致国内居民需求回落,拖累了经济复苏的步伐。4月份,日本零售额环比大幅下降13.7%,创历史最大跌幅。新兴经济体大都面临货币贬值、通胀高企、经济下行并存的困难局面。5月21日,联合国将2014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由年初的3%调低至2.8%。在这种情况下,1-5月份我国按美元计价的出口额同比下降0.4%,按人民币计价的出口额下降2.7%,距全年7.5%的预期目标差距很大。

二是国内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经济减速换挡符合规律。经过30多年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也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首先,我国人口和劳动力供求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和绝对数出现下降,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2013年末,我国16-59岁人口为91954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7.6%,人数比上年末减少244万人,是1982年以来劳动年龄人口总数连续第二年减少,比重比上年末下降0.51个百分点。企业用工成本每年以10%~15%的速度上升。其次,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也在增强。我国资源消耗巨大,不少资源性产品如原油、铁矿石等对外依存度超过50%;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目前,城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3项主要污染物地级以上城市达标比例仅为40.9%。全国酸雨城市比例为30.8%,酸雨频率均值为20.2%。全国监测的960个地表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61.4%,劣Ⅴ类占11.0%。这些变化使得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从国际经验看,这符合经济发展阶段演进的一般规律,一般追赶型经济体在经历一段时期高速发展后,经济增速均会出现回落。

随着经济增速的回落,一些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如产能过剩等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这些问题和风险隐患,从深层次看都是经济结构失衡和经济发展方式落后造成的。李克强总理在多个场合强调,我国经济已经到了只有调结构促转型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结构调整必然表现为有保有压、有促有控,一些行业难免要经受结构调整的阵痛。当前,企业行业分化明显,一部分企业积极应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在调整升级中稳步发展,但更多企业正在经历去产能化、去库存化和结构调整的阵痛,特别是一些传统重化行业在市场压力下艰难调整,短期内有可能对市场需求、就业等产生不利影响,加大经济下行的压力。这些都是结构调整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也是为了持续健康发展值得付出的代价。

三是经济转型发展进入实质推进期,主动调整也会在短期内影响经济增速。今年以来,针对日益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各地区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速度观,进一步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如河北化解产能过剩的第二次“周日行动”压减炼铁产能671万吨,炼钢产能149万吨,可每年减少煤炭消耗406万吨,二氧化硫排放9700吨,烟尘排放7000吨。但这些措施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部分地区、相关行业和产品增速回落明显。从行业看,1-5月份,钢铁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9个百分点;煤炭行业增长2.5%,回落5.6个百分点。从产品看,1-5月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2.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5.3个百分点;钢材增长6.1%,回落4.7个百分点;水泥增长4.1%,回落4.8个百分点;十种有色金属增长4.9%,回落6.0个百分点。从地区看,1-5月份,河北、山西、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仅为3.9%、3.9%、0.8%。宁愿忍受短期阵痛,也要为绿色发展、生态发展、长远发展打下健康基础,这充分体现了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调结构、促转型的决心和勇气。

由此可见,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大调整、大变革的时期,这种大时代背景与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共同决定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期。在这个时期,经济结构深刻变化,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行业企业分化明显,经济增长趋于中高速。而且,经济增速适度回落更有利于利用市场倒逼机制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因此,要用一种全新的思维和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增速的变化,保持平常心,适应新常态。只要经济仍运行在合理区间,没有突破上下限,只要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就不必纠结于短期经济增速,要更加关注民生改善、结构调整和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

四、我国具有继续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条件

尽管存在一些困难和风险,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我国仍然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实现全年预期目标的条件。

一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广阔。首先,工业化信息化高度融合,将有利于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工业化持续发展,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位居世界前列,特别是近年来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工业化程度提升明显。2009-2013年,中部、西部地区制造业投资比重分别上升了6.9、2.6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在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方面仍有很大潜力,尤其是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程度偏低,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科技水平、提高质量和效益方面仍然大有可为。其次,城镇化深入推进,将激发投资和消费需求。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2013年末城镇人口比重为53.73%,但远低于高收入国家水平,与国际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差距也依然明显。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仍然较大。2012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县级市、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是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1、2.5、2.1倍。积极推动城镇化不仅可以有效扩大城市消费群体,还能有力拉动投资需求,蕴藏着雄厚的内需潜力。我国城市内部二元结构也很明显,还有1亿人左右生活在棚户区,1亿多农业转移人口没有真正融入城市,他们所享受的城镇化内涵与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城镇化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再次,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低。2009年,我国农业经济活动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2公顷,日本为2.8公顷,德国为17.3公顷,美国为63.5公顷;2007年,我国每千公顷耕地上拖拉机和收割机使用量分别为18.9部和5.8台,日本分别为433.9部和221.2台,德国分别为64.6部和7.2台。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既有利于提高农业总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利于更加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有限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还有利于从土地上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缓解劳动力供需矛盾。

二是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改革是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的源泉。过去36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靠的是改革;去年我们成功应对复杂局面、实现良好开局,靠的也是改革。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继续推进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和减少审批为重点的各项改革,有效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为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重要保障。一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总量238万户,同比增长42.6%;新登记企业61万户,增长52.8%,均创同期历史新高。继续推动简政放权为突破口的各项改革,加快推进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和权力清单制度,在铁路、电信、公用事业、服务业等领域放宽市场准入,引导民间投资增长;不失时机地推进上海自贸区、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新一轮对外开放,倒逼国内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将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更多创业热情和创造活力。

与此同时,我国结构调整方面也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近年来我国经济正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但无论与发达经济体还是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都比较滞后,发展空间广阔;我国正处于消费结构升级快速发展时期,教育、医疗、养老、信息、文化、体育、旅游和家政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发展方兴未艾,网络消费等新型消费方式日益发展壮大;我国城乡差距、东中西部差距比较大,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比较明显,区域协调发展潜力巨大。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向结构调整要动力,围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和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扩大“营改增”试点弥补服务业发展“短板”,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推动沿海向内地梯度发展。这些调结构的举措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深层次问题,也有利于拓展未来发展空间,提供长期增长动力。

三是中央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将继续发挥积极效应。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对稳定市场信心和社会预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5月份,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积极变化,部分主要指标增长略有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比4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0.6个百分点,按美元计价的出口额增速加快6.1个百分点。从相关指标看,发电量同比增长5.9%,比4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5.3%,加快1.5个百分点;铁路货运量下降1.0%,降幅比4月份收窄1.7个百分点。从市场预期看,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8%,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回升。其中,生产指数为52.8%,上升0.3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2.3%,上升1.1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回升。随着政策逐步落实到位,政策效应叠加显现,我国经济企稳的基础有望进一步巩固。

四是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和政策储备有助于经济稳定增长。在长期宏观调控实践中,党中央、国务院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去年以来根据形势变化积极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坚持不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经济中长期的健康发展。通过明确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确定了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只要经济运行处于这个区间,就着力促改革、调结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今年以来在继续实行区间调控的同时,更加注重定向调控,精准发力,改善和加强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重点领域和关键部位。从调控政策看,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仍有较大的回旋余地。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2%左右,仍低于3%的国际警戒线;主权债务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国际上公认的60%的警戒线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温和上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低,拨备充足,货币政策使用的空间也还比较大。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仍处在合理区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也取得新进展。虽然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不牢固,经济运行中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有着很强的韧性,宏观调控的空间和回旋余地较大,已经确定的方针和拥有的政策储备,能够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我们要在中央领导下,一方面保持定力,不为干扰所惑,不为风险所惧,坚持改革开放和转型升级不动摇,向深化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动力,向民生改善要动力;另一方面主动作为,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敢于担当,勇于攻坚,狠抓落实,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挑战中发现机遇、将压力转变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动力,把已确定的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图说共享发展
拥抱新经济
图说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