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聪明 赵新利
日本领土宣传与国内舆论
小林聪明 赵新利
2012年9月,日本野田佳彦政府将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下同)进行“国有化”以来,中日关系跌至冰点。中日两国都积极通过国际传播等公共外交方式,向国际社会展示各自领土主张的正当性。本文在提及中国相关情况的同时,试图考察日本围绕钓鱼岛展开的国际宣传战略、实践与日本国内舆论的态度。
日本领土外宣的体制
2012年12月之前,日本政府由民主党的野田佳彦控制。野田政权时期,在领土争端方面主要依靠外务省。野田政府围绕钓鱼岛的公共外交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领土外宣落后于中国。“国有化”之后的2012年9月20日,在首相官邸召开了国际宣传联络会议,日本外务大臣玄叶光一郎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人员出席。该会议确定了强化领土国际传播活动的方针。此前,由于日本政府认为“不存在领土争端”,所以并没有进行积极的国际宣传。但是面对中国围绕钓鱼岛的强有力宣传攻势,日本政府感觉到了积极开展国际宣传的必要性。不只是日本政府,在野党自民党、日本媒体、日本民间智库的对外传播能力,都落后于中国。第二,野田政府的对外宣传活动,主要以外务省为中心开展。“国有化”后的第二个月,外务省就开通了专门网页“日中关系(围绕钓鱼岛的情势)”,宣传日本对钓鱼岛的主权。此外,外务省还在2013年度预算中申请“钓鱼岛等领土保全国际宣传与调查研究”经费6亿日元(约合3600万元),展示了外务省强化争端领土国际宣传的姿态。(据2013年5月8日《读卖新闻》朝刊)
2012年12月的众议院选举中,野田所在的民主党惨败,野田政权瓦解。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第二次担任日本首相后,在领土主权方面展现了较为强硬的姿态。安倍认为,日本领土主权形势严峻,日本迫切需要向海内外宣扬日本的立场,以求得到理解与支持。在日本历届政府中,安倍政府首次设立“领土担当大臣”,任命山本一太为首任大臣。此项举措反映了安倍在领土争端方面强化体制建设的策略。
与野田政府依靠外务省开展国际宣传的做法不同,安倍推行首相官邸主导的领土宣传。2013年2月,内阁官方设立“领土主权对策企划调整室”(简称领土室)。对此,日本政府给出的官方解释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一贯遵守国际法,作为和平国家对国际社会做出贡献。对此,应向国内外开展冷静、系统的宣传。”领土室与内阁府北方对策本部(负责与俄罗斯领土争端问题)、外务省、文部科学省、防卫省、海上保安厅进行紧密合作,负责在政府内部进行协调,制定有效的对外宣传战略,以加大关于“尖阁诸岛”、竹岛和北方四岛(俄罗斯称南千岛群岛)是“日本领土”的国内外宣传力度。对领土室的设立,韩国进行了强烈抗议。韩国外交通商部新闻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日本政府宣布设置“领土主权对策企划调整室”,这表明日本政府未能对侵占独岛(日本称竹岛)的帝国主义历史行径进行反省,韩国政府对此表示遗憾和强烈抗议,并敦促日本立即撤销该机构。而中国大陆、台湾、朝鲜对此并没有进行强烈的反驳。领土室的设置,被认为是日本政府参加领土舆论战的宣誓。
日本领土外宣的方向与方针
野田政府时期,以“国有化”为契机,日本政府加强了国际传播。其实,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田政府对公共外交的强化早在“国有化”之前就已经开始了。2012年8月,为强化公共外交工作,日本政府在外务省设立公共外交战略处。这时的公共外交并不局限于领土和主权问题。安倍政府设立专门负责领土主权问题的大臣、在内阁府设立领土室,就是为了补充野田时期公共外交工作的不足,推动公共外交在领土主权方面发挥作用。
2013年4月,领土室召集国际关系、国际法、历史研究等方面的10余名专家,组成“领土主权内外传播有识之士恳谈会”。据领土室官网介绍,该组织的主要目的是:“在日本领土主权方面,结合相关国家的主张和国际社会的认识,为更有效地对国内外展开传播,进行学术调查、课题研究、国内启蒙、对外传播的方针研讨与策略制定。”安倍亲自出席了该组织的第一次会议,可见安倍本人对领土外宣的高度重视。同年7月,该组织发表了研究报告《强化战略传播》。
这份研究报告承认,在领土主权的宣传方面,比起相关国家的多元化传播,日本已处于落后位置。报告强调,为获得国际舆论的理解,必须全面改革宣传战略,强化针对第三国国民的信息传播活动。“有识之士恳谈会”提出了三个要点:第一,信息传播和内容制作应能引起第三国国民的共鸣;第二,应强化多层次传播和英语传播;第三,强化对国内民众的启发活动。报告强调了“日本举国”“统一措辞”(“All Japan” “One Voice”)式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关于钓鱼岛问题,《强化战略传播》报告指出:绝不容许中国通过物理力量改变钓鱼岛现状,同时也要考量与中国战略互惠关系的平衡;要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在1971年才开始主张对钓鱼岛的主权(这与历史事实不符——编者注),这种宣传很有效,同时在史实方面应强化中文传播。这份报告展示了领土室与相关机构携手开展领土外宣的方向。
根据这份研究报告,领土室制定了国际传播的基本方针。2013年11月,领土担当大臣山本一太在记者会上发表了“强化领土主权国内外传播的主动性”的演讲,提出5项对策。第一,召开领土主权内外宣传综合调整会议;第二,再次召集“领土主权内外传播有识之士恳谈会”;第三,加强与经济界等各界对话;第四,设立专门的领土主权宣传网站;第五,灵活利用出访开展对外传播。根据这五项方针,日本政府相关机构制定了具体措施。从上述五项方针可见,日本政府极其重视面向第三国的舆论宣传,为日本营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当前,日本领土主权方面的国际传播由领土室主导,外务省与相关机构携手推进。下面简要考察领土室与外务省的国际传播实践。
领土室的国际传播
2014年1月,领土室开通了专门宣传领土主权的网站。最初,网站只有日语,3月开通了英语版。领土室的网站主要通过日语和英语开展传播活动,而外务省的网站则综合运用多种语言。领土室网站从日本立场介绍了钓鱼岛、北方四岛(俄罗斯称南千岛群岛)、竹岛(韩国称独岛)的基础信息、日本政府的领土政策等。关于钓鱼岛,该网站从日本的立场介绍了其地理与历史,并指出“《旧金山和约》明确钓鱼岛是日本领土”,“75年间中国对日本管辖钓鱼岛从未提出异议,直到海底探明可能埋藏有丰富资源才突然强调对钓鱼岛的主权”,“日本政府通过法律方式而非武力管辖”。2月末,中国公务船加强在钓鱼岛海域巡逻时,网站加强了与外务省、海上保安厅等网站的相互链接。整体上来看,领土室的网站内容较为简单,仅限于最基础的信息提供。详细信息则可以在外务省网站获得。
除网站外,领土室还积极通过领导出访等方式开展对外传播。2014年1月,山本一太在访问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期间,除会见政要外,还积极接触当地有影响的人和媒体人士,广泛说明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政府的立场。同月,山本访美期间在著名智库国际战略问题研究所(IISS)发表演讲,阐述日本政府的领土政策和立场。山本还在出访期间积极与当地日本人交流,并接受媒体采访,积极阐述并传播日本政府的立场。
外务省的国际传播
在网络传播方面,外务省网站比领土室网站内容丰富,信息质量较高。2013年10月,外务省网站公布了竹岛(韩国称独岛)与钓鱼岛的日语宣传视频,并在YouTube上公开。此举引发中韩两国强烈反弹,要求日方删除视频。11月,英语、阿拉伯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汉语(简体和繁体)、葡萄牙语、俄语、西班牙语等版本的宣传视频。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记者会上对日本的举动提出强烈批判。2014年3月,外务省又发布了《日中关系的现在——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的视频,强调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外务省网站详细介绍钓鱼岛的位置、历史变迁等,宣传方式包括可供下载的宣传册、视频、地图、影印的历史资料等,甚至还包括1953年1月8日的《人民日报》报道和1960年4月中国出版的《世界地图集》,以证明日本对钓鱼岛主权的“合法性”。
2014年1月以来,约70位中国驻外使节在欧美等第三国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对外传播活动,尤其是2013年年末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后,中国“大使撰文”的舆论攻势引发全球关注,这些文章在批判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同时,大都揭露了日本对钓鱼岛的非法占领,以及安倍政府试图破坏二战战后格局的企图。日本外务省积极对中国的舆论攻势进行对抗。日本《产经新闻》集团网站ZAKZAK3月1日曾披露,为了对抗中国和韩国的“反日宣传”,有必要强化日本的对国际宣传。对此安倍表示:“中韩在开展贬低日本的海外宣传活动,为此我们打算认真制定宣传战略。”这是安倍在2月28日国会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答辩时作出的发言。报道称这表明“安倍欲强化国际宣传战的意向”。同日,日本领土问题大臣山本一太也出席了外务省举办的会议,会议召集了大约30名日本驻亚太地区大使。会上山本表示“为了在严峻的舆论战中打败对手,希望(各位大使)以人格为担保深入所在国政府。”山本还承诺,对于有效发布舆论信息的大使馆将增加预算和人员。
众所周知,在钓鱼岛争端中,中国媒体与政府保持高度一致,中国政府、媒体和民间力量形成合力,对日本进行了集中批判。日本政府围绕钓鱼岛等领土争端推出上述宣传战略与实践,那么日本媒体与政府是何种关系?本部分选取了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朝日新闻》关于钓鱼岛的报道,试图管窥日本媒体对钓鱼岛争端的态度。一年间所有文章标题中含有“尖阁”的,共统计出226篇。大致每三天就会有两篇钓鱼岛相关文章,足见关注程度之高。纵观《朝日新闻》这一年来对钓鱼岛的相关报道,可以看出日本主流媒体与政府外宣政策之间的两种典型关系:(1)媒体与政府外宣立场一致,相互促进,形成互动;(2)媒体与政府外宣立场剥离,对外交政策进行冷静观察,时而提出批评,避免煽动舆论。
一致与互动
任何国家的媒体都有其政治属性。在国际政治和国际传播中,媒体与外交的互动值得关注。由于钓鱼岛争端是领土问题,事关国家利益。日本媒体在领土争端方面表现出于政府一致与互动的一面。具体有如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第一,与政府携手“捍卫领土”。一国媒体的新闻报道,很难脱离本国的国家利益。在钓鱼岛争端问题上,日本媒体的基本立场与日本政府一致:“钓鱼岛是日本领土。”《朝日新闻》也不例外,纵观涉及钓鱼岛的226篇报道,大量报道认可钓鱼岛是日本领土,在中国公务船赴钓鱼岛海域巡航时,都会发布报道称中国公务船“侵入”日本领海。本文对226篇报道的统计显示,标题中出现“侵入”二字的,就多达34篇,认为中国公务船“侵入”日本领海;标题中出现“接近”的,也有9条,指出中国飞机或公务船“接近”钓鱼岛;另有16条报道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侵入”、“接近”等字样,但指责中国“雷达照射”、“进入日本防空识别区”,或反映在钓鱼岛附近水域作业的日本渔民受到中国公务船的“干扰”。
第二,烘托中国威胁,批判中国政府。在与钓鱼岛相关的226篇报道中,直接批判中国“侵入”日本领空、领海或对日本领土构成威胁的报道,就达59条,占整体的26.1%。这些报道不但强化了“钓鱼岛是日本领土”这一主张,还间接地烘托了“中国威胁论”。“雷达照射”风波之后,《朝日新闻》的社论对中国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这样的挑衅行为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军事冲突。这是绝不容许的。日本政府向中国政府表示抗议是理所当然的。”“中国的强势姿态让国际社会更感其脱离常规道路。中国应该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在9月,钓鱼岛“国有化”一年之计,朝日新闻的社论再次对中国政府提出批评:“我们要求中国继续克制。如果在历史问题上煽动民族主义,那将捆住自己的手脚。中国政府应该懂得这种做法的愚蠢。”
第三,为日本政府建言献策。众所周知,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后,中国政府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其中很有效的一条,就是将日本对钓鱼岛的非法占有与战后国际秩序联系起来,批判日本政府“国有化”意在改变二战后的国际秩序。这种策略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共鸣,日本政府处于被动。《朝日新闻》在社论中呼吁日本政府进行有效应对:“中国不断提出历史问题,是要将日本的侵略和殖民统治与领土问题纠缠在一起,以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日本有必要向国际社会做出说明解释:钓鱼岛是另一个问题。” 2013年2月13日的《朝日新闻》刊登读者来稿《钓鱼岛问题,耐心开展国际传播》指出,日本在国有化等过程中,没有进行有说服力的解释。中国在美国媒体投放钓鱼岛广告时,日本政府也没有进行有效的反驳。“日本政府应该做的,是向中国国民和世界耐心开展宣传,介绍钓鱼岛是日本领土的理由,调动所有媒体开展传播。”
矛盾与掣肘
在领土争端、靖国神社等问题上,不只是中韩媒体对其进行激烈批判,东南亚、欧美等国媒体也对日本领导人的行为提出质疑。甚至日本国内的媒体,也对日本政府领导人提出批评。在钓鱼岛争端方面,日本部分媒体还是表现出了一定的理性色彩,在钓鱼岛“国有化”、领导人历史认识等方面对政府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朝日新闻》还直接或间接地呼吁钓鱼岛应“搁置争议”,同时提出对煽动舆论的危险性给予警惕。日本媒体与外交的掣肘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媒体对日本政府的批判。在日本,媒体与政府虽有合作与互动,但相互处于比较独立的位置,媒体对政府的批判成为可能。众所周知,日本政府对钓鱼岛的“国有化”,激化了中日之间的领土矛盾。在钓鱼岛争端中,《朝日新闻》对钓鱼岛“国有化”进行了直接或间接的批判。如2013年9月11日,钓鱼岛“国有化”一年之际,推出社论《日中双方一年来因钓鱼岛问题失去的太多》,暗示日本政府的国有化策略直接导致中日关系紧张。同日《朝日新闻》的长篇报道《我们的海,反倒远去了》,讲述日本渔民“遭遇”中国公务船的场景,并通过渔民之口指出:“在国有化之前,渔民们在钓鱼岛海域来去自由;国有化之后,中国公务船频繁出没,反而动摇了日本对钓鱼岛的控制。”2013年6月25日《朝日新闻》“记者有论”栏目的文章批评日本政府的“国有化”策略,认为日本把钓鱼岛国有化使日本的实际控制受到“经常性的挑战”,使中日之间“随时都可能发生冲突”。
第二,对“搁置争议”的呼吁。在钓鱼岛问题上,当前日本政府的基本态度是“不存在领土争端”,对1972年两国老一代领导人“搁置争议”的默契概不承认。在这一点上,很多有良知的日本媒体、民间人士并没有与政府保持一致。2013年6月,日本前官房长官野中广务在访华期间召开记者会,作为活证人证实从前首相田中角荣处听说过“中日钓鱼岛搁置争议”的事实。野中广务的言论与当前日本政府“不存在领土争端”的立场相左,受到中日两国媒体的广泛关注。2013年6月9日《朝日新闻》刊登读者投稿《钓鱼岛搁置,认同野中》,批判安倍在“侵略未定论”、慰安妇等历史认识问题方面的不当言论,还强调支持野中发言,认为钓鱼岛需要搁置,“钓鱼岛需要一段时间的冷却”。同日,该报还刊登另一篇读者来信《钓鱼岛搁置,野中发言值得信赖》指出,野中广务的“钓鱼岛搁置争议”的发言受到日本政府的反驳,“但野中的发言比日本政府的反驳更值得相信。(日本政府)以错误的历史认识为前提,想说服任何人都是徒劳的。”
第三,对煽动舆论的理性克制。在国际传播中,煽动民众情绪容易造成群体非理性,在摩擦发生时是十分危险的。历史上,日本曾有过深刻的教训。二战期间,日本媒体与军国主义沆瀣一气,造成日本民众对战争实情不了解,随着媒体将前线的胜利进行夸大报道,民众情绪被煽动起来,疯狂的侵略战争不仅给周边国家造成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陷其中。在当前国际争端中,冷静与理性的媒体值得尊重。2013年6月25日《朝日新闻》“记者有论”栏目刊登该报中国总局记者林望的文章《期待舆论能让政府有更多的选择》,以钓鱼岛争端为例,论述了舆论与政府应有的关系。文章援引日本外交官的话说:“主张政府的立场是我们的工作,但整个日本没有必要都被政府的理论所渲染渗透。”文章指出:“我并不认为与中国发生武力冲突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应该防止政府和舆论高度呼应、相互影响并最终导致难以控制的情况发生。”8月11日,《朝日新闻》刊登社论《煽动舆论是一种罪,得治》,呼吁克制挑衅性的言行,呼吁国民冷静应对。
对于《朝日新闻》对安倍政府的批判,安倍则旗帜鲜明地给予回击。他在日本国会发言时指出:“听说《朝日新闻》是以打倒安倍政权为宗旨,我是抱着这样的认识在读这份报纸。”
本文对中日之间围绕领土等问题展开的国际舆论战有如下认识。
首先,日本领土宣传落后于中国,但安倍政府“奋起直追”,呈现许多新特征。从上述分析可见,围绕钓鱼岛问题的中日舆论战的一大特征,就是面向第三国民众的宣传吸引眼球。面对中国立体的宣传攻势,日本的领土外宣显得落后许多。安倍政府与此前的野田政府在钓鱼岛政策方面并无本质不同,都强调钓鱼岛是日本领土,并重视对外宣传。与野田政府的政策相比,安倍政府的钓鱼岛宣传政策有如下特征:第一,对外宣传的主导机构由外务省转变为首相官邸;第二,为营造对本国有力的国际舆论,更加明确了强化面向第三国的国际宣传活动。第三,面对中国政府的舆论攻势,日本政府加强了直接的反驳。总之,安倍政府的领土外宣由首相官邸主导,其他政府部门与之配合,目的是建立官民一体的宣传体系。这种宣传体制下的宣传贯彻“口径统一”的意识,但在受众看来信息往往显得雷同,宣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也就是说,这种“口径统一”的宣传方式会使信息传播力降低。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提高信息传播力,就必须确保宣传内容的多元化。这种宣传体制的构建,对中日两国来说都是重要的课题。
其次,中日两国国内舆论对钓鱼岛争端的态度区别较大。在中国,无论是钓鱼岛争端还是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国内媒体与外宣、外交政策保持较强的一致性。在日本,虽然安倍通过在NHK安插自己的亲信等方式试图影响日本国内舆论,但日本媒体还是表现出与政府相互掣肘的一面。历史教训让媒体与政府保持一定距离。二战期间日本对外侵略时,日本媒体发挥了煽动民众情绪、支持战争的不良作用。战后的 1946年,日本新闻协会成立并发布《新闻伦理纲领》,其中规定,“报纸为了保持言论的公正,应确保独立,排除任何势力的干涉,自戒不被利用。”这种职业道德促使日本一些媒体与政府保持一定距离。在国内舆论方面,中日两国媒体都应最大限度保持理性与克制,避免煽动民众情绪而造成群体非理性。
第三,不妨积极看待“中日舆论战”。吵架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虽然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更何况在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后,中日高层对话的大门被关闭,通过舆论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知对方的立场和底线。比起真枪实弹的军事冲突,“舆论战”对中日两国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围绕钓鱼岛等领土争端,中日之间在国际舆论场展开充分的“论战”,犹如一场持久的法庭辩论,有利于国际社会认清争端的事实和本质,进而促进争端朝解决的方向推进。
小林聪明:日本一桥大学博士,韩国庆熙大学International Scholar(招聘教授)。
赵新利:本刊编辑,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