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上海对外交流影响力促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建议

2014-12-09 13:36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
公共外交季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影响力上海交流

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长期以来,和其他城市相比,上海在发挥对外交流影响力方面,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但毋庸讳言,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比较优势正在缩小;另一方面,新的历史时期要求上海有更强的对外交流影响力。因此上海实际上面临着双重挑战,需要认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上海对外交流影响力,促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根据上海市政协2013年重点工作安排,对外友好委员会组织了20多名委员,联合高校专家,围绕进一步提升上海对外交流影响力,促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开展调研,形成本报告。

报告梳理了提升上海对外交流影响力的意义:一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二是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三是上海继续发挥“四个率先”作用的需要。

报告剖析了上海进一步提升对外交流影响力面临的形势:一是上海在地理、历史、成就、制度、资源方面具备比较优势;二是各地频出奇招,对上海保持排头兵地位既是有力的鞭策,同时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三是上海自身面对挑战,在世博会后出现了后劲不足的趋势。

报告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找到新形势下提升上海对外交流影响力的突破口:

一、发挥文化方面的对外交流影响力。通过办好国际文化节事、巩固和提升区县与社区文化活动、挖掘“上海历史文化”的遗址遗迹等,增强上海的文化实力。

二、提升举办大型活动的成功经验,展示城市综合影响力。建议探索创新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和陆家嘴论坛,力争做成国际品牌;根据实际情况,新设“国际海洋合作论坛”、“世界文化论坛”;在充分考虑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积极申办2028年奥运会。

三、抓住“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难得机遇,创立崭新的关于上海的国际形象。对于自贸区既要“做得好”,也要“说得准确”。在宣传推广中,既要充分展示上海的信心和创新意识;也要注意强化自贸区的国家概念和谨慎态度,说明自贸区是可以复制的中国改革开放新版本的提前实践。

四、请进来、走出去,发挥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国际交往影响力。

要进一步重视与外国驻沪总领事馆、办事处的接触和交往,形成对外交流的“正能量”;认真研究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实际需要,为扩大各领域的合作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优化政策环境,吸引人居署等国际组织入驻。同时,积极探索上海在国外设立城市办事处的可行性。

报告还从练好内功,夯实上海对外交流影响力基础的角度提出了四条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思想,强化国际意识。建议上海各级领导进一步拓展全球视野,增强国际意识,加强与外国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和意见领袖的交流。

二、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增强公务员、企业家、普通市民的公共外交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公共外交活动中来,从民间的角度把上海声音传播出去。

三、深化改革,敢于创新,尽快构筑符合国际惯例的城市管理、市场管理模式,建成真正的法治政府。通过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升文化消费数量和层次,加强公共环境综合治理,把上海建成各国人士真正愿意前来就业、生活的国际城市。

四、协调上海的国际研究队伍,增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的整体实力。

建议在新的大外事工作体制下,搭建全市范围的国际问题研究平台;每年编制权威的《上海对外交流白皮书》,盘点上海对外交流资源,为进一步推进上海城市外交明确方向。

城市的对外交流影响力是地方公共外交的实力体现,是国家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长期以来,和其他城市相比,上海在发挥对外交流影响力方面,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但毋庸讳言,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比较优势正在缩小;另一方面,新的历史时期要求上海有更强的对外交流影响力。因此上海实际上面临着双重挑战,需要认真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上海对外交流影响力,促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

提升对外交流影响力的意义

一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十八大确定了我国今后两个“一百年”的两大宏伟目标,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建设来达到这些目标。这个战略的实施,需要我们有良好、宽松的国际环境。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为此,需要统筹考虑对外交流和对内交流,把对外开放和内部改革结合起来,发挥国家外交和地方对外交流的综合优势。

二是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根据上海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上海再也不能以物质资源投入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科技、制度等方面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增加上海制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含金量。这就需要进一步塑造上海的城市形象,进一步扩大上海原创文化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这个过程,必须通过增强上海城市竞争软实力,提升上海对外交流影响力来实现。

三是上海继续发挥“四个率先”作用的需要。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中央对上海在中华民族的发展振兴中的作用寄予厚望。进入21世纪,中央要求上海实现“四个率先”。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上海市委要求“在国家全面推进改革的进程中,上海要当好改革攻坚的排头兵和创新探索的先行者,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战略,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出新的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主动拓展“四个率先”的新内涵,发挥上海对外交流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升级版的重要推动作用。

对外交流影响力的形势分析

上海的比较优势

上海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是长江的入海口,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使上海始终成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窗口、进入中国的门户;长期的“华洋杂居”,使上海形成了富有宽广国际视野的城市精神;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上海又作为全国开放的前沿重镇。一系列的历史机遇,使上海具备了很多对外交流的优势,概而言之,即:

1.地理优势。上海港是全球第一大港。上海对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和全国拥有强大的辐射作用。

2.历史优势。近代上海就是引进和传播西方科学的中心,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20世纪上半叶上海来自58个国家的外籍居民曾多达15万(约占当时全市人口的4%)。

3.重大活动举办地优势。1972年中美发表《上海公报》;1996年建立“上海五国”会晤机制,1997年举行国际商会年会,1999年举办《财富》论坛,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同年举办APEC会议,2007年成功举办特奥会,2010年成功举办世博会,2011年率先成立公共外交协会。

4.对外开放政策优势。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2013年1月1日起对45国游客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同年9月自贸试验区揭牌。

5.对外交往资源优势。截至2012年底,上海拥有73个国家的总领事馆,20个国家76家媒体在沪常驻,在52个国家拥有71个友好城市或地区,欧洲、日本、韩国与澳大利亚等众多地方政府在上海设有办事处。外籍居民17.3万,外国留学生5.1万人。当年入境外国游客539.3万人次,位居全国第一。

各地频频采取措施

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各地结合本地的区位优势,相继在对外开放中另辟蹊径,想方设法举办各类高层次的国际论坛或博览会,在探讨各类国际社会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同时,也提升了本地的对外交流影响力。这对上海保持排头兵地位既是有力的鞭策,同时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例如:

2000年西部国际博览会在成都问世,如今西博会已发展成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最大窗口和最佳平台。另外,2013年成都也成为《财富》论坛的东道主。

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应运而生,此后每年春季在博鳌举办,这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品牌。博鳌成为代言中国、面向亚洲、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一张国家名片。

2004年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同推出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借力博览会,广西一跃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枢纽。

2005年,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在长春隆重推出。该博览会旨在构建中国与东北亚国家互利共赢、交流合作、竞争开放的长期合作平台。目前该会已更名为东北亚博览会。

200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拉开帷幕,此后每年由大连与天津轮流举办。配合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该论坛使得天津的改革开放风生水起,令人瞩目。

内蒙古于2007年开始举办“库布齐国际沙漠论坛”,如今也具有相当的知名度。

贵阳并无区位优势,然而它却结合其多年来对生态保护的注重,从2009年开始举办“生态文明国际论坛”,搞得越来越红火。

2009年问世的“太湖文化论坛”侧重于文化交流。这是参照达沃斯论坛的模式和经验,在文化领域创立的第一家全国性民间社团。

宁夏超越空间界限,利用其回族自治区的特点,巧妙地和阿拉伯世界攀亲联手。2010年问世的“中阿经贸论坛”,成为中国向西开放的一个重要平台。

新疆也在向西开放上大做文章。2011年金秋首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在乌鲁木齐举行,这是推动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的重要平台。

上海面临挑战

与此同时,原先在对外交流方面一马当先的上海,在世博会后却出现了后劲不足的趋势。据统计,2008年访问上海的一级团(即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团)为25个,2009年下降至13个,2011年稍稍回升至15个,但2012年却锐减至9个。

另据《上海统计年鉴》显示,2003年上海举办的国际会展曾多达348次,但2011年只有227次。2012年虽有所恢复,仍仅有265次,而2012年新加坡举办的国际会议则多达952次。这是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硬指标,在世博会筹办期间及其之后,上海的国际会展如此连年低迷,有点不合情理。

《上海统计年鉴》还显示,2011年本市常住外国人仅增加了1.15%,2012年的增幅为6.7%,但仍只有17.4万人。按照这一增幅,欲达到占全市人口1%(约24万人)的数量仍有距离。

另外,2012年外籍游客人数下降了2.77%,2013年上半年则下降了10.79%。

国外的一些排名数据也反映了同样问题。

伦敦金融城每年两度发布《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在对全世界79个金融中心的排名中,2011年3月上海一度与东京并列第五。可惜这一势头未能得以保持,在2013年3月27日发布的报告中,上海落至第24名。

还有,在美国Flight Stats发布的今年8月全球航空报告中,浦东机场的准点率仅为27%,在全球35个机场中排名倒数第一,这对上海的形象非常负面。

几个突破口

上海与各地的对外交流影响力优势的相对变化,有一定的客观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强调全国均衡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包括“统筹区域发展”的五个统筹思想之后,举办大型国际活动,开展对外交流不再是沿海大城市的专利。各省市纷纷抓住机会,迅速形成“争取中央支持,抓住大型项目,推动本地发展”的竞争态势。

但上海作为沿海开放大都市的地位,不会随着各地的发展而消失。中央对上海的期望不会放松,各地把上海作为竞争对手和借鉴标杆的目标不会放弃,上海主观上不断提升对外交流影响力的努力不能有丝毫懈怠。

从实际出发,上海应根据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创建能发挥对外交流影响力的项目。

发挥文化方面的对外交流影响力

国际上,凡是对外影响力显著的城市,都同时具有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从未见经济上颇有能量,但软实力欠缺的城市,在国际舞台上有较大的话语权。

2011年11月,中共上海市九届十六次全会通过了《到2020年将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决议,这对转型发展,全面提升上海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历史的发展,已使今日的上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比较健全的文化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国际文化交流网络。上海在发挥文化影响力方面,不仅有传统好牌,还有新的优势。

一是继续发挥国际文化节事影响力。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电视节、上海旅游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已举办多年,已有了相当好的单体品牌效应和综合品牌效应,此外,区县的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国际沙滩音乐烟花节、国际民间艺术节,各高校的各种节事活动也蓬勃发展。今后要更加注重这些节事活动的国际交流,吸引更多的国际文化要素进入上海,推动更多的上海文化产品走向世界;走向市场同时要鼓励国际文化交流指导思想的创新、文化市场的机制创新、文化产品的内容和手段创新。在创新方面,特别要鼓励原创精神,要有更多的原创精品,要让创意渗透到社会生活、经济运行、科学技术中;还要研究并破解制约创新的各种因素,制定提升国际文化交流影响力的战略步骤和路线图。

二是巩固和提升区县、社区文化活动影响力。上海的每一个区县都有各具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社区也有大量的民间文化项目,这些资源构筑了上海文化发展的丰厚基础。很多外国人就是从这些资源中认识上海文化,例如市区的多伦路、衡山路、七浦路、东台路,郊区的松江方塔、嘉定文庙、青浦朱家角等。特别是上海世博会期间,各社区组织了很多活动,成为很多外国人参观世博会之外的欣赏项目。今后要继续发挥基层积极性,同时要重视整体包装,使这些资源成为能走向国际的“上海牌”,而不是简单的基层项目。

三是挖掘“上海历史文化”的遗址遗迹,进一步传播国际城市形象。

上海城市精神的核心就是海纳百川,开埠以来,上海演绎了无数中外交流、交融的动人故事,也留下了相当多的“洋文化”遗迹。例如大韩民国在上海设立的临时政府、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区、邬达克留下的众多建筑、上海街头的普希金铜像,还有最近披露的上海市民受托为犹太难民保存藏书长达70年。这些文化遗迹既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也进一步丰富了上海城市的国际风格,为更多的外国人进入上海创造了“异地我乡”的情调。今后要继续用好这些资源,并注重留下更多更新的洋文化标志。

提升上海举办大型活动的成功经验,展示城市综合影响力

目前,国内一些大城市先后举办奥运会、花博会、各类国际论坛、大型国际商贸洽谈会等。一方面,这些活动能吸引各国人士,扩大了本地与国外的文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这些活动的成功,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各种能力,能很好地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提升城市形象。

上海已成功举办了不少特大型国际活动,已向国际社会显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创新策划能力、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系统协调能力、危机管理能力等。上海完全能够也必须继续在这方面发挥影响力,通过举办各种国际大型活动,努力促使上海成为国际社会重大话题对话的讲坛和平台,成为世界著名人士交流信息的场所,成为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新思想、新模式、新技术的产生地。

一是提升现有两个论坛的影响力。目前上海每年举行的重要国际会议和论坛主要有两项: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和陆家嘴论坛。这两个论坛的创立背景和经历成就各不相同,但目前都面临如何打破原来模式、创新发展、做成国际品牌的需要。为此,需要考虑几个问题。第一是主题选择。这两个论坛至今多关注经济议题。而国际大都市的内部运转规律极其复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乃至地方外交、大环境自然气候等,多个问题交错在一起。今后在选择会议主题时,既要强调综合性、前瞻性的地区话题,也要关注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议题。第二是嘉宾邀请。从主题的综合性出发,需要广邀世界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社会学家、法律专家和经济学家等各界精英共同献计献策。第三是论坛运作模式。目前,两个论坛均由政府作为主干,基本上是全包的。今后要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请一个独立机构来完成议题征集、嘉宾选邀、论坛举办等工作。这一方面能提高论坛组织效率,更重要的是向国际社会昭示,上海是一个井然有序、各司其职的法治社会。如果我们的论坛在讨论如何规范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但论坛的组织却由政府主办,那么其影响力就要打折扣了。

二是建议新设论坛。除提升现有的国际影响力以外,还可能另辟蹊径,举办新的论坛,例如海洋合作论坛。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2001年5月联合国一份缔约国文件指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但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未举办以海洋为主题的论坛,即便在全球范围专门讨论海洋问题时,中国的声音也鲜有所闻。虽然上海的海岸线并不长,海洋经济的规模也相对有限,但上海已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大港地位;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设在上海;极地研究中心于20世纪80年代就落户上海;“雪龙号”的基地也在上海,每年都从上海出发前往南极考察;上海还有海洋大学和海事大学;今年12月上海还将主办亚洲最大的海事会展,同时还将举行高级海事论坛。这一切都说明,上海倡导举办全球海洋论坛是有基础的。

目前,山东青岛也在酝酿成立“海洋经济论坛”。青岛是著名的海滨城市,曾举办过奥运会帆船比赛,中国海洋大学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均设在青岛,青岛观象山的黄海水平面则是中国海拔基准,中国第一艘航母基地同样也在青岛,如由青岛来举办这一论坛,也完全是无可置疑的,关键是谁能捷足先登。另外,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此前也选址宁波。上海如果瞄准这一目标了,就必须有所行动。

除了“海洋合作论坛”之外,还可考虑文化论坛。十八大确定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这五个方面都需要有国际交流影响力。目前,北京举办了政治性质的“世界和平论坛”,贵阳举办了“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大连与天津轮流举办了经济性质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海能否争取举办世界文化论坛?再加上世界城市日论坛的议题多偏重于社会建设,这样,五大建设都有了国际论坛。

三是建议申办2028年奥运会。上海要真正提升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必须要有超乎意志毅力的大动作。我们能否大胆提出,上海申办奥运会?

首先是必要性,举办奥运会是否劳民伤财?是否是形象工程?在全球顶级国际大都市中,只有巴黎和伦敦既举办过世博会,也举办过奥运会。伦敦已举办过三次奥运会,巴黎已连续申办2008年和2012年奥运会,但均功败垂成,目前又准备申办2024年奥运会。纽约举办过世博会大获成功却与奥运会无缘,东京却至今未能牵手世博会。纽约、巴黎、伦敦和东京这4个国际顶尖大都市对奥运会都如此全力以赴,在短短的3个奥运周期(2012年,2016年和2020年)中它们都先后登场亮相,不遗余力。上海如提出申办2028年奥运会,将对城市综合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其次是可行性。上海如申奥,比较可行的是申办2028年的奥运会。也就是说即便上海决定申办并如愿以偿,举办也将是15年后的事情。对上海来说,十几年后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应已结束,城市的功能和设施对举办奥运会来说应该完全没有问题。大量现有场馆稍加改造即可利用。此外,上海的接待设施也是非常充足的,完善的机场、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也足以支撑举办奥运会。另一方面,如果现在开始申奥,上海世博精神仍未淡化,当年为世博会做出巨大贡献的这支队伍还可以召集起来,趁热打铁,事半功倍。实际上,2011年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来上海出席世界游泳锦标赛之际,就对上海印象非常强烈,并明确表示上海应申办奥运会,他对上海极为看好,这决不是偶然的。

北京在成功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后,如今又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如果上海下定决心申奥的话,由于中国的举国体制足以确保这类超大型活动的成功,申办成功率无疑是相当高的。如果拥有举办过世博会和奥运会这两张名片的话,上海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显然会更上一个台阶。

抓住自贸区的难得机遇,创立崭新的关于上海的国际形象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以说是1978年以来全国最引人注目、最艰难的改革举措。毫无疑问,自贸区的实践具有巨大的国家形象意义,而其设在上海,既是对上海的考验,也是上海的光荣,是上海提升对外交流影响力的难得契机。

自贸区的设立,本身体现了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性。在全球化时代,投资和自由贸易领域中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美国在竭力推动构建全球投资规则和贸易规则的新框架。中国必须正面接受这种挑战,准备接受对准入环节投资的各个阶段提供国民待遇的谈判结果。因此,以负面清单模式为内容之一的上海自贸区,是国际社会睁大眼睛所期待的。试验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内对外的进一步开放。

作为一个国际关注的项目,自贸区的对外交流影响力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既要“做得好”,也要“说得准确”。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在中央领导下,大胆、谨慎地做好自贸区工作,通过有效措施来形成上海的国际新形象;另一方面在宣传推广方面要把握好尺度,在充分展示上海建立自贸区信心的同时,特别要严格遵守上海对中央在建设自贸区的三条承诺,即政治上绝不涉及意识形态,经济上严防走私和偷税漏税,文化上严防“黄赌毒”,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强化“自贸区”的国家概念,不能给国外或国内其他省市区“自贸区是上海项目”的印象。

请进来、走出去,发挥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国际交往影响力

任何交流都要通过组织来体现,如果上海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国政府机构、国际非政府组织入驻,同时能对外派驻更多的机构,那么上海在国际社会就会有可靠、长期、实质性的影响力。

一是发挥好现有国际机构的作用。除了北京之外,上海是全国各地外国官方机构最多的城市。73个国家的总领事馆,欧美、日韩、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地方政府的办事处,在上海这座重要城市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国际外交官圈子。他们很重视把上海作为观察中国、开展本国对华外交的据点,也经常相互交流信息。如果我们能积极、正面接触,这个圈子就是上海对外交流影响力的“正能量”,否则,优势会转为劣势,对上海的地方外交不利。

上合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前不久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国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后,上合组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作为上合组织的“地主”,上海要研究上合组织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各种互动、论坛交流活动,有重点地介绍上海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情况,增强上海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吸引力,为扩大各领域的合作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二是吸引国际组织入驻。有众多的国际组织入驻,是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硬指标。20世纪上半叶,上海作为远东著名大城市,已拥有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中国分局、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分署、联合国亚洲及远东救济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办事处等国际组织。今天仅20万人口的日内瓦,拥有各种国际组织100多个,而上海基本为零,与日内瓦相比,实在天壤之别。

从目前来看,吸引国际组织入驻上海,可能性最大的是“世界城市日”。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幕日当天发表的“上海宣言”倡议将每年10月31日定为“世界城市日”。日前,“世界城市日”已经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人居署作为该节日的主要负责机构,目前尚未在中国设立办事处,因此上海必须为该署分支机构入驻上海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不仅为其在沪日常工作提供便利,更须在相应的法律和税收等方面与国际接轨,以便确保人居署工作人员乐于在上海生活和工作。

除了自立门户,创设新的国际或区域组织从而将其设在上海外,还可以吸引现有的国际组织迁址上海。例如,由于国际组织的员工均不须纳税,由此造成日内瓦的房价和物价居高不下,当地市民对此啧有烦言。可否请我国驻日内瓦使团代为物色可能的对象,或由上海直接派员在日内瓦做一些调研、沟通工作,确定对象后邀请对方来上海看看,坚持不懈,相信会终有成效。另外可否协助世界卫生组织迁徙?因为该组织目前正面临经费拮据的困境。又如,中国人已相继出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总干事和国际标准化协会主席,今后无疑会有更多的中国人出任这样的重要角色,我们是否也可在他们那里“挂个号”?此外,对类似世界气象组织这样已表现出一定意向的国际组织,我们更必须全力以赴,攻坚克难。

吸引国际组织入驻,需要我们在理念上有所革新,决不能把引进国际组织看成又一轮发财的机会。当年美国J.小洛克菲勒出资购买纽约曼哈顿岛东河岸边大片街区赠予联合国,换得美国今天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我们也需要准备付出,包括无偿提供办公场所,国际组织工作人员的收入免税,享受医保,其随行子女教育享受优惠。为了补长这一短板,这样的投入是必须付出的。

三是探索上海在国外设立城市办事处的可行性。地方政府在国外设立办事处,各国并不鲜见。例如,美国有51个州,在上海就设立了一个有30个州参与的办事处,实际上美国的不少州都希望在上海设立办事处。上海世博会之后,上海这座城市在国外的影响力大增,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各国地方政府也愿意和上海建立关系。如果上海能够在五大洲主要国家和主要城市都有办事机构,那么上海就称得上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了。

如果说,上述文化项目、大型活动、自贸区等方面的努力,是“办好自己的事,让外国人看到我们的工作成果”,可以理解为间接的对外交流影响力,那么“请进来,走出去”,是直接的对外交流,是一种外宣工作。这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中外社会制度的不同,和东西方思维的差异。在内容上,不要把中国特有的东西绝对化,特别要防止泛政治化;在形式上,要讲究沟通艺术,注重表达方式的美感设计。比如在筹办上海世博会时,我们提出“办好世博,关键在党”,这确实是我们的成功实践。但在对外交流时,就需要谈国际社会通用的办博经验。

练好内功,夯实基础

对外交流影响力由两方面的因素组成,一是良好的自身素质,二是精心策划的推介过程。因此,上海要发挥好对外交流影响力,首先要夯实基础,把自身的事情做好。

一是进一步转变思想,强化国际意识。上海各级领导应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和前瞻的国际意识,对各国的有识之士应表现出求贤若渴和从善如流的态度。外国那些声誉卓著的学者、经历丰富的社会活动家和叱咤风云的意见领袖等,都应成为上海领导人的座上宾。从近年来的情况来看,外国专家学者与上海领导人交流的机会实在不多,这一状况有待改变。

二是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增强公务员、企业家、普通市民的公共外交意识。上海的众多优势中,最关键的是人才优势。公共外交活动需要更多的人参与,无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有影响力的企业,都要投入到对外交流事业中,都要集思广益,从民间的角度把上海的声音传播出去。

三是深化改革,敢于创新,尽快构筑符合国际惯例的城市管理、市场管理模式,建成真正的法治政府。要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升文化消费数量和层次,加强公共环境综合治理,把上海建成各国人士真正愿意前来就业、生活的国际城市。

四是协调上海的国际研究队伍,增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的整体实力。上海要提升对外交流影响力,有很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有很多实践困难需要破解。上海有很强的国际研究力量,有全国率先成立的公共外交协会,但在协作研究、发挥整体实力方面还不够。建议在新的大外事工作体制下,搭建全市范围的国际问题研究平台。这方面的一个具体建议是组织力量,每年编制权威的《上海各界对外友好交往概览》。通过《概览》的编制,勾勒出上海地方外事、公共外交、民间外交的工作轮廓,盘点上海的外交资源,为进一步推进上海城市外交明确方向。

猜你喜欢
影响力上海交流
上海电力大学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上海之巅
太极拳,风縻世界的影响力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天才影响力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