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可金
赵可金:本刊编辑部副主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副教授。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在文化外交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文化外交是指以传播本国文化为目的的对外交流活动。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在该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文化资源优势在转化成外交优势方面还很不够。如何分析这些问题及其深层根源,并努力探索突破问题的思路,是中国文化外交面临的重要课题。
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球化时代,随着国家之间交往的日益深入,各国日益被卷入一个“命运共同体”网络,日益相互依存的经济和日益民主化的政治,使得各国间的“软实力”竞争的地位日益上升,文化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的地位逐渐凸显,文化外交日益成为各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谋求文化霸权的努力,法国实施的保护法语运动和海外文化推广,英国开展的创意英国和英国文化委员会的海外活动,以及韩国推广的“活力韩国”、日本加强的“动漫外交”,都向外界传递出,文化外交成为全球化时代各国外交的新宠,文化外交已经成为各国品牌战略的重要实施工具。
无论对于哪一个国家而言,开展文化外交,关键是做好文化与外交相结合的文章。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文化外交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然而,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资源优势在转化成外交优势方面还很不够,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在该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分析这些问题及其深层根源,并努力探索突破问题的思路,是中国文化外交面临的重要问题。
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多年的中国文化外交历史,文化在中国外交棋盘中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周恩来总理曾经将文化交流和经贸交流看作是政治外交的两翼,意味着没有了文化交流和经贸交流,政治外交就失去了左膀右臂。邓小平将对外文化交流作为对外开放全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将文化提升到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强调文化对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可见,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交流在中国外交事务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但从根本上都是中国外交大局的重要支柱,其重要意义不亚于国际舞台上的外交官和商业战场的跨国企业。
当然,与政治外交和经贸合作不同,文化交流在进入外交事务后,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在逻辑。在开展文化外交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外交规律,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增强文化外交的执行力。
一是文化外交源于交流,流动与传播是文化外交的第一推动力。文化是一种软力量,归根结底是依靠知识、思想和制度等软性因素所产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它如同流水,只有不停地在人群中流动,才能产生一种强大的驱动力量。一种文化如果只限于本国家内部和本民族内部,则不论该文化多么古老,多么灿烂,都不会产生外交影响力。诚如习近平在2010年访问俄罗斯的致辞中说,“文化因交流而丰富、心灵因交流而沟通、友谊因交流而加深”,文化只有国家之间传播和流动,才能对外交产生巨大的推动力量。因此,要想发挥文化的外交影响力,任何国家都必须始终坚持交流和对话的原则,到什么时候都不能放弃推动跨国文化交流的努力,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搭建一架牢固的沟通和理解之桥。
二是一国战略及其外交能力决定文化竞争力的效果。一个国家文化对外流动和辐射力的强弱,也是该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文化交流的主要流向,往往总是从强国流向弱国,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流向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对强势国家而言,其对外文化交流可能是获得文化强权和文化霸权的工具。对于弱势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则也可能成为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文化交流中,一国不仅要加强文化的交流,更要在交流中通过提升外交能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的竞争力。一个国家能否综合运用外交手段将丰富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国家文化实力优势,直接决定着一国文化竞争力的成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传媒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美式文化,造成了全世界的“可口可乐化”和“麦当劳化”。面对此情此景,包括英法在内的众多欧洲国家和加拿大纷纷举起了“文化保卫战”的旗帜,抵制美国文化的入侵,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和安全。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留学生奔赴西方,西方文化在中国社会各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尽管其中不乏积极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文化,但也对中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对外文化交流的实践中,中国主动融入世界,在制定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和军事战略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将文化软实力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文化外交战略成为中国统筹各种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为文化外交明确了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
三是一国战略及其文化外交能力的大小,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文化外交虽然是国家间的交往,但最终落实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上。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无法回避彼此在宗教信仰、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乃至兴趣爱好、心理状态、群体偏好等因素的影响。国家之间的互动,表面上看到的是利益的互动、安全的互动,实际上发展到深层还是文化的互动,国家与国家之间最难以逾越的障碍,也是深层的文化分歧和误解。因此,一国外交和外交能力的大小,归根结底还是受制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开展文化的过程中,要重视以文会友,以文建信,以文谋和。文化的核心还是人化、教化、归化,它是一个润物无声的过程,其最终的效果不在于文化交流阵势、气势和声势,而在于文化交流的效果。诚如美国新闻署的前署长爱德华·默罗所言,思想的变化是不会响铃的,在开展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要强调开展持之不懈的人文交流,强调低调处理,强调真正的文化交流和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碰撞,追求文化天下和协和万邦的外交效果。
四是文化外交的核心是赢得国际信誉,从根本上是致力于提升一国的政治合法性。对于文化外交的最终战略意图,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比如美国文化外交的核心始终是执行和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甚至谋求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霸权;法国文化外交的目的是捍卫和振兴法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地位;韩国文化外交的目的则是致力于提升韩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中国重视文化外交的背景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力量迅速崛起,随之而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认识鸿沟。中国仍然被视作一个非市场经济国家,仍然对中国存在政治偏见,特别是随着中国崛起,中国威胁论开始升温。因此,如何有效化解中国威胁论,在国际化过程中实现政治软着陆,成为中国长期面对的战略课题,政治合法性就成为中国文化外交的一个战略动因。从国际合法性而言,中国通过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现对中国威胁论的化解,让国际社会接受和认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就国内合法性而言,中国强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全体民众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信心。尽管国家对文化外交的定位不同,但从根本上都是提升一国的国际威望和信誉,提升本民族文化的国际软实力和政治合法性。
尽管文化外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不仅中国政府领导人多次强调文化外交的重要性,并就文化外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中国的文化外交实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思路上、做法上和工作重点上仍然存在很多不适应文化外交规律的一些环节和方面。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过于依赖政府。环顾近年来我们开展的文化外交活动,不难发现政府主办是中国文化外交的一个鲜明特征。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中心、“欢乐春节”、“中国文化年”等一系列活动,均是政府规划、政府推动、政府主办,在发挥民间、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明显不足。在中国的文化外交实践中,仍然存在政府管得过多,思维过于保守和方法单一的问题,没有将政府主办的“金鸡唱晓”和社会大众的“百家共鸣”结合起来,大大限制了文化外交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力。
二是过于强调传统。从中国所开展的文化外交内容来看,更多局限于戏曲、展览、民间艺术、武术、气功、中医等传统文化,很多外国人也反映参与中国文化外交活动,更多感受到中国20世纪以前的文化艺术形式,缺乏对当代中国文化的了解。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文化有了很大的进展,今天的中国已经与传统中国存在很大差异,一个外国人要想了解中国的话,必须到中国民间去,特别是看中国老百姓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造的文化,比如新音乐、新民谣、城市流行时尚等,而现有的文化外交恰恰忽略了这些新文化,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仍然停留在20世纪之前。
三是过于强调精英。如果搜索一下主流媒体,就会发现在精英群体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动,各种类型的文化高峰论坛络绎不绝。然而,真正需要沟通和了解的普通民众却缺乏交流的机会,因为草根的人不仅缺乏经费,也缺乏机会,但他们迫切需要交流,而且围绕普通民众的交流最有效果。最需要交流的人群却成为文化交流的盲点,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问题,其他国家也均存在这一不足。
四是过于依靠中方。文化外交是双向的,不能仅靠一方努力。目前,我们的对文化外交的推动还过于重视依赖我们自己的努力,依赖中国人讲中国的故事。事实上,为什么中国的故事不可以由西方人来讲,为什么西方人的故事不可以有中国人来讲,中国人的香格里拉故事完全可以让欧洲人去演,完全根据他们喜欢的方式去演,这样才能更好地传递给欧洲国家。特别是在交流的过程中,过于强调官方组织的交流,在商业性交流和文化贸易方面还很不够,只有将文化交流转化为民间自主交流,才能真正将文化外交纳入制度化和长效化轨道。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全球文明交流和碰撞中具有潜在优势。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并没有将丰富的人文优势转化为外交优势,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人文外交化和外交人文化的战略,缺乏将人文优势转化为外交优势的战略平台和体制机制。近年来,随着中国全面加入国际主流社会,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博鳌论坛、太湖文化论坛等众多人文外交平台的建立,中国人文外交正在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首先,要给民间机构以更多的空间,给普通人以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做主角,让我们政府来做帮手。举办诸如“中外民间文化论坛”、草根论坛、新文化交流等各种面对普通人的文化交流活动。特别是很多活动完全可以交给企业和社会去做,政府仅仅提供支持和帮助,让人民发挥主体作用,这是提升文化外交影响力的关键。
其次,要采取以柔克刚的方法。中华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明体系,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通过柔性化的手段,实现刚性的文化软实力目的。特别是要用老百姓喜欢看喜欢听的文化艺术形式表达中华文化理念,将看上去与西方文化存在深刻差异的中华文化理念,用西方民众熟悉的方式和手法传播出去,成为喜闻乐见的文化品牌。因此,各涉外部门要和其他部门相互配合,特别是不仅要在国外长腿,通过驻外使领馆、使团和其他代表机构,建立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播网,也要在国内长腿,要把触角伸向千家万户,遍及社会各界。
再次,要高度重视价值观层面的交流,为不同价值观构筑理解的桥梁。传统上,驱动一个国家对外行为的主要动力是利益和权力。随着中国实力的上升,光看重国家利益是不行的。作为一个大国,不仅看重利益,还要看重价值,要讲原则,不唯利是图,要负责任,不文过饰非。要把文化立国摆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不仅要弘扬传统文化,还要创造新文化,以此来获取国际社会的尊重和信赖,建设一个文明大国。
展望未来,中国外交应该准确研判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明确以人为本和人文搭台,外交唱戏的指导思想,着手制定实施统揽全局的文化外交战略,全方位推进文化外交,为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