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教学的德育功能

2014-12-08 15:37李冬梅
职业·下旬 2014年11期
关键词:德育功能物理教学

李冬梅

摘 要:德育是各学科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学设计可以使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以及哲学思想的渗透得以巧妙地融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德育大纲 物理教学 德育功能

德育大纲指出:“要高度重视各科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发挥各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结合教学相关内容和各个环节,有机地对学生实施德育。”物理教师要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作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努力挖掘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努力寓德育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德育功能。

一、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严重雾霾天气的事实告诉我们: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已经构成了对人类生存与发展严重的威胁,环境保护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物理教材里不难找到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只要教师用心挖掘,巧妙利用,并不需要特意安排就可以将环保教育融会在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声波”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噪声也是声波的一种,但它是环境三大公害(污水、废气、噪声)之一。人的理想环境是声级40dB以下;超过50dB的声音被视为噪声,会影响人正常睡眠和休息;超过70dB会干扰人们交谈和思考,造成心烦意乱,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超过90dB就会严重影响人的听力,甚至导致更严重的疾病。鼓励学生们尊重科学热爱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杜绝噪声污染,积极参与到“绿色校园”的建设中去,勇敢地担负起宣传环保、保护环境的责任。

产业工作环境中大部分噪声来源于机器设备。由于我国部分机电设备和产品与世界上先进的同类产品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噪声声级平均高出5~10dB,尤其是制造业,噪声是产业工人工作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每次介绍这些的时候,同学们看上去心里都挺不是滋味。这时教师不妨抓住时机发起讨论:“同学们,我们靠什么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然后在大家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明确地总结道:“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我们的工作环境靠的是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我们对知识和先进技术的掌握,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努力和创新。”像这样,利用教学设计巧妙地将环保教育融会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和学习知识,强化环保意识的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用知识和技术改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热爱祖国传统文化遗产,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和信念。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具体事情做起。科学史上,中国在物理学方面的丰硕成果及其对世界科技的贡献令世人瞩目,处处闪耀着我们民族智慧的光芒,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例如,在学习力学时,讲到“惯性”,可以介绍一下《参工记》。其中有“马力即竭,辕犹能一取焉”,意思是说:马拉车的时候,马虽然停止前进,对车不施拉力了,但车还能前进一段路程。这说明,比牛顿的惯性定律早一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就对“惯性”有了观察、发现和认识,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热爱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讲到火箭时,不妨花点课时说一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上做出的伟大贡献,以及他放弃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归,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讲一讲那些科学家为了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呕心沥血的动人故事;播放“神舟七号”宇航员霍志刚出仓挥动五星红旗的视频录像。当看到了同学们脸上流露出的那种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时,笔者认为,作为教师,笔者已经成功地使物理知识的传授和爱国主义教育达到了“双赢”。

三、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物理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通过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渗透,引导学生真正地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法宝。

讲到“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提一提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地动日心说”,指出这一理论中所蕴含的“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运动与静止”“力的分解与合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机械能、动量的守恒与不守恒”“导体与绝缘体”等等,这些正是辩证唯物主义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在物理学中的具体体现。

“随外力的增大,静摩擦力——最大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转变过程”“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物体随所受合外力的变化(量变),物体运动性质发生变化(质变)的过程”“导体电阻随温度的变化(量变),在临界点由导体变为超导体(质变)的过程”等等时,无一不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引起质变”这一自然辩证法规律的最好佐证。

这样,教学中的有意渗透帮助同学们清楚地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才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科学的世界观,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来认识这个世界。

四、结合物理学史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学风

品德教育的最好方法就是树立榜样。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们不仅用丰硕的科技成果造福了人类,也凭借他们艰苦奋斗的历程、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这些正是教师用来教书育人,激励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奋发拼搏的好素材。

说起牛顿,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牛顿的力学定律在经典物理学中占据了重要的篇幅,但是描述那些理论的一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经历了20年的酝酿、考证、整理、检验才问世的故事就不一定是人尽皆知的了。而牛顿对待科学研究那种诚实严肃的美德、那种实事求是的态度、那种严谨务实的作风不正是我们在传授力学知识的同时可以播种在学生心中的一粒榜样的种子吗?

在学习电磁感应时,不妨讲一讲物理学家法拉第。他发现了电能生磁以后,根据电和磁的辩证关系,在寻找磁产生电效应的过程中,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为挫折所难,不停地变换操作方法,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在上千次的失败实验之后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让榜样的力量来帮助我们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激发出学生顽强、勤奋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良好学风。

总之,依据德育大纲的要求,全体教职工都负有德育工作的责任。课堂更是不容忽视的教书育人的第一阵线。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具有深刻的教育内涵,是物理教师不应忽视的内容。多年的教学实践让笔者体会到,借助物理学的规律和特点适度强化学科的德育功能,会让非智力因素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在促使学生了解掌握科学发展规律、学习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等方面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栗泉海.自然学科德育丛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2]伊萨克·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3.

[3]李艳平,申先甲.物理学史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育功能物理教学
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的五个转变
浅析充分发挥中学党建的德育功能
探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德育功能
关于“比较法”教学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