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弟子规》中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014-12-08 20:55彭博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弟子规现实意义道德教育

摘要:《弟子规》是一本启蒙教材,成书于清代,但它的源头可追溯到《论语》,主要内容是根据宋代朱熹的《启蒙须知》改编的,本书凝炼了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曾对清代前期启蒙教育有过很好的影响。通过对《弟子规》的研读,充分挖掘《弟子规》中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学习其中优秀的道德教育思想,推动中国道德教育和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弟子规;道德教育;现实意义

《弟子规》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根据宋代朱熹《童蒙须知》改编的,原名《训蒙文》,后经贾存仁修改为此名。几个世纪过去了,《弟子规》此书的留存虽历经坎坷,但其中优秀的道德教育思想大部分却传承到今天。在国学复兴的背景下,《弟子规》中优秀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当下的国民教育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其中的大多数道德教育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还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弟子规》的积累过程及成书

《弟子规》成书于清代,此书继承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优秀成分,凝炼了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弟子规》的成书经历了从先秦到明代这么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在清代成书之时,其内容体系已相当完备了。

(一)《弟子规》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的教育思想,其内容是由《论语·学而篇》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主旨发散开来的。孔子的这句话不仅教导弟子做人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还教导做学问要注重实践,全面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这句话在中国道德教育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中国后世的道德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同时也留下空间给后来的教育家继续完善。

(二)《弟子规》的内容体系来源于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古代的蒙学教育,相当于今天的幼儿(稚)园,但一般比幼儿(稚)园教育的含义更广泛,包括入学前通过各种形式对儿童的教育启蒙,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文化常识、道德观念的启蒙教育。宋代是中国文化历史的丰盛时期,比较重视教育科举,当时的主流思想是儒家理学,宋代的教育因此带有理学色彩。朱熹因感叹当时社会风俗败坏、重力轻义,读书的目的就是应付科举考试,争取考个好功名,以便入仕,于是痛心伤风败俗,产生了提倡蒙学,从孩童抓起的观念,他说“古人之学,因以致知为先,然其始也,必养之于小学。”身体力行地编写了《童蒙须知》, 《童蒙须知》全文通过日常生活细节来教育孩子循规蹈矩,尊重父母长辈、认真做事、爱惜器物等。此书在宋代影响极大,成为了私塾启蒙教育的重要教材。“但这类蒙学教材,或者是老师板着脸训诫,或者过于冗长不便记诵,或者义理深奥不便领会,因而不如《千字文》、《兔园册》之类的蒙学书籍流传广泛,也不宜被广大村塾乡学的儿童所接受。”[1]

(三)《弟子规》在清代时期最终成书,李毓秀在参考元明时期出现《小儿语》、《小四书》、《幼学须知》等一系列著名蒙学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封建社会对儿童启蒙教育的要求,结合自身在私塾教授的教学经验,改编朱熹的《童蒙须知》,保存优秀成分写成《训蒙文》。《训蒙文》全书分五个部分,介绍了弟子在家、出外、做人、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全文共三百六十句,每句三字,共计一千零八十字。后来贾存义对《训蒙文》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订正,并定名为《弟子规》,名称和内容的修改成就了《弟子规》“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美名和影响力。

二、《弟子规》在近代的命运沉浮

1840年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后,中国社会被迫向近代转型,传统的科举制度已不在适应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面临向近代改革的局面,于是中国的教育在战火硝烟的时代中追赶世界先进教育体制的脚步,在学习和探索中艰难的开始了教育改革,这次改革涵盖了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学制等,对几千年来的科举制度进行彻底的扬弃。清政府颁行于“癸卯学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后,中国的蒙学教育采用西方幼儿教育思想和方法,强调幼儿(稚)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令各省学堂将《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及《教女遗规》等书,择其最切要而极明显者,分别依次浅深,明白解说,编成一书,并附以图,至多不得过两卷,每家散给一本。”[2]教育界也尝试着编撰蒙学教材,如上海南洋公学师范生陈懋治等人编撰的《蒙学课本》,是我国近代自编的第一本蒙学教科书。但这些蒙学教材得不到政府的重视,很难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弟子规》等蒙学教材淡出新式教育和政府规定教材的视线也就不难理解了。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彻底否定了清代的教育体制和宗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规定“如果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与此同时,废除不合共和精神的教学科目,如小学的读经科。”虽然这些规定对当时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对于传统的蒙学教育教材的取舍上,特别是《弟子规》这样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蒙学教材,采取了抛弃的态度。复辟帝制的袁世凯曾推行过一段“尊孔读经”的逆流,在全国的学校教育中恢复经课,诸如《弟子规》等传统蒙学教材短暂的被人们提起,但没过多久,袁世凯倒台,全国学校教育恢复正常,经课立即被取消,经课取消的状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弟子规》等传统蒙学教材几乎不再做为启蒙教育的教材使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全面贯彻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方针,汲取西方现代教育思想的优秀成分,我国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儿教育。《弟子规》等古代社会遗留下来的教材,很少受到教育界的重视。这种忽视延续到“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时认为《弟子规》等书籍是用来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的糟粕,被当作“四旧”来毁掉,在那个荒唐的年代,对《弟子规》等书籍“上纲上线”的批判甚至上升到政治斗争层面。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即使文化在最混乱时代,《弟子规》仍然没有被人们遗忘。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积极探索全面的素质教育改革,学校教育坚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把思想道德教育纳入全面素质教育的范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近些年掀起的“国学热”,中国传统文化正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中国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正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程的设置。《弟子规》等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地位在上升,逐渐得到教育界的重视,从幼儿(稚)园咿咿呀呀的吟唱中,到中学语文课上关于道德教育的演讲,甚至大学国学选修课上,处处都有《弟子规》等一系列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教材的身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弟子规》在当代的地位已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三、《弟子规》中所宣扬的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

《弟子规》成书于封建社会,虽然其中的道德规范是依据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制定的,但仔细研读,却发现其中的大多数思想,对今天的道德教育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一)集中反映中国传统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

《弟子规》从“孝悌”开篇,先从自己家庭入手,做到齐家;其次“亲仁”、“爱众”,拥有仁爱之心,才具备施行“仁政”的条件,进而将自己的治国理念付诸于实践;再次,《弟子规》要求首先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才可以事半功倍的学习知识、技能。有了高尚的品德,才可以得到人们的尊敬,做官入仕,当初的举孝廉就是最好的例证。《弟子规》中还说明了这个道理:“不力行,但学长。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步学文。任几见,昧理真。”实际上学习和做人二者在实践过程中并行不悖,相辅相成。一个道德败坏,素质低下的人是很难在当今社会立足的。只有努力实践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些德行,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伟大的理想。

(二)强调亲人之间的和睦及家庭的和谐

“百善孝为先”,中国自古以来就推崇孝道,《弟子规》开篇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对于父母要讲“孝道”,要听从父母,不顶撞父母;另一个方面还说到当父母有过错的时候,作为子女的我们就要注意方式方法向父母“谏使更”。即“亲有过,谏使更;贻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当然,孝悌不仅是在亲人之间,也在平常的人与人交往之间。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期,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正在转型,不少家庭因为经济原因、社会原因矛盾重重,家庭成员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情感冷漠,关系紧张,甚至暴力冲突等情况,《弟子规》所强调的“孝悌”思想,无论对于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维护家庭亲情和促进家庭和谐等方面,还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强调个人注重提高道德修养,从日常生活中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众人皆知,却难在实践上。《弟子规》通过一些言简意赅的行为规范,浅显易懂的做人准则教人们如何实践。既没有复杂的论证,也没有冗长的大道理。它把先贤的道德要求条理化具体化,加工成上千字的日常行为规范,不但具体到位、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而且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个人的成才来说,《弟子规》讲到“谨而信”、“泛爱众”、“能亲仁”,就是要求我们把道德教育与人格塑造紧密结合起来,品德和文才协调发展,行为美与心灵美和谐共生,外在表现与内在品质达到统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历来重视对高尚人格和完美人品的追求,《弟子规》中关于人格修养的要求与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修养要求一脉相承,也把德育作为养成完美人格的目标之一。

四、《弟子规》中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

《弟子规》能够在在现代的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不是一个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简单回归的文化现象,我们需要对《弟子规》做出深入的考察研究,才能做出一定程度上的评价,纵然里面有各种现实和传统的原因,不妨让我们分析一下它在现代道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一)《弟子规》其中的道德规劝教育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在中国流传几千年儒家文化,有着深厚积淀氛围的文化背景下,它仍然适应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儿童启蒙教育。即使近代中国引进西方幼儿教育思想,《弟子规》中符合民族心理的教育思想与思想方式,是最适合国情的。文化具有民族性,特定的文化是特定的民族创造的,适合特定的民族。

(二)《弟子规》中道德教育思想具有传承性,它的成书是一个文化的积累和传承过程,必然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复兴。《弟子规》已经传承三百多年了,期间虽然一度终断,但至今仍然流传下来,是因为其中的道德教育思想符合新时代的道德教育的需要。《弟子规》中优秀的道德教育思想,必然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传承下去。

(三)《弟子规》中的道德教育思想超出了蒙学教育的范畴,对整个中国思想道德教育领域的发展创新都有普遍意义。《弟子规》虽然成书于封建社会,是封建社会为维护其统治向儿童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的启蒙读物,内容不乏封建社会糟粕的东西,但选择性的吸收后,我们仍然可以学习其中的优秀成分。在今天的大学道德教育、成人道德教育,我们都可以看见《弟子规》的身影,它的教育范围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蒙学教育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群体,对各个阶层的道德教育具有普遍意义。

(四)《弟子规》这一类古代道德教育的书籍,在新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代“国学热”、“新儒学”的大潮下起到先锋作用。它宣扬的“忠孝仁爱”等思想对今天的道德教育仍有积极意义,体现了传统经典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是我们在当代教育发展过程中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亦是认真解读和继续发掘整理的财富。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优秀道德教育思想浩如烟海,《弟子规》中的优秀道德教育思想仅仅是遗留下来的沧海一粟。对待传统文化经典,我们需用辩证的眼光去审视,审视其“传统”中蕴含着“现代”、“现代”中保留着“传统”,两者和谐统一的现实意义。在经历着转型的中国,我们肩负着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的复兴需要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的复兴离不开道德教育的支持,更需要我们发掘传统道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学习其中优秀的道德教育思想,推动中国道德教育和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学前教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第84页.

[2]乔卫平.中国教育制度史(第三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第277页.

作者简介:彭博(1988-),男,贵州大方人,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史专业。

猜你喜欢
弟子规现实意义道德教育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弟子规
弟子规
弟子规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