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平
气虚体质如何养生
传统中医所说的气,是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它由肾中的精气、脾胃吸收运化的水谷之气和肺吸入的空气等几部分结合而成。身体元气不足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中医上称为气虚。如果身体出现气虚的表现,那么就是中医所说的气虚体质。
一、什么是气虚体质
按中医观点,气虚是指机体元气不足、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抗病力减弱的病理变化。如果身体呈现出这些特点,就可以确定是气虚体质。
气虚体质是由于肺脏、脾脏、肾脏三个脏器的功能相对不足,尤其是肺脏、脾脏功能不足造成的。中医认为身体中的“气”是由空气、谷气、元气组成的。空气由肺吸入,谷气从脾产生,元气自肾提供。
肺脏主管呼吸,主皮毛,和气息、呼吸、出汗有关;脾脏主管运化、升清、营养输送、提升血压、固定脏器;肾脏主管二便、前后二阴、月经、白带正常及排泄。
二、气虚体质是怎样形成的
气虚体质也可以进一步细分。在中医临床上,气虚包括肺气虚、心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多种类型。气虚体质也有两个深层次因素: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1.过度劳累。中医上常讲“劳则气耗”,即操劳过度会消耗元气。因为元气是一种能量,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体中发挥着它的功能。
在人们比较疲劳的时候,很容易患上感冒。而在劳逸结合,工作之余适当休息的时候,感冒的发生率就相对较少。之所以如此,与我们体内元气的循环补充密切相关。
如果在一个正常的范围内利用元气,再有规律地用足够的物质去补充,转化为新的能量,那么我们的元气就能大致保持充盈。如果消耗太过,又没有及时补充,能量的支出与供给处于一个不平衡状态,那么元气就会损耗得快,以至于越来越少,形成气虚。如果元气过度透支,那么就很容易得病。
2.过分安逸。《黄帝内经》说“久卧伤气”,意思就是过分安逸,对机体的元气会有损伤。元气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要在体内运动。假如生活过分安逸,整天吃饱了躺着不动,元气就不能正常地舒展运动。久而久之,会使元气的运行减慢,机体就会受损。这时最先连累的就是脾。因为脾位于身体的中部,是气机的转输站,关系着体内元气的上升与下降。传统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四肢不运动,就会影响脾的运化。所以长期卧床的人食欲必然较差,消化不好,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降低。后天之气的生成也就少了,机体自然就伤到气了。
3.罹患重疾。大病久病之后,人体时常会感到气力、精神不比从前。这是因为重大疾病往往会使体内元气大伤。因此,大病初愈后,机体往往呈现出气虚的特征。
4.劳心思虑。长期的过度用脑,劳伤心脾,也容易导致气虚。这是劳神过度所致。例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在刘备死后辅佐刘禅,一面治理蜀国,一面积极北伐魏国。他事必躬亲,结果心力交瘁,最终死于五丈原。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诸葛亮极有可能死于因神思过度而导致的严重气虚。
5.劳力伤气。劳神过度会伤元气,劳形过度,同样会促生或加重气虚体质。重体力劳动者或职业运动员,时间长了也会伤气而导致气虚。他们的身体看似很健壮,但这往往是一种假象。到了中老年以后,气虚体质会逐渐表现出来。
6.乱服药物。有些人认为自己有内火,常擅自服药祛火。殊不知这样很容易伤到元气而导致气虚。中医认为,经常服用清热解毒败火的中药,或是长期服用西药抗生素、消炎镇痛药、激素类药物,也会促生或加重气虚体质。
7.心情压抑。长期心情不畅,肝气郁结,很容易促生气虚体质。但凡肝气不舒畅,脾脏就在劫难逃,引起“生气之源”脾虚。脾虚了,气还会充盈么?《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总是眉头紧皱,心情郁结。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她一向身体消瘦,弱不禁风,面色苍白,倦而无力,就是严重气虚的表现。而这是因长期肝气不畅而导致的。随着气虚的日益严重,免疫力严重下降,最终患上了肺结核。
8.长期节食。当机体摄入营养不足时,也会形成气虚。这种情形常见于减肥的女性。为了身材,女孩子忍痛节食,且不说是否收到减肥效果,却很容易形成气虚体质;此外,还容易形成血虚,影响月经。因为过度节食会造成气血化源不足,而使身体缺少营养,造成行经不畅或闭经。
三、气虚体质的常见表现
气虚体质的人主要表现为体力和精力不足,稍微劳作便有疲劳之感。气虚体质的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都比较低下,常表现为气息轻浅、少气懒言、气短、疲倦乏力、语声低怯、肌肉松弛、排便无力、内脏下垂、血压偏低、常自汗出、头晕目眩、女性白带偏多、月经淋漓不畅、经血色淡等。
气虚体质之人情绪敏感不稳定,容易感冒、皮肤容易过敏、经常打喷嚏。
四、气虚体质的形体特征
气虚体质的人形体消瘦或偏胖,肌肉软弱、身体疲倦乏力、面色苍白、气息清浅、语声低怯、常自汗出、稍加活动出汗现象更加严重。心里常感到发慌、食量减少、舌淡苔白、脉搏跳动虚弱。
五、气虚体质的性格特点
气虚体质的人性格一般内向,不愿说话、语声低微、疲倦无力、情绪敏感、不稳定、比较胆小、不爱活动。
六、气虚体质者易患的疾病
气虚体质的人容易肌肉无力,失眠健忘;心悸气短,易患感冒;气虚者还经常头晕,血压偏低;女性常伴有常月经不调或闭经,食欲不振;易患内脏下垂的疾病,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直肠脱垂等。此外,气虚者毛发没有光泽,脸上常见色斑;常患有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有习惯性便秘,慢性盆腔炎。
七、气虚体质的调养原则
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肾藏元气,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在补气养气时,脾、胃、肺、肾都应同时进行温补。
八、气虚体质的调养方法
1.精神调养
气虚者应当乐观、豁达、心情愉快,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和。不可过分劳神,避免过度紧张,也不宜过思过悲。endprint
2.环境调摄
气虚体质者一定要适时根据季节变化调养自身。春秋之际,保暖防冻;夏季乘凉,温度不可过低;冬季尽量避免长时间室外活动,并且保暖。
3.起居调节
气虚体质者,日常起居一定要有规律,谨避风寒入侵。夏季中午应适当休息,保持充足睡眠。平时要注意保暖,尽量避免出汗受凉。要避免过于劳累,以免劳神伤气。
4.饮食调养
气虚者宜食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性平味甘或甘温的食物和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物。
气虚体质者可以依据自身症状,对饮食进行针对性的调节。如果经常性的周身乏力、腰酸,是肾气虚的表现,可常食山药、小麦、大枣、胡萝卜、栗子、香菇、鸡肉、鹅肉、兔肉、鹌鹑、青鱼、鲢鱼、海参等。如果经常气短,大便稀,食欲不振,则是脾气虚的表现,气虚体质者可选择山药、牛肉等。
5.运动锻炼
气虚体质者不宜做大负荷运动和出汗太多的运动,忌用猛力或做长久憋气的动作,可做一些柔缓的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做操等,并且要持之以恒。肾为元气之根,不妨经常练习利肾养肾的气功,主要有下面几种:
两肘上举:端坐,两腿自然分开,双手屈肘侧举,手指伸直向上,与两耳平。然后双手上举,两胁部感觉有所牵动时随即复原。每日连做10次,对气短、吸气困难者,有缓解作用。
抛空:端坐,左臂自然屈肘,置于腿上。右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抛物动作3~5次。然后,右臂放于腿上,左手做抛空动作,与右手动作相同,连做5遍。
荡腿:端坐,两脚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转动身体3次,然后两脚悬空,前后摆动十余次。本动作可以活动腰、膝,具有益肾强腰的功效。
摩腰:端坐,宽衣,将腰带松开,双手相搓,以略觉发热为度。再将双手置于腰间,上下搓摩腰部,直到腰部感觉发热为止。搓摩腰部,实际上是对腰部命门穴、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等穴位的自我按摩,而这些穴位大多与肾脏有关。待搓至发热时,可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温肾壮腰之作用。
“吹”字功:直立,双脚并拢,两手交叉上举过头。然后弯腰,双手触地,继而下蹲,双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每日可连续做十余次,可固肾气。
6.食疗保健
(1)大枣、山药、芝麻、桂圆、南瓜、胡萝卜、核桃等补气类植物:具有健脾益气、养胃生气、肾藏元气、气生化源的作用,适用于体倦乏力、气短懒言、精神疲惫、腰膝酸软等气虚体质者。这类保健品还可以调理因气虚引起的咳喘无力、食少腹胀、大便溏泄、心悸怔忡、睡眠障碍等症。
(2)灵芝:灵芝味甘平,无毒,有养心安神、补气养血、止咳平喘之功效,具有补益强壮,扶正固本之功效。
灵芝归脾经、肺经、心经、肝经、肾经。对气虚或气血不足而引起的失眠、心悸、健忘等症,食用灵芝类保健品,会有较好的效果。
(3)五味子:五味子味甘、酸,性温,归肺、心、肾经,适用于气虚体质。五味子多用于气虚津伤、体倦多汗、短气心悸、肺气不足或肺肾两虚所致的喘咳,或喘咳日久,肺气耗伤;心阴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肾气不固,遗精、尿频、或脾肾两虚,久泻不止等症。
(4)冬虫夏草:冬虫夏草性质平和,不寒不燥,适用于气虚体质,具有补肺、补肾和护肝养肝的效果,对由肺肾两虚引起的咳嗽气促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5)红参:红参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经,对气虚体质有良好的改善作用。中医认为,红参能大补元气,益气生津,宁神益智,补五脏气之不足。
(6)西洋参:西洋参偏凉,具有益气养阴生津之功效,对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口干、脉虚数等有明显效果。
7.禁忌
气虚体质者,一定要忌吃破气、耗气食物,如萝卜、山楂、槟榔、柿子、薄荷、胡椒等,还要忌食生冷寒凉食物和油腻等。
另外,气虚者感冒时,切忌进补或吃补药。因为身体受凉、受风寒时,需要将病邪驱出体外,如果这时进补,反而容易将寒气闷在体内,以致形成其它病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