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辉(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体育部 福建厦门 363105)
目前,龙舟竞技运动已在世界各国大学广发开展,同时龙舟竞技运动也是各国相互交流学习的枢纽。而高校龙舟竞技运动现在也已得到我国体育系统以及教育系统的广泛重视。同时研究龙舟竞技运动的学者队伍也逐渐壮大,所研究的方面主要有龙舟文化、生理特性、相关产业进程、体能素质、机制研究、训练方式等。不过,单纯以竞技角度去探究龙舟竞技运动的学者却少之又少。
当今高校龙舟运动正处于发展阶段,那么要怎样提升高校龙舟竞技水平,是相关人士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所以,文章将以高校龙舟竞技运动发展趋势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探究,相关内容如下所述。
现在国内高校龙舟运动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包括:(1)经费问题,经费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着高校龙舟运动的进程。一般来说龙舟运动为高投入、高回报的体育竞技项目。而龙舟运动的开展要有其特色,同时要在相关赛事中获得好成绩,从而提高院校的知名度及影响力,这都从根本对传承传统文化起到促进作用。而一支高校龙舟队要拥有较高的竞技能力与良好的社会形象,所以对经费是有一定的需求的,而一些竞赛所必需的装备、训练、等费用, 每年至少也需要几十万。如此高昂的费用对国内一些高校来说是不小的负担。(2)训练场地与高校龙舟运动的发展不相匹配。龙舟运动的开展会依附于江河及湖泊。在国内很多南方地区,尽管湖泊及江河较多,不过高校多位于大中城市,因此不得地利,这也为龙舟运动的训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3)缺乏一支有实力的教练队伍。最早的龙舟运动只针对于民间,且运动形式较为松散,但是目前龙舟竞技运动已成为世界性质的、有组织的当代体育竞技运动,不过在这方面,国内缺乏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就像近年来在国内某大城市召开的中国龙舟协会技术研讨会上,一些专家所指出的:国内龙舟运动近年来的发展与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且进程迅速,同时在世界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不过与其他项目相比较,国内的龙舟发展正处于缺乏人才、传承难的阶段,而针对龙舟的竞技技术的理论报道更是少之又少。从而,一些龙舟运动开展时间较短的高校,此问题更为显著。
目前龙舟运动已成为亚洲运动会、我国农民运动会、国内体育大会以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一个比赛项目,而且在未来也可能被纳入到更多国际或国内的体育大赛中。由此我们得知,龙舟竞技现在已被国家、相应体育部门以及省、市所高度重视。现在国内的很多省、市都在筹划构建自己的龙舟队,从而参加相关赛事,同时努力获得理想的成绩。由于经济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国内很多数省、市都没有一只专业的龙舟队伍。要解决这一问题,寻找符合实际的处理方式,现在还存在不少阻滞。高校有较为固定的人才资源,其中有教练以及运动员,而高校却没有足够的资金。若省、市将有限的经费投放到高校龙舟竞技队伍,同时和高校一同构建龙舟队,那么这只龙舟队就能够代表省、市去参加一些赛事,同时也能够代表本校去参加高校类的相应赛事,从而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目前国内的上海海事大学以及广西民族大学都借鉴了此发展体系,经实践证实,有较强的可行性。
一些聪明的企业家以及商人,都会将文化和体育当成是一种资源进行发展,从而以赞助的形式去塑造城市与企业形象。龙舟竞技发展态势如此之快就是得益于此。很多高校龙舟竞技运动都是通过龙舟搭台,依附于经济的运作体系。通过实践也证实了近几年在我国龙舟月活动中,此运作体系产收益了非常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所以,高校要全面抓住这一契机,积极的与相应企业合作,从而深化校企合作的龙舟运动发展体系。
就高校龙舟运动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来看,我们一定要走多元化发展的途径,同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未来发展的态势。比如,可以让高校龙舟队与地方有实力的企业协同合作,当地政府也要对其予以经费上的帮助,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与保护措施,促进高校龙舟队全面的走入基层,与群众互动,从而渗透龙舟运动的文化,而且可与群众进行交流、宣传以及战术指导等活动,从根本加强群众对龙舟运动的支持与认可。
高校龙舟运动要深化自身构建,同时要全面依附于新校区建设之机自行构建龙舟训练基地,还可以和各省、市一起构建龙舟训练场。高校要加速龙舟高水平教练及裁判员的培训,从根本提升裁判及教练的工作能力,且按时开展高校龙舟运动讨论会。
国内的大学龙舟竞技运动要主动、有指向性的向国际化方向靠拢。国家教育系统以及体育系统要全面利用大学生龙舟赛的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体育协会构建国际大学生龙舟联合会,国内大学生体育协会要将龙舟竞技纳入到大学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之中,同时要加大力度将龙舟竞技推到国际大学生运动会中。
[1]孙兵,王茂,王宗平.新模式下大学体育龙舟运动品牌构建与特色课程建设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581-582.
[2]田振华,吴晓峰,李云勇,等.我国高校龙舟优秀运动员体能特征及其评价模型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6(4):393-398.
[3]吕赟,徐长红.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体化发展模式的思考[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13,11(8):827-231.
[4]张治军.山东省小城镇社区体育开展现状及发展模式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12,15(1):106-107.
[5]刘明辉.龙舟竞渡的功能特点与龙舟文化的经济社会效应[A].2012第五届海峡两岸端午龙舟文化论坛论文集[C].2012,12(9):1031-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