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晓晓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河南开封 475001)
高校体育院系作为培养体操人才的主要基地,培养的体操人才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小学体操教学和社会的需要,所以,高校对于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服务于中小学体操教学和社会的需要。然而目前高校体操教学内容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培养的体操人才无法适应中小学体操教学和社会的需要。所以,高校体操教学内容中存在的一些现实性问题,应该是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和认真研究的。
本文以我国高校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高校体操教学内容的历史演变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体操教学内容的现状提出合理的建议。
有研究认为,就我国目前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结构体系的源流与肇始来说,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西方竞技体育内容、体操内容三大体系。在这三大内容体系中,体操内容是最早、也是唯一一个专门为学校教育而开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而设计的教学内容。17世纪,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的古茨穆斯,在总结博爱学校体操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依据社会的需要和学校教育的目标,不断创新和完善体操教学内容,设计、开发出一大批关于身体练习的徒手和器械动作,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体操教育体系并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古茨穆斯的学校体操教育实践得到了欧洲各国教育实践者的普遍认可,在欧洲各国的学校教育中得以迅速传播,并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古茨穆斯认为体操有两大功能:一是满足学生的身体机能发展需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二是通过练习使学生身体趋向完美。因此,古茨穆斯的学校体操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跑、跳、投掷、角力、悬垂、平衡、搬、举重物、手倒立、拔河、跳绳和翻滚、舞蹈、步行和士兵运动等8大内容体系。古茨穆斯的学校体操教育思想和他的体操教育内容体系为近现代学校体操教学内容的不断完善和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世纪,欧洲大陆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学校体操教学内容也在古茨穆斯体操体系的基础上,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一契机也激发了学校体操创新和改革的浪潮。欧洲各国先后出现并兴起了德国兵士体操、瑞典器械体操、丹麦保健体操、英国柔软体操、美国韵律体操等诸多流派,学校体操教育在这一时期得以深度交流、广泛传播和迅速发展,并以其多样性的动作练习形式和对学生全面的教育功能,确定了其在学校体育中的重要地位,成为西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德国兵士体操的教学与训练体系从日本引入我国,成为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自此,我国学校体操教学内容随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目标的不断更迭而得以完善和丰富,主要有兵式体操、器械体操、韵律体操、舞蹈、保健体操等内容,这些内容也成为了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主体,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中都占有很大的分量。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从前苏联引入了一套完整的现代竞技体操内容体系,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近40年里,竞技体操运动以其独有的健身健心方式和现实社会价值,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青睐和政府与社会的重视,与已有的体操教学内容一起,成为了当时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主要内容之一,也形成了我国现今的体操教学内容体系。进入8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许多新的身体练习形式和内容被引入学校,体操教学的地位由于诸多原因逐渐下滑,许多体操教学内容被边缘化,如今体操教学也正在悄悄淡出学校体育教育的课堂而步入低谷。学校体操教学呈现的这一滑坡现象,与学校体操师资队伍、体操教师水平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校体育院系作为培养体操人才的主要基地,培养的体操人才主要是为了满足中小学体操教学和社会的需要,所以,高校对于体操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服务于中小学体操教学和社会的需要。然而目前高校体操教学内容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培养的体操人才无法适应中小学体操教学和社会的需要。所以,高校体操教学内容中存在的一些现实性问题,应该是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和认真研究的。
在对专家的访谈和资料收集过程中,研究初步发现高校体操教学内容存在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体育院校的体操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性体操内容为主。随着学校体操竞技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造成体操教学内容单调,缺乏趣味性,丰富的体操教学内容已被单个的竞技化的体操内容所取代。
对于学生掌握体操教学内容的评价结果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不相符。对于学生掌握体操动作主要是由教师来评价,在考核中学生即使是在帮助下完成的动作,教师也会给及格,但是在中小学体操教学中,教师都无法单独完成的动作,怎么去教学生,所以其评价结果与学生实际能力不相符。
在所有的体育项目中,体操是唯一一个通过自身对肌肉控制的一种练习。而某些体操动作会随人们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的退化而出现动作技能的消减,而无法与终身体育衔接。而现在体操课中,存在着教师所教的体操教学内容学生毕业后可能用不上、学生感兴趣的教师没有教等现象。
一些体操教学内容因受诸多因素(如课时少)的影响,其锻炼价值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对于体操动作的学习失去了目的性。由于体操教学的特殊性,我们对于一个体操动作的学习,通过一两次课可能无法及时体现出体操的健身效果,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体操动作,所以学生对于体操的学习目的性不强。
高校体操教学内容已不适应中小学体操教学的需要。目前中小学体操教学由于受场地器材等因素的限制,体操教学内容主要以队列队形和徒手体操为主,而高校开设的体操教学内容主要偏重于竞技性体操动作,忽略了基本体操的重要性。所以说高校体操教学内容已不适应中小学体操教学的需要。
在制定体操教学大纲时,要针对学生、社会和体操学科自身的发展,选择更为合理的教学内容。针对高校体操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各个高校根据自己具体的情况做出对体操教学内容更加合理的调整。同时高校学生也要更加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1]童昭岗.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S].2003.
[5]季彦霞,李建华,李勇,等.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及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5):52-55.
[6]王健.河南省高校体操课程教学改革现状与对策[J].体育学刊,2005,12(5):78-81.
[7]宋战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有关体操教学内容的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208-209.
[8]沈芝萍.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的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07,29(6):81-85.
[9]吕万刚,孙立海.体育院系体操普修课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