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珣
(珠海市体育运动学校 广东珠海 519000)
从大运会体操冠军沦落到街头卖艺的张尚武,到冠军搓澡工邹春兰,卖金牌的艾冬梅等人的遭遇,使人们的目光聚焦在我国大批专业运动员身上,因小小年纪离开学校,进入专业队训练,造成文化教育的缺失,在退役后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和很多中小学校忽视体育造成学生体能、体质、视力持续下降的社会问题。引进社会广泛关注,推进体教结合纵深发展已刻不容缓。
体教结合就是要充分整合、利用和优化体育、教育两家的资源优势,使文化教育、学校体育和运动训练有机结合。既能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又能更好地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查阅近几年来的有关资料,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必要的依据。
走访了专业运动队、少体校、各中小学的管理人员、教练和教师,听取他们关于体教结合的若干建议。
对获得的文献资料及对体育教育各界人士的访谈录加以分析归纳、整理并提出个人见解。
中国的体育忽视了教育,中国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也不重视体育。目前,中国的教育系统,特别是很多中小学校忽视体育。体质监测结果表明中国学生体态继续发胖,体能和视力持续下降,不仅影响个人健康,长此以往还将影响民族素质和国家竞争力。根据《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首要原因是“学习压力大,没有足够多的体育锻炼时间”。事实上,全国中小学校,重学习轻体育的现象普通存在。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压缩体育课程用以补习文化课已经成了不少学校的“第一选择”。而课余时间,学生参与室外锻炼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更是令人担忧。常见有报道,军训时晕倒一片学生,体育课上,学生跑步猝死的情况,令人痛心。体育回归教育,回归校园,救救被课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孩子们吧,只抓文化学习,不重视体育,也将导致人的畸形发展。“书呆子”或“病秧子”,纵然再有学问,也将因身体情况无力服务于社会。
体教结合可以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将青少年从繁重的功课中解放出来,让更多的孩子走出课堂,走进操场,保证学生每天课余体育活动时间,全面增强学生体质。
中国的运动员教育是游离于普通国民教育之外的教育,他们小小年纪离开学校进入专业队进行封闭式训练,缺失文化学习。同时,他们还要走教育的晋升路线,还需要获得文凭,使得运动员必须走特殊通道才能解决升学问题。否则,很难跟正常接受教育的学生竞争,所以很多家长会担心因运动训练影响学习而不愿意让孩子参加运动训练。这成为后备人才萎缩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国家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3号明确指出:“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推进体教结合纵深发展,促进体育后备人才的全面成长,即是提升业余训练科学水平的主要工作,也是保障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具体措施。
体教结合针对运动员个体而言,即运动员应该在接受运动训练的同时接受文化教育,文化教育与专业训练同等重要,是运动员出成绩的双翼。运动员文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运动员体能开发和技术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运动水平的高低,文化素质高,体能潜力就挖掘得更充分,运动水平提高就快。运动员学习文化,接受教育不单是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需要,更是职业本身的需要,体教结合是以培训智体型运动员代替过去的体能型运动员为目的。
体教结合对各级学校而言,是把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纳入教育体系,使竞技体育与教育充分融合,不仅可以促进竞技体育人才提高文化水准、人文素质和专项理论水平,为取得优异运动成绩奠定基础,而且为其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养料。竞技与教育融为一体,对全体青少年儿童学生施教,利用竞技的固有特点和广大青少年儿童学生对竞技的适应性,把运动训练贯穿于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全国大中小学课内外体育活动为主要平台,使全体学生在身体力行的体育运动中接受各方面教育,从而体现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并获得自然的发展。体教结合意味着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是一般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运动训练成为普通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培养运动员成为四有人才。竞技体育与教育的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未来我国竞体运动发展的必经之路。
招生困难,是很多体育运动学校选材面临的问题,很多家长和文化课老师反对学生参加运动队训练,认为运动训练影响文化学习,影响升学考试。优秀的体育后备苗子难找,选材条件突出的学生人数在逐年下降。纵深体教结合,才是抓好业余训练工作的源头活水。各级体校也在尝试各种训练模式,如“三集中”训练、“走训”等,学生们平时在各个学校学习文化课,下课后来训练,这样既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又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学习质量。
开展校级运动队建设可以活跃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竞争性是体育本质特征之一,开展多种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体验乐趣,弘扬“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合作、顽强拼博”的中华体育精神。
(1)体制上的结合,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共同推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将适合学生特点,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项目布局到学校,扩大校园课余训练队伍,选派一些专业教练员和退役的优秀运动员进入学校,指导学生业余训练或直接带队训练,帮助学校提高训练质量,不断提高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质量。
(2)加强对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引导,促进学校创建具有丰富体育特色的校园文化。
(3)开展学校从事课余训练体育老师专项技能培训,提高课余训练体育老师的带训水平。
(4)体育运动学校和运动队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与优质体育资源的结合,让优秀教师进入体校,根据体校的办学特点和运动员特点,制定课程计划。
目前的体教结合中还面临着很多的难解之处,还需要我们探索和研究。
很多学校在体教结合这个问题上都存在自己的隐忧,因为即使是简单的体育课也存在着学校必须负责的安全隐患,更不要谈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了。家长怕孩子吃苦、受罪,学校则因为体育活动“有风险”忌惮让孩子们大量参加体育活动,某地一名学生跑1000m倒地猝死,很多学校马上取消了1000m长跑等,这反映出学校体育运动的尴尬现状。
“学训矛盾”问题是体教结合中最常遇到的一大问题,竞技体育与文化学习的矛盾,历来困扰着运动员,他们抓住了竞技水平提高的最佳时期,却失去了文化知识学习提高的最佳年龄。怎样不让体育训练影响文化学习,如何将体育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还需要我们探索和研究。
“体教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发展,为国家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整合体育教育等资源而实施的人才培育战略的重要措施,体现了体育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1]陈希,仇军,陈伟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2004(5).
[2]苗治文,李勇勤,张大庆.论举国体制的改革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
[3]仇军,陈伟强.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来源与构成模式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