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梅
【摘 要】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以及大量跨国公司和集团的出现,英语越发显得格外重要。我国中小学就开始进行英语的教育,很多老师开始关心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在如今倡导“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分层教学是有效的途径。分层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首先解释了分层教学的概念以及原因,接着阐述了初中英语进行分层教学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英语;应用
传统的英语小学是采用满堂灌的方法,但是,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一节课下来就会使得有一些学生无法得以消化,很难达到教学的目的。分层教学体现了面向学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一种教学手段。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以及原因
分层教学是根据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学习要求,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进行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速度,来获取数量、层次不同的知识信息,属于一种现代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个体差异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研究表明,随着普及义务教育的发展,初中要废除考试选择,加上改革开放逐渐引起人口流动、家庭背景差异问题,也许今后的学校中个别差异问题会比过去更加突出,分层教学将有研究的必要性。
二、进行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策略
1.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接受能力,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为优等生,基础知识扎实,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反应敏锐,接受能力也较强。B为中等生,对英语学习有兴趣,学习成绩一般或者不太稳定,有的比较聪明但是不够努力,有的认真刻苦,但是学习方法不太对头,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以自学达到目标。C为困难生,英语学习成绩落后,基础知识差,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学习习惯有待改善,掌握语言知识的速度慢,智力活动消极,不善于思考。老师根据每一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材,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
2.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采用分层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分层设计课前预习、分层设计课堂教学、分层设计课后任务等。课前预习分层设计是说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了解课文侧重点,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例如: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1friends中Reading中提供了有关朋友的三段素材。对于C层学生来说要求能够整理出描述人物外貌、个性的形容词如tall、kind等;B层要求在预习中整理描写外貌、个性的短语如short hair、poor eyesight等;A层要求能谈论自己的朋友如外貌、性格等。每个文章的体裁不一样,结构也不同,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设计。课堂教学分层设计是指采用多样化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课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要求,结合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任务来完成。
3.采用辅导分层,分层的评价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有些学生无法在课堂上消化所有问题,应加强分层辅导。充分利用第八节课的时间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查漏补缺、方法指导。对于A层学生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思路分,并提供课外的思考题,B层学生重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C层学生重在最基本的知识点的掌握和基本题型的解决,多给予鼓励。除了个别的辅导外,组织学生开展互帮互助学习小组,使小组学生优化,从而达到学生之间的学习效果的最大。
传统的评价方法是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全体学生,这往往使哪些没有能力达到标准的孩子因为一次次的失败产生自卑,失去学习的自信,从而失去对于英语的学习,而分层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例如:对于C层的学生,如果90分为优秀,那么对于这类学生,只要他们达到60就可以加以表扬,例如:Well done!You can do it better等。对于每一周的检测的时候,每一层都有自己的第一、二、三名,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进行嘉奖,并且通过短信告知学生家长,让家长一起分享学生的进步,这样促使学生不断的奋斗,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分层教学体现的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分层教学的方法能够提高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在各自获得成就感。这种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为之去奋斗,初中英语老师要根据每一堂课的教学活动,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参考文献】
[1]费兆彩.论初中英语分层教学[J].学科教育,2007(6):79-80
[2]石满臣.对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研究[J].教育科学,2013(8):93-93
[3]刘丰宪.初中英语分层教学之我见[J].外语,2012(10):158-159
[4]艾玉芹.初中英语课堂分层教学的尝试[J].文科教学探索,2011(5):41-42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