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原,蒲红
(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61007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当今常见的致残致死性疾病,相对传统的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CT冠状动脉造影(CTA)以其无创、安全、便利成为重要的临床检查手段。但随着CT分辨率及清晰度的提高,高电离辐射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保障影像质量的前提下,如何降低辐射剂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采用低电压(100kV)、低流率对比剂(双低)条件下行双源CT(DSCT)冠脉造影,分析其与传统金标准SCA的一致性,并研究其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5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放射科检查出的冠心病发病史患者25名,年龄40~76岁,平均64.8岁,分别做DSCT冠脉造影和SCA,其间隔时间分别为1~5w。
1.2.1 DSCT扫描方法 1)扫描前患者心率为53~109次/分,平均79次/分,所有患者均阅读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去除患者胸部金属异物,训练患者呼吸,使其能够在扫描期间很好地配合屏气;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在患者肘前静脉注入对比剂,4 mL/s,平均总量70mL;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技术,触发点置于升主动脉根部,触发阈值100 HU,当升主动脉根部CT值达到阈值后,机器延迟5s自动开始扫描,对比剂注射完成后以相同流率加注50mL生理盐水。2)所有心脏CTA检查均使用德国西门子DSCT机(Somatom Definition);扫描管电压100kV,最大电流560mA;CT扫描参数:进床速度27.5mm/r,球管旋转时间为0.33s/r,螺距值设为0.2~0.45,根据心率情况调整,扫描层厚0.6mm;扫描范围自气管分叉上约1cm至心脏隔面,扫描方向从头到脚;扫描结束后,经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处理软件,经过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s,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formats,C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技术(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和心血管优化分析软件等图像处理后,筛选出最佳CT图像用于血管评价。
1.2.2 SCA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Artis zee III ceiling血管造影机,常规经股动脉穿刺插入6F的冠状动脉造影导管。先至升主动脉,然后分别进入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依次行右和左冠状动脉造影,剂量4~8mL/次,团注。右冠状动脉造影采用2~3个体位进行投照,左冠状动脉造影采用4~6个体位进行投照。
2名CT及介入室放射医师依据图像显示情况分别独立打分,以5点赋分法进行评分:5分:血管边缘清晰,显示良好,可用于诊断;4分:冠脉血管及其属支显示较好,可用于诊断;3分:分血管及主要分支显示较好,远端及小分支显示欠佳,可用于诊断;2分:主血管边缘显示毛糙,分支远端显示差,诊断较困难;1分:主干、分支显示不佳,无法诊断。采用美国心脏学会(AHA)-15冠状动脉分段法[1],冠状动脉的3级分支,显示清晰无伪影,与冠状静脉区别明显,则该图像判读为优良。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DS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狭窄≥50%节段,与1~5 w后该患者群的SCA结果分析比较,判断DSCT诊断的敏感度与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等级变量秩相关分析,假阴性及假性错误情况评判采用分类配对资料的Bowker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名患者DSCT冠脉造影,患者共显示血管365段,其中显示优良为339段,优良率为92.9%。两种方法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要求,双低条件下DSCT组中5分18例,4分5例,3分2例;SCA组中5分20例,4分4例,3分1例,两组图像主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
DSCT冠脉造影与同样本患者SCA结果比较(见表1)。以SCA为金标准,与DSCT冠脉造影对照,将各支造影结果合并(见表2),以≥50%狭窄节段为界,双低条件下DSCT冠脉造影诊断的敏感度91.5%,特异度95%,阳性预测值83.2%,阴性预测值97.9%。等级变量秩相关分析对比SCA,其相关系数r=0.84。Bowker检验分析有20个节段误判,其中假阳性14个节段,假阴性6个节段,分布不对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表1 DSCT冠脉造影与SCA结果比较
表2 各支造影结果合并比较
SCA作为有创性冠状动脉狭窄的检查手段,风险高、费用贵,难以成为常规的检查方法[2],目前替代性检查手段日益多样,其中CT冠脉造影因其便利、低风险性和有效性,临床应用日趋广泛。而DSCT因双放射源扫描,极大提高了时间空间分辨率,较好解决了心脏搏动性伪影等问题,因而在心脏扫描方面优势独特[3,4]。但双放射源的使用是否会带来放射剂量相应成倍增加的风险,也成为学界较为热门的课题之一。CT检查最常用降低辐射剂量的手段有降低管电压和电流、增加螺距及层厚、减少扫描长度、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以及新的重建算法等[5]。DSCT可在放射源旋转90°后完成常规CT旋转1周的扫描量,且可根据患者体质量等自动调节扫描参数以减少辐射量。目前新一代大螺距双源Flash CT更达到了亚秒级的采集扫描方式,最快可0.25s扫描完心脏,并且其时间分辨率也进一步提高,从而为低剂量对比剂的使用提供可能。
心脏造影时,扫描范围内存在乳腺等对X线较敏感的组织器官,因此更需要合理降低辐射剂量,减少对患者的危害,本研究探讨在双低条件下使用DSCT扫描。传统CT为提高图像清晰度、降低信噪比,须保持足够的管电压,尤其随着心率的增加,为达到相应的时间分辨率,必然加大辐射剂量。而DSCT因扫描时间缩短,螺距自动匹配技术、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心脏步进扫描技术等特定技术的使用保障了在100kV条件下的图像质量,同时明显降低了电离辐射量。张龙江等[6]研究表明,常规平均有效剂量为3.6mSv,而应用DSCT进行CTA检查的平均有效剂量仅为3.1mSv。本研究发现,应用100kV管电压行前瞻性CTA序列扫描时有效剂量约为1.1mSv,几乎是常规扫描方案的2/3。对于中度以上狭窄节段,检查优良率达到92.9%,与SCA比较两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说明其临床应用具有可行性。
目前在CTA检查中,另一个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是对比剂引发的不良反应问题。除对比剂的过敏问题外,其对肾脏的毒性也引起了临床及放射医师的重视,研究[7]表明,大剂量尤其是高渗性离子型对比剂对肾脏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对此,在不影响图像可读性的前提下如何减少对比剂造成的风险,成为值得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对比剂的浓度、剂量和注射流率均可影响CT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而在对比剂浓度、剂量恒定的情况下,减小注射流率,有利于减少对血管的冲击,特别是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因而降低了使用对比剂的相关风险。CTA检查的常规注射流率为5~6mL/s,而本研究采用4mL/s的注射流率,即使血管条件不好,患者也可以进行CTA检查。在CT常规扫描条件下,因低流速注射,冠脉内血液含碘量减少,降低管内CT值,影响造影清晰度,但由于本研究配合100kV扫描,增加了X线的衰减率,补偿了CT值的降低。另外,因管电压低,图像的SNR(信噪比)下降,采用迭代重建算法进行处理,提高了100kV条件下的图像质量。另有研究表明,根据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及平均心率个性化地使用对比剂,更利于减少毒副作用,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但如何制定具体方案与模式,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探索。
本研究中,与SCA进行对比,对≥50%狭窄的节段,双低条件下DSCT冠脉诊断的敏感度为91.5%,特异度为95%,阳性预测值83.2%,阴性预测值97.9%,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同时两者相关分析时,其等级秩相关系数较高,达到r=0.84,临床意义较大(见表2),与国内外有关研究[8,9]类似。在今后研究中,可应用双源双能量的特点,在双低条件下,增加对比剂与血管内膜斑块的对比显影,使其在冠状动脉狭窄的细节分析中体现更多优势。
总之,在双低条件下行DSCT冠脉造影,可降低患者使用对比剂带来的风险,同时在影像质量上与SCA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而其临床价值较高。但考虑到造影质量存在错综复杂的人机影响因素,优化造影方案、实施个性化配置,是进一步深化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
[1]Austen WG,Edwards JE,Frye RL,etal.A reporting system on patients evaluated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Report of Adhoc Committee for Grading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Council on Cardiovascular Surgery[J].Circulation,1975,51(4 Suppl):5-40.
[2]Nieman K,Oudkerk M,Rensing BJ,etal.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J].Lancet,2001,357(9256):599-603.
[3]Scheffel H,Alkadhi H,Plass A,etal.Accuracy of dual-sour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First experience in a high pre-test probability populationwithout heart rate control[J].Eur Radiol,2006,16(12):2739-2747.
[4]Ropers U,Ropers D,Pflederer T,etal.Influence of heart rate on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J].J Am Coll Cardiol,2007,50(25):2393-2398.
[5]周璐,金征宇,张竹花.双源CT技术及其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8,24(2):264-266.
[6]张龙江,卢光明,郭华,等.双源CT心肌桥的检出率、解剖病理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18(12):874-878.
[7]McCullough PA,Adam A,Becker CR,etal.Risk prediction of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J].Am J Cardiol,2006,98(6A):27-36.
[8]郭华,张龙江,江时森,等.双源CT成像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中价 值 的 初 步 探 讨 [J].医 学 研 究 生 学 报,2007,20(7):727-730.
[9]Johnson TR,Nikolaou K,Busch S,et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dual-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Invest Radiol,2007,42(10):684-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