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郭 隆
作为一个社会人,就理应参与公益事业,多奉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京剧艺术200余年所蕴涵并传递给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观。
俊美的眼神闪动着灵秀,不经意间的手势也带出委婉。即使是在咖啡厅里聊天,一谈及京剧,姜亦珊自然流露的微小动作,都是一种美的浓缩和展现。而这背后,是她对国粹艺术一直以来的爱与执著。
提及青年京剧演员姜亦珊,她俊美的扮相和细腻浓郁的张派(张君秋派)唱腔,越发被京津沪的老戏迷们认可与喜爱。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和北京市助残爱心大使,她更是为普及京剧艺术、呼吁社会为慈善事业献爱心尽力尽责。
与“梨园行”里的世家子弟们相比,纯粹的“门外汉”从自幼成长的艺术环境熏陶,到真正入行端起京剧这碗饭,都更需要天赋的赐予、艰辛的努力以及机遇的垂青。“我家祖上八代没有搞文艺的,我能走进梨园行真的是非常幸运。”姜亦珊所说的“幸运”首先来自她的母亲。1991年,沈阳艺术学校京剧班招生。讯息传来,酷爱京剧的母亲立刻带着12岁的姜亦珊去考试。凭借清新的气质和自小打下的舞蹈功底,姜亦珊从1000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最终被录取的五人之一。自此,一个如诗如画、多彩多姿且凝聚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京剧艺术世界,成为姜亦珊一生用心追求的人生航标。
“老师吊嗓子喊在‘哆’,我能喊在‘咪’,总能翻一个八度。”凭借天赋的嗓音条件和艺术悟性,姜亦珊从第一天张嘴学唱,就没有过荒腔走板、不搭调、不挂味儿,再加上她圆脸庞、大眼睛、高鼻梁的长相,化妆扮相极具古典美女气质。“这孩子是块好材料”,“唱腔扮相都好,祖师爷给饭”京剧院的老师们也为发现了“苗子”感到欣喜。
天资聪颖还需刻苦用心。揣摩唱腔,姜亦珊孜孜以求,《秦香莲》一段“琵琶词”她不知反复唱了多少遍;练眼神、练手势,她每天都练得浑身酸疼,回家上楼时,由于腿疼得厉害不敢迈步,只好爬着上了自家的五楼。
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人,在沈阳京剧院学戏期间,姜亦珊被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有“小张君秋”之誉的薛亚萍老师表演的《望江亭》深深吸引,那细腻而委婉、俏丽而多情的唱腔如电光火石一般震撼着她的心灵。恰逢此时,“全国京剧张派青年演员选拔赛”在天津举行,只学习过《状元媒》一段唱腔的姜亦珊不想错过机会,便按照比赛规定将自己的演唱录音送交组委会。当身为评委的薛亚萍老师听到姜亦珊的演唱后,马上在那盘录音带上画了个小红星作为标记,她凭借多年对张派唱腔的研习与揣摩,认为这个二十出头的“孩子”嗓音条件好,声音有穿透力,且唱出了张派亮丽雅致、清新脱俗的韵味,是新时代的“好苗子”。比赛当天,姜亦珊发挥得十分出色,在强手云集的竞争中蟾宫折桂,荣膺金奖。这为她师承名师、专工张派打下了一个“红底儿”。
响鼓还要重锤敲。2000年9月,痴迷于张派的姜亦珊调入天津京剧院,并如愿拜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薛亚萍老师门下,成为张派再传弟子。在《秦香莲》、《状元媒》、《望江亭》、《春秋配》、《西厢记》等一系列张派剧目的学习中,姜亦珊都得到其恩师倾囊相授。在顶尖艺术家的精雕细琢下,她在唱腔和表演技巧方面越发到位和自如,好学加上苦练终于使得她的艺术突飞猛进。2001年,姜亦珊在第四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荣获优秀表演奖及观众最喜爱的演员;2004年,她进入第四届全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深造;2005年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姜亦珊在第五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中技压群芳荣获金奖。
一个对京剧艺术有着强烈热忱的人,绝不会停下追求的脚步。
多年的勤奋和钻研,特别是梅葆玖、李维康、沈福存、阎桂祥等诸多京剧名家的传授、点播,使得姜亦珊领悟到京剧流派的各家之长和技法特色,她逐步懂得:京剧艺术是极具个性化特征的舞台表演艺术,流派即是个性的产物。
2007年,姜亦珊被调进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在恩师博采众长理念的支持下,又拜梅派大师梅葆玖先生为师,成为梨园行既承张又继梅的京剧演员。
学张派的怎么又改学梅派了?在传统思想意识里,某个京剧演员常被称作是“某派”演员。姜亦珊的“工张兼梅”难免显得有些另类。对此,姜亦珊坚持“转益多师”的观点。“张君秋先生就是梅兰芳的弟子,张派是在梅派唱腔的基础上创立的。两派各有章法,也互有促进。”在姜亦珊看来,张派特色更多的体现在唱腔上,而梅派艺术是集唱腔、身段、眼神等舞台表现之大成,“多掌握一些流派的技法和特色,对于演员的综合素质和舞台表现一定会有帮助。”事实证明,姜亦珊的“工张兼梅”对于她编排第一出属于自己首演的新剧目、塑造第一个属于自己的新人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008年,内蒙古京剧团牵头创作并排演新编历史京剧《大漠昭君》,这出新戏为博采众长的姜亦珊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成为她灵活运用各流派特长的“试验田”。
“新编戏既要好看又要好听,张派的唱腔婉转细腻,而王昭君是王妃,人物的形象、气质上可以借鉴梅派《贵妃醉酒》的表现手法,也略有虞姬哀怨的元素得以表现。”在反复揣摩人物的性格、境遇、思想状态的基础上,姜亦珊把张派唱腔和梅派的脚步、身段、眼神等结合起来,在创作中大胆借鉴梅派经典《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的动作造型和表演程式,集张派、梅派精华于一身,使这个与众不同的新昭君形象血肉丰满起来。在艺术处理上,姜亦珊和著名作曲家朱绍玉老师一起,反复修改,充分调动自己的艺术积累,让戏中的唱腔既华丽,又不失传统的神韵。如何才能体现昭君的大家风范,又保留新编剧的特色呢?为此,姜亦珊特意向戏路宽广的阎桂祥老师求教。在老前辈的启发下,她摸索出一种“京白带韵”的念法,让观众觉得耳目一新。
眼神、动作、韵味……强烈的创作欲望每天都在促使姜亦珊进行新的思考。排练厅没有暖气,需要戴手套穿棉袄进行排练;走在内蒙的街道上,姜亦珊体验着2000年前王昭君这个人物的境遇和内心:“如今我还不能适应内蒙的生活,想想昭君当年一个人来到内蒙草原,该有何等的不易啊!”
“昭君”登台,唱腔韵味浓郁,表演美轮美奂,厚重的主题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征服了观众,姜亦珊也因主演该剧荣获2010年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
“京剧的创新发展需要在摸索中前行。”对于新编历史京剧的“观众缘”,姜亦珊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做新戏的目的不是希望它能像《贵妃醉酒》一样传承下去,而是借鉴各种戏曲元素的一种舞台探索。“新剧目在舞台表现力上更为综合,很多年轻人不喜欢看老戏,而像《赤壁》这样舞台景观极具欣赏性的新戏,可以把孩子们吸引进剧场,这对于普及戏曲艺术非常重要。”
老师、戏迷、朋友……姜亦珊觉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她处处享受着各种“恩赐”: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爱人的关爱、朋友的帮助、大自然的赐予、时代的赋予,必须懂得知足惜福,必须心存感恩。于是她选择以慈善回馈社会,用文艺事业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让更多人来关注慈善。
2012年11月初,姜亦珊在长安大戏院举办了慈善京剧演唱会。在那场演唱会上,姜亦珊深感“如果仅仅捐票款,那毕竟不是我的钱,而是观众和爱心人士的钱”。于是她现场拍卖了跟随自己多年的《状元媒》中的宫装戏服,将拍卖所得55000元和票款共计259800元全部捐给了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梅兰芳、常香玉等艺术前辈都是慈善事业的先行者,既能达到为慈善募捐的效果,同时也宣传了京剧。”在姜亦珊看来,“商演没有这种快乐,我们虽然称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是吃喝不愁,如果能在自己的工作状态中既帮助了别人,又普及了京剧,这样演出会显得更有意义。”
近些年,姜亦珊除了踏实排戏,还以慈心善举温暖着那些急需帮助的人。2012年6月,姜亦珊又“忙里偷闲”,与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的工作人员一同看望了济慈之家的孤残盲童。济慈之家一群身患残疾却坚强可爱的孩子,深深打动了这位年轻母亲的心,她以母亲的胸怀拥抱着这些孩子,为他们送去了电子琴、毛绒玩具,为他们带去了欢声笑语。她还兴致勃勃地为孩子们演唱,她的演唱赢得了孩子们的阵阵掌声与喝彩。高兴之余,她鼓励孩子们多多学习国粹艺术,既增加传统文化修养,又丰富业余生活。之后,炎炎夏日里,她坚持参加慈善活动,为残疾人送去了慰问品和京剧工艺脸谱。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致使房山区受灾严重。闻之当地群众物资缺乏,姜亦珊第一时间以个人名义出资捐赠给北京残疾人福利基金会500床棉被。这些厚实的棉被发送到房山区十渡镇残疾人手中。她的爱心之举给残疾人带去了温暖与信心,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京剧人的社会责任,诠释了“人间有爱,世间有情”。
台上的姜亦珊用嗓音倾情讴歌这真善美,台下,她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奔走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将社会的责任、做人的道德、关爱的内涵升华和提炼。也正因为长期热衷慈善事业,她被授予了“北京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助残爱心大使”的称号。
“作为一个社会人,就理应参与公益事业,多奉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京剧艺术200余年所蕴涵并传递给人们的审美和价值观。比如《赤桑镇》告诉人们在国家利益面前要不徇私情;《锁麟囊》传递出乐善好施、善得善报的道理。” 姜亦珊说,参与慈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国家和人民给了当代京剧人这么多荣誉,我们就应该把公益事业当成自己的责任,尽自己的一份力关爱社会、奉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