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年忠 王伯超 李晓红 招惠芬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佛山 52800)
广东“体育之乡”兴衰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①
廖年忠 王伯超 李晓红 招惠芬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广东佛山 52800)
该文从经济、社会、文化的视角度,特别是从通过对经济发展因素、社会转型发展成因、体制转型、社会结构变迁、社会形态变迁、社会流动、人文因素、体育传统项目的传习方式等角度,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广东体育之乡的兴衰进行深入剖析,力图探索出广东体育之乡的兴衰的成因,为广东省重新铸就体育之乡的金子招牌提供一些决策参考。
广东省 体育之乡 兴衰原因 对策
广东是拥有“全国体育之乡”最多的省份,体育之乡为广东体育的发展出人才、出成绩,不但为广东乃至中华民族争得荣誉的同时,而且也带动了当地和周边地区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但是,在社会经济、人们的价值观念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广东作为一个体育之乡其社会形势、体育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前广东省部分乡镇的体育传统项目能够继续保持或者发扬光大的较少。更多的是出现了一些名不副实,原有的成名项目已成落花流水,许多体育之乡还在困境中徘徊;如曾经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的排球之乡(台山),培养出“亚洲球王”的足球之乡(梅州)、出过打破世界记录人才的举重之乡(石龙)等,这些有传统优势的项目基本上全部都垮掉了。
除此之外,一些乡镇原有的体育优势项目已经丧失,但却出现了另外一些新的优势体育项目来代替传统的体育项目。如东莞石龙的举重已走向了没落,但东莞却发展起了篮球,并在2004年3月喜获全国“篮球城市”称号,久负盛名的体育之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化现象呢?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帮助这些已经衰弱的体育之乡重构原有的辉煌,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内容。基于此,该文通过文献资料、实地考察、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广东体育之乡的兴衰进行深入剖析,力图找出如今兴旺的体育之乡其成功的原委和那些正走向西山的体育之乡其没落的因素,并摸索出相应的拯救和发展对策,以最大力量保存和维护那些昔日辉煌的体育之乡,重新擦亮体育之乡的金子招牌。
1.1 广东体育之乡的现状
多年以来广东省作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沃土,在20世纪的50年代起就开始涌现出了足球之乡、排球之乡等。改革开放之后,武术之乡、举重之乡也层出不穷。广东省多个体育之乡的涌现,给广东省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明显的示范作用,本省群众的健身意识、身体素质水平等都有了明显的提升。通过调研和分析得出,当前广东省共有全国体育之乡30个。广东省内的体育之乡包括了14个运动项目,分别分布于广东省的广州市、佛山市、东莞市、梅州市等,在这些地区东中东莞的体育之乡最多,数量达到了六个,广州市和佛山市各有四个体育之乡,肇庆市有两个体育之乡。广东省卫了更好的推动这些体育之乡的建设,于2003年省体育局颁布了《广东省体育之乡标准和评选办法》,并在2004年评选出十个体育之乡,其中佛山市共有三个,位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名。不少体育之乡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特别是1993年市场化“断奶”之后,梅县足球、台山排球也相继滑落,风光不再;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染导致河涌变臭变黑等原因,东莞游泳也日渐式微。石龙举重更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之同时迅速“消失”,然而,即便滑落,体育之乡仍然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如:梅州足球、佛山武术、东莞游泳。
1.2 广东体育之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虽然目前广东省“体育之乡”数量几乎占到了“全国体育之乡”的一半,但是在发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社会人口流动带来的影响,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经济、人文及政府决策因素等等。具体表现在:首先,在体育之乡发展观念上,很多都存在唯金牌意识。其次,在体育之乡的发展心态上,大部分都是急于求成的心理。再次,在体育之乡的发展模式上,缺乏体育的创新与改革。最后,在发展举措上,存在丢掉原有传统优势体育项目,转而发展包罗万象的“大而全”或是“小而全”的多种运动项目。
2.1 政府要不断提升体育之乡的示范作用
广东体育之乡作为本省、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基础,是省域内社会体育工作的重点。但是在开展的过程中因为对体育之乡缺乏长效的管理机制,导致体育之乡的发展质量产生良莠不齐的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广东体育之乡的发展质量,需要通过组织专家完善体育之乡的发展评价体系,加大对体育之乡的政策与制度支持,通过评估和规范管理,另外,可以通过评选的方法,评选出优秀体育之乡,建立体育之乡示范区,推动体育之乡的有效运转,真正发挥其特有的阵地和示范功能。
2.2 注重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工作的协调发展
广东省体育之乡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需要重视竞技体育与群众性体育的共同发展,将群众体育的发展视为竞技体育提升的基础。因此,首先需要体育职能部门加大两者协调发展的促进,积极的引导更多的群众关注体育之乡的发展,以平常心来对待竞技体育的结果。其次,要做好体育之乡优势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提升,在做好普及推广的基础上,让这些体育项目真正的为群众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手段。
2.3 以市场为基础塑造特色体育品牌
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广东省作为全国的龙头省份,省内各项社会事业、经济发展程度高。因此,在广东省体育事业开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借助广东省的这一区位优势,将有效的社会资源引入到体育之乡发展当中。要全面的打破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引导的机制,通过社会力量、市场资源等优化,提升体育之乡发展模式的灵活性。各个体育之乡的行政管理部门要及时的转变思维,将传统的优势项目及时的推向市场,打造优势品牌,促进体育之乡的快速发展。
3.4 体育之乡与当地文化生态环境要契合
广东省体育之乡的运动项目之所以成名,就是因为这些运动项目能够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契合,很好的融入到当地的风俗民情当中,成为非常具有乡土特色的体育文化实践活动。因此,广东省体育部门要遵循特色体育项目与生态环境的统一性,促进广东省区域体育之乡的快速发展。在深入调查广东省区域生态文化特征的基础上,为体育之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沃土。
3.5 省内不同地区的体育之乡要错位发展
广东省各地区体育之乡的发展是在全省一盘棋的范围内,通过准确的区域体育生态定位,发展具有特殊和优势的运动项目。在规划的过程中要避免大而全等思想,而是按照当地的文化、体育基础特征,抓住发展的重点,避免由于简单的重复导致的体育、人力、财政资源的浪费。因此,这就要求广东省体育管理部门,指导各个体育之乡因地制宜,实施科学的错位发展。针对实效性低、群众普及程度较差、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可以暂时不发展。在将有限的人、财、物高效利用的基础上,提升体育之乡发展的针对性。市县各地区体育之乡资源互补、扬长避短、错位发展。为广东省层次分明、特点突出的体育之乡奠定良好的基础。
3.6 注重适于本土地理环境新运动项目的开发
体育运动的发展除了受经济人文文化的影响外,地理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例如:龙舟、跳水、游泳、漂流等项目,所以要保护与发展体育之乡,必须保护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地理环境,另外还可以利用地理优势开发新的体育项目,例如:怀集“攀岩之乡”、清远“漂流之乡”就是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再如佛山西樵山狮王争霸赛,充分利用当地文化、地理环境和旅游开发,虽然还不是醒狮之乡,但其发展体育运动项目的举措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2.7 推动体育之乡项目进校园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为加强体育之乡体育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可以首先从政府行政方面建立相关保护机制;其次,可以开展“体育之乡项目”进校园工作,普及体育之乡项目的开展,另外针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评选出一批特色体育之乡、传承馆、传承人等,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相关研究课题项目,构建一支专业性强、素质高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队伍,为广东省体育之乡的兴盛打下坚实的基础。
[1]祝振军.广东省传统足球之乡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6):20-23.
[2]陈剑昌,宋允清,张爱平.广东省区域体育的协调发展[J].体育学刊,2005(4):44-45.
[3]廖年忠,陈琦,吕树庭,等.广东体育之乡[J].体育文化导刊,2010(1):4-7.
G812.7
A
2095-2813(2014)11(a)-0211-02
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2010年)。
廖年忠(1976—),男,江西赣州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