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洁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术科系 湖北武汉 430200)
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在当今大环境下的发展瓶颈
赵玉洁
(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科技学院术科系 湖北武汉 430200)
武术是经过千百年来的沉淀形成了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已不能真正反映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21世纪的今天为了跟随时代的潮流竞技武术慢慢走向舞台。然而我们更应该注重传统武术的发展来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打好“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方式的改革,对外立足于增强文化软实力,展示中国形象的和平崛起的实际需求,这将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实践的具体载体。
武术 发展 现状
马克思认为:人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武术来说,是否得到国家有效行为的大力扶持和强力有效的驱动,对于武术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孙子兵法》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从古至今各朝都把发展军事实力作为国家安全任务的重中之重。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军事以高科技为主的武器在全世界广泛运用,让冷兵器和徒手搏斗的武术的地位越来越低。1901年清政府废除了武举考试制度,于是国家瑰宝武术从军事舞台便慢慢退出了。在当时,武术发展不仅失去了国家的扶持和推动,而且还遭到当时政府的禁止习练(或许是防止老百姓对政府不满而引发暴乱)。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武术发展开始了20世纪上下求索的艰难历程。
当今竞技武术的产生是中国为了迎合西方体育文化的产物,也是为了迎合世界潮流对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模仿后所形成的“现代化武术”,还是近几十年一些所谓的体育名人“发明”的一个迎合潮流的新名字。在正式出版的武术材料包括武术词典、百科全书等资料中,对竞技武术这一名词没有一个界定标准。所以竞技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到后来的“繁荣”引起了很多体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在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体育委员之一兼职国家武术队长的蔡龙云曾指出,武术从创始以来,一直围绕着技击和武路双方面发展。这思想在当时引发了武术界众人对武术性质的大讨论,但是从讨论情况来看,大部分武术学者认为武术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技击仍然是它的本质属性。所以大部分学者对竞技武术本质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技击层面,并且对于技击的认识则汇交在搏斗实战,从而形成了套路运动员只能演练不能对抗、理论上的认识和现实之间的激烈冲突。
然而一直困扰国人的一个问题就是:武术怎样才能加入奥运会这个大团体呢?这不仅能提升中华民族的荣誉,而且会直接影响着武术项目的综合发展。如何促使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是当前竞技武术奥运发展研究的热点。从竞技武术发展市场及发展规律来看,当今武术发展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抗性质的散打和表演性质的武术套路。武术发展所追求的西方体育的运作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武术全面大发展的瓶颈,它也是阻碍武术走进奥运的原因之一。
2.1 传统武术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
当前社会全球化正处于快速的发展中,然而随着经济一体化,文化开始融合并呈规模化发展的趋势。武术是一种独特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也是一个强大的宣传工具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桥梁。武术的理论来源于道家哲学的本体论、太极哲理、古朴的周易学说、孙子兵法、五行学说等,所以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博大精深给国人一直都是一种神秘的朦胧感,作为国人尚有此感触,然而走向国际大舞台后的武术被世人所接触后是否还会给人此种感触呢?
中国的传统武术已发展了几千年,门类派别繁多、内容极其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其特点鲜明、技术简单、有些动作难度不大等具有一定的的群众基础。这是传统武术发展到今天而不衰落的原因之一。传统武术的动作比较简单易懂、动作难度不大,对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掌握没有要求,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和广泛的适应性,是增进健康的运动项目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娱乐时间越来越多,有一部分群众参与到传统拳法练习中,其目的就是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传统武术的健身机理如套路中的屈伸、回环、跌扑、跳跃、翻转、滚翻等动作,可通过内在的调节和呼吸的配合促使人体各个器官的积极参与,如太极拳、八卦掌、八极拳等传统拳种。因此传统武术逐渐发展成为特色大众体育项目之一,既能适应大众休闲,同时还促进传统武术的发展。虽然这只是传统武术发展的冰山一角,但是我们还是看到了传统武术的发展,这也是作为一个武术人值得高兴的地方。
2.2 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
现代社会被西方文化充斥着,各种洋节的出现,各种西方的东西满世界跑,小到手机、电脑等日常生活的电子产品,大到汽车、机器等物品。甚至还有餐饮、影视等软文化的袭击让现代人们认为西方文化比东方文化好,甚至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于是认为武术的发展也应寻求西方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等等。这种想法和理念摧毁了一部分国人心志时就已埋下祸根。21世纪的新中国人们喊出了科技强国、文化大国的响亮的口号时,我们应该如梦初醒,尽快理清民族传统文化秩序上的障碍,学习其长处摒弃自己的弊端,借机揭武术之旗,奋力振华夏文化之雄风。
武术的文化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集合体。武术中的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的融会贯通,不仅仅是哲学理念上的体现,还是地理和文化上的大合体。而具有普遍意义的武术流派和具有显著少数民族特质的地方性武术,不但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有文化遗产,还是不同民族的文化个性展示。几千年来的实践证明,违背武术发展规律和抛弃武术特质的改革或改良必将给武术的发展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就如当前人们把武术分成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一样,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当今武术改革后出现了文化断层所造成的。
3.1 武术发展不利的外在原因
从20世纪90年代的《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开始推广和引领创新难度动作加分的规则以来,武术套路比赛就走上了更高、更难、更美、更新的方向,于是忽视了武术的本质属性技击性的体现。更多的是站在竞技武术发展的角度上提出来的口号,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武术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颇。当今社会的武术发展更多的还是以顺应时代发展的竞技武术为主,而竞技武术的特点之一就是高、难、美、新的四种口号,如果武术继续以这样的姿态发展下去更多的是向西方体操化、舞蹈化的方向迈进,那么最后的结果谁也不知道将会变成什么样子,从另一个方向来看竞技武术的发展与所取得的成就还是挺大的,只是我们担心很多濒临失传的传统武术拳种会不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慢慢地消失呢?
3.2 武术发展不利的内在原因
习练人群的减少是武术得不到大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当今社会追寻的是西方竞技体育模式如跆拳道、空手道、柔道等,这些运动项目本质上是和中国武术有关联的,这几种技击运动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中国武术慢慢演变过去的,然而韩国和日本根据习练人群的追求需要改变了规则、动作、服装等让其更符合西方竞技体育的标准,所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追捧。然而正是武术的博大精深阻碍了习练人群的选择,对于国人来说武术确实博大精深,给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而且短时内的练习也不会有成效,更不用说外国人对武术的认识了,现在影视业越来越发达而且武术类型的功夫片,武侠片也是最受欢迎的影视剧类型,通过这些影视剧对武术的推广起到了帮助,但是也有了另一层神秘的面纱在上面。电影《卧虎藏龙》最具代表性。所以大多数习练人群选择了更加容易学习的跆拳道、空手道等。
我们也可以说武术是可以和体育划等号,由于西方竞技体育的统领所以武术只能委曲求全,然而这个全到底在哪呢?提高全民关注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发展传统武术的大众化、国际化进程,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才能够稳固和持久。越多的深入了解传统武术内部文化,越使人感到迷茫与尴尬。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修复人们思想上的创伤。不管怎样,当今的武术发展要更多地向后看,也就是要在现代体育文化的理念下,更多地注入传统文化的内涵。
3.3 未来武术的发展方向思考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国家提出了由传统的体育大国向着比肩美国、俄罗斯等体育强国靠近的体育目标,武术继续漫长而又深远的发展过程中,在当今的发展的大环境下,武术要面对的是新的挑战的发展模式。竞技武术继续朝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而且发展的速度也会越快越快,申奥的项目是以竞技武术为目标的。相对竞技武术传统武术的发展则要缓慢的多,首先,传统武术的发展缺乏一个所谓的发展体系;其次,传统武术的推广也比较缓慢,相对竞技武术的发展速度只能用龟速来形容了;最后,是国家在传统武术的推广上应该更加重视,传统武术蕴含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浓缩,所以国家在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上应该更加重视和支持。
其实把武术分为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这一说法本来就是一个错误的引导,让国人摸不清头脑的同时也阻碍了武术的发展。武术就是武术,为什么要有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之分呢?就好比筷子一样本来就不能分开,分开之后就什么也不是了,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武术的发展也是这个道理。希望以后国家对武术的发展从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综合考虑,不要一味地追求所谓的竞技体育最后把自己国家真正的东西变成了四不像,这可不是国人所愿意看到的结果。
只有国家行为的大力扶持和推动才能促使武术不断更好的发展,所以国家武术主管部门与教育部门协力配合进行推广,从学校开始抓起尤其小学和中学是武术承载的最好主题。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一个文化大转型期,各种文化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相互交流、碰撞、转生。武术也被迫从延续千年的主流文化圈中发生变化,被迫走向了下坡路成为让国人不解的边缘文化,武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大矛盾地步。这需要我们共同寻求一条解决之路。
[1]章韶华.需要-创造论——马克思主义人类观纲要[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2]王岗.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中的问题:文化模仿[J].体育科学,2006,26(7):71-74.
[3]温力.中国古代军事对武术发展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4):97-99.
[4]刘学谦.对国际化武术发展的几点建议[J].武魂,1994(6):28-29.
G852
A
2095-2813(2014)11(a)-01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