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余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①
王庆余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已是迫在眉睫,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来完善学生的职业体能储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确立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创建出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该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其次,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就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职院校 体育 教学改革 改革措施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大量社会需要的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本学科,自然其课程目标也应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相一致,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突出职业特色。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已是迫在眉睫,必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来完善学生的职业体能储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确立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创建出具有高职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
1.1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观念还较为落后
高职阶段的体育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独的教学手段,而应该是把竞技教育、生活教育、娱乐教育、健康教育都全面贯彻到体育教学中去。但是很遗憾,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观念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高职教育理念,还是以传授体育技能、体育知识为核心。这种理论和观念忽略了高职体育课程本身的创新性及“终身体育”的观念,导致专业课程改革与体育课程之间的相互脱节,对于高职教育既要全面发展又要突出专业技能的宗旨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1.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学时与职业能力培养发生冲突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将竞争生存能力训练与学习钻研能力培养相结合;将健全人格培养与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将专业技能培养与知识智能教育相结合。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高职院校纷纷增加了顶岗实习和校内外实训的学时,这样就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时大幅度缩水。据统计,全国只有25%的高职院校开设了两个学年的体育课程,其余75%的高职院校仅仅只开设了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的体育课程,远远达不到教育部出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学时要求。与此同时,体育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又被赋予新的内涵,希望能够通过体育教育来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技能、提升身体素质之余,还要发展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特定身体素质。这样一来,就使得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学时与职业能力培养发生冲突,亟待解决。
1.3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内容严重的脱离学生职业能力目标要求
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应逐步转向于重视能力的培养,而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技能、知识,但是高职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如“教学设施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管理不到位、教学形式古板单一、还不能将学生在体育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主动性与主体性完全体现出来”等问题,还没有结合高职学生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特点、个体自身特点来开展对应的体育课程设计,在体育教学中忽略了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顽强的意志品质、健康的心理,进而也会阻碍学生学习体育的能动性、主动性、积极性。
1.4 学生体育成绩量化考核不合理
从目前来看,高职体育教学的考核重点还是以学生的体育技能为主,采用量化打分的考核形式,但是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是偏离了高职教育目的。笔者认为在学生体育成绩量化评定的过程中,应该以“终生体育“意识的测试、运动机能的测定、“身体素质”的达标等综合指为评定因素,否则很容易出现体育教学评价不合理的情况。
2.1 围绕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每项体育运动都会充满极限、艰辛、困难、挑战,需要团队合作、需要团队团结、需要激励、需要勇气,才能够将困难进行克服。如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等个人项目需要强势的自信心和淡定、谨慎;篮球、足球、排球、接力跑等集体性的项目需要团队协作精神和全局意识;马拉松需要毅力和耐力;障碍跑、攀岩、撑杆跳高项目需要胆量和勇气。各种体育比赛都能够给学生营造出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品质。同时,要围绕高职院校的专业特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磨练学生的意识品质,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认知。如测量专业、道桥专业的学生,他们以后工作场所基本都是在野外施工,这需要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体育课程上可以让他们进行攀爬运动练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她们未来主要是以其甜美的微笑、美丽的仪态来为广大客户服务,体育课程上可以让她们选择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动作;会计专业、应用电子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职业生涯对于手指灵活性要求较高,体育课程上可以让他们进行手指练习和手腕练习;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体育教学培训方案,培养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审美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运动能力、竞争能力、创造能力、计划能力等。总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职业实践活动能力、学习能力。
2.2 “优化生命,终身体育”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儒学大师孔子认为塑造理想人格要“游于艺、依于仁、居于德、志于道”,由此可以看出,塑造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就是要精通体育射御。儒家文化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基础就在于人的身体教育和训练。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该积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粹,将其内化为学生的信念,融入学生的意识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定位于“优化生命,终身体育”,应该要让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掌握一定的医疗急救措施和卫生保健知识,学会能够提高身体素质的一项或几项体育运动方式,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培养豁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这会让学生终生受益。
2.3 制定合理的体育考核评价方式
高职院校体育考核评价应该实现多标准化,牢牢树立起 “促进发展、立足过程”的评价理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来源不同,各自的身体素质情况和年龄大小都不一,因此,应该在差异的基础上,来有针对性地制定各项体育合格标准,而不应该只用唯一的评价标准去衡量,以便能够促进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可以采取学分制管理模式,规定其在校期间应该要获得选修体育课和必修体育课的学分。必修体育课以传授终身健身的观念和一些体育技能、体育技术的基本知识为主;而选修体育课则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为主,由他们个人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来选择相应的体育课程;同时,对于那些参加体育竞赛并得奖的同学还应该给予体育课外学分奖励及奖学金,通过这类方式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值得注意的是,学分制管理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考核评价过程中,要有机地结合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要多关注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和学习态度。
2.4 努力加强课外体育教学
2.4.1 课外体育活动规范
学生工作部(处)统筹全校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制定《课外体育活动实施意见》,明确了在校学生早晨跑操、大课间广播体操、第七节或第八节进行课外锻炼的相关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完善监督检查,保证了当天没有体育课的学生能充分利用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2.4.2 体育社团活动丰富
高职院校以体育社团为重要载体,将社团体育活动作为课外体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每个体育社团均有体育教师指导,管理规范,做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安排”。不断探索学生有兴趣的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健身意识,激励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要求在校期间每人参加一个及以上体育社团组织。学校对各类比赛给予人力、物力、经费支持,形成了社团活动周周有,群体竞赛月月有,人人参与、个个争先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学校现有体育类社团11个,分别是:大学生武术协会、足球协会、篮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羽毛球协会、轮滑协会、街舞协会、瑜伽协会、棋类协会、交谊舞协会、大学生礼仪队等。
2.4.3 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组织实施工作
成立了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领导小组,由学校分管校长任组长,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处)、体育教学部、校医院等共同组织实施,并制定了《潍坊医学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细则(试行)》,测试环节由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负责,每年为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达到90%以上,并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按时上报。
2.5 加强课堂教学制度
为了加强教学管理力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该坚持以制度求管理,以制度求质量,以制度求发展,使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认真执行高职院校的教学规章制度前提下,结合体育教学特点,修订和制定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有效地保证了体育教学过程的规范化和有序化,有效地保障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定时举办教师教学公开课、观摩课,每年召开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反馈会。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地向教师进行反馈,并提出整改要求,尽快改进和解决。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该建立健全体育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该要涵盖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包括体育教学研究能力、体育教学效果、职业道德规范、教学方法运用、教学技能、课堂常规执行、体育教学文件制定等。体育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分为教学督导组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三部分,教学督导组通过听课、检查教案、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师教学实际情况,并以此进行评价;教师可通过相互听课、评课和教学经验交流等形式,相互了解教学情况并以此打分;教务处建立了学生网上评教平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通过网上评教系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评价优秀的教师有资格参加学校优秀教师的评选。
[1]司慧峰.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体育教学内容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3,22(9):102-105.
[2]张永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浅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安徽体育科技,2012,34(S1):134-136.
[3]周洽,缪本海.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45(1):109-114.
[4]陈振宇.浅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2,34(13):34-37.
[5]张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26(5):109-114.
[6]赵剑.关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3(3):190-193.
[7]卢俊.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3):209-213.
[8]朱志翔,张卫,周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5(3):190-193.
G807.4
A
2095-2813(2014)11(a)-0041-02
王庆余(1982,10—),男,内蒙古通辽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高职体育教学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