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要领”转化成“本领”的思考

2014-12-05 19:19朱春江李明
中国学校体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传接球卡片情景

朱春江李明

(1.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丰士小学,314405;2.浙江省海宁市丁桥镇新仓初级中学,314414)

将“要领”转化成“本领”的思考

朱春江1李明2

(1.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丰士小学,314405;2.浙江省海宁市丁桥镇新仓初级中学,314414)

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笔者认为小学生对于运动技术“会做”远比“会说”、“懂”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法的指导,弱化教法的展示,将文本“要领”转化成身体练习中的“本领”才是体育课的本位。现依托浙江省五城区(县)联合教学研讨活动(以下简称“五城区”活动)提供的丰富案例,结合笔者平时的上课、观课,谈几点想法:

一、媒介运用,要围绕技术的要点,把握时机

图片,将理性的技术要领变得感性;影像,将瞬间的动作定格;实物,更是多种多样,或是启发,或是帮助,或是迁移。从教学功能上讲,媒介材料主要是将“隐”变“显”,将“动”变“静”,将“虚”变“实”,以符合小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肢体空间感。

案例:一堂水平三的肩肘倒立课中,教师三次用到“肩肘倒立图解”的卡片。一是初学时,利用卡片直观地了解肩肘倒立的整个技术流程,帮助学生建立运动表象;二是让学生双脚夹卡片,后倒翻臀传递,以期解决翻臀时双腿分开的问题;三是两生合作,一名学生平持卡片于上方,引导另一名学生伸腿挺髋,用脚尖去够卡片,以达到充分推背、立腰、挺髋、伸腿的目的。

分析:课中一物多用,三用卡片,时机不同,获得的效果截然不同。如双脚夹卡片解决“分腿”问题,本没有错,但笔者认为“分腿”问题并不是学会肩肘倒立的关键所在,要让学生先“立”再解决“分”的问题。夹卡片时将初学者的注意力强化在了双脚如何夹住卡片上,增加了对初学者的额外要求,不利于本课后续学习。再如第三次用卡片,这里的卡片是一个目标,学生要“够到”这个目标,就要三角撑稳,伸腿挺髋,这与第一课时所学技术要领相吻合,起到了正面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媒介材料的应用,不管是利用其包涵的“信息”还是将材料本身作为辅助器材,要充分理解技术要点,把握好时机。

二、讲解示范,要注重技术的迁移,有的放矢

通过语言讲解,动作的示范,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了解要学的技术,或者能有效地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者错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笔者认为讲解示范要注重技术的迁移,力求精简,有的放矢。

案例:双手胸前传接球课中,执教教师并没有将传接球“蹬、伸、推、拨,迎、收”的动作要领背给学生听,也没有结合要领,按部就班地进行示范,而是与生活中的“开门、关门”动作相联系,利用两者的相似性,发挥学生的想象模仿能力,形成技术上的迁移。另一堂肩肘倒立课中,教师发现学生“举腿不稳”,就两次集中讲解强调手推背的位置,示范挺髋要领和帮扶方法,但学生看着教师做得轻松,姿态优美,等到自己做时,无论怎么用力推背、挺髋,即使在同伴的帮助下能坚持一下,同伴一松手,又“塌”下来了。

分析:小学生对冗长的抽象文字,或者是复杂的组合动作,一时是很难消化的,往往只能是“点”的接纳,因此不管是初学新授,还是纠错提高,都没有必要进行繁琐的“面面俱到”的讲解与示范。

如第一节课,教师将学生已经认识的“开、关门”动作,形象的嫁接到篮球的传接球技术上,优化了技能教学过程,提高了讲解示范教学的效率,而且形象生动,易被学生模仿接受。而第二节课中,教师采用的讲解与示范没有对症下药。因为只有当两肘内收、夹紧,与肩颈和上臂形成“三足鼎立”时,才能支撑稳当,如果只强调推背和挺髋,就像无根之木一样,必定“稳”不了。

三、任务导学,要善于技术剖析,逐个击破

技术剖析,就是体育教师要根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将学生不能“囫囵吞下”的复杂技术分解成易于“各个击破”的单一或简易技术。再以分步式任务,引导学练,让学生掌握完整、复杂的技术。

案例:肩肘倒立动作由3个环节组成:起始环节—身体后倒,两腿上举挺髋,两臂压垫;中间环节—两手撑腰,夹肘立腰;结尾环节—伸腿展髋[1]。执教教师采用“任务导学”的方法,通过“玩石头剪子布”体验仰卧举腿,翻臀后下肢的肢体空间感;通过“双人搭房子”的任务,由2名学生背对平躺,后倒翻臀脚尖相碰,解决翻臀幅度不够的问题;通过夹肘推背,形成三角支撑,解决“地基不稳”——夹肘支撑不牢等问题;最后通过“房子变高楼”的任务,提示学生要伸腿挺髋绷脚尖,才能盖成最高的“楼房”。

分析:教师没有对整个动作技术进行刻意的分解,而是通过一个个“任务”分解技术动作,使学生先掌握一个个“片段”,然后将“片段”串联成一个整体。教师没有照本宣科,学生也没有死记硬练,仿佛是踩着教师布置的阶梯,拾级而上。教师设计的体验“任务”与所学技术非常吻合,形成了正迁移,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情景体验,要把握技术本质,有机结合

利用学生热衷模仿、想象丰富、角色体验活跃等特点,通过讲解(讲故事)、情景诱导、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情景创设,融入情景,在情景中体验运动技术,从而更生动地掌握好技术要领。

案例:此次五城区活动,多节课运用了片段式的情景教学。如肩肘倒立课中,有的教师在“后倒翻臀、举腿挺髋”环节设计了“花朵”的情景,并要求将“花瓣”立起来,团队合作,开出一朵朵美丽之“花”,以引导学生充分翻臀,调整下肢上举后在空中的形态;有的教师在“夹肘支撑,伸腿展髋”时,采用“搭房子”的情景,引导学生夹紧双肘,打稳“地基”,充分伸腿挺髋,搭出最高“大楼”。也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营造情景,进行技术教学,如前面提到过的在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教学时,引导学生与生活中“开、关门”的动作联系,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分析:情景教学应该是为技术动作的教学服务的,技术动作与“情景动作”不但要有相似性,而且其本质要有实际的联结点。情景教学只为制造学习氛围,或者是进行刻意的技术嫁接,可能得不到正迁移的效果,甚至会形成技术动作的负迁移。笔者听过的一节五年级的“弯道跑”教学。执教者在课的开始阶段,引导学生模仿飞机,展开双臂,集体以“走”弯道的方式体验弯道跑。过程中教师反复问学生“体会到什么”,学生也很“听话”,纷纷说要“向内倾斜”。但在此情景下学生是体验不到“离心内倾”的,这是个“假体验”。所以在利用情景组织教学时,一定要把握运动技术的本质,不能牵强附会,刻意而为。

五、游戏竞赛,要融入技术应用,拓展外延

浙江省教研员余立峰老师曾提出一堂课的“三个一”—一个单一动作、一个组合动作、一个游戏(比赛)。笔者觉得这符合人的运动能力发展规律和终身体育思想。体育课堂不仅是教技术、学技术,更要通过有技术渗透的游戏、比赛,实现技术的内化与迁移,让孩子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

案例:五城区活动中,一位教师上“双手胸前传接球”第四课时,他先是复习了单一的动作—原地的双手胸前传接球,期间重点强调了“接球”的动作要求,并纠正了传球的力量和角度问题。接着,分别设计了由易到难的六组“传球跑动”游戏:左右横向运球后传接球;前后纵向运球后的传接球;传球后跑至本队排尾;传球后跑至对方排尾等。在每一组游戏的间隙,教师也不失时机的渗透一些技术问题的纠正,时刻把握住技术要求这一主线。

分析:教师立足于“单一动作”的技术要求,没有一味地教、练双手胸前传接球这一单一的技术动作,而是通过几组听信号移动中传球比多或者比失误少游戏,对原地传接球技术进行延伸与拓展应用。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技术,组合其它一些身体运动技术,很好地营造了球类比赛中“人动球动,机动灵活”的思想意识。要让学生领会、掌握文本的技术知识,不能只停留在单一动作技术的内涵理解,还要了解其外延,如双手胸前传接球在比赛中怎么用,传的时机是什么,接球后如何护球等。

体育教学中,要将文本性的“要领”转化成学生的自身“本领”,归根到底还是要“贵在得法”。一方面要尊重规律。充分把握所教学生年龄段的特点,遵循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从仔细分析教材,充分理解所授技术的角度出发,不断创造出合理且实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精于设计。充分了解学情和教材,仔细推敲设计每一个环节,提高学习技术动作的实效性。

[1]刘颖,何远辉.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肩肘倒立教学引发的思考[J].体育教学,2013,7.

[2]李晓燕.寓练于玩:田径训练照样精彩[J].教师,2011,11.

猜你喜欢
传接球卡片情景
情景交际
卡片排一排
倒过来的卡片
提高学生足球接控球能力游戏三例
关于中小学传接球教学的三点思考
石化企业情景构建的应用
一张卡片
脚内侧快速传接球教学设计
楼梯间 要小心
把美留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