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通海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310018)
以技能为载体引领教学增值
——以2013年浙以江省能五城力区(为县)核第四心届小关学体注育教教学研学讨活价动为值例
陈通海 (浙江省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310018)
课程定位是发挥课程功能的出发点,在目标引领内容的指导下,教师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价值取向和课程目标的定位是核心问题,挖掘了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决定了怎么样的教学设计。基于此,以发展体育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设计思路,可以让教材内容发挥最大化的价值功能。这样的教学设计视角给一线的体育教师带来实践教学启迪意义和参考价值。笔者就结合2013年浙江省五城区的体育教研活动,一起分享教学理念上的启发。
1.教学理念先行,探讨教学设计新思路
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设计思路,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呈现出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设计来呈现课堂教学,目的是为了探讨课堂教学多元途径,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如,本次五城区体育教研活动,深入研究体育教学顶层设计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探讨。通过篮球传接球和肩肘倒立的两个教材内容片段的研讨,分别呈现出不一样的教学效果。正如省教研员余立峰老师所说:“在本次活动中,呈现出两种教学方式,一种是经验为先,感受体验式。如,以江干区陈老师《肩肘倒立》和南湖区孙老师《胸前双手传接球》的课为代表;另一种则是知识为先,如,另外四节课是以传授肩肘倒立、胸前双手传接球的技术动作要领入手,通过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不断练习、纠正动作等方式进行,是一种以认知规格式为代表的传统型课堂模式。为什么会产生这两种呈现方式,如,江干区《肩肘倒立》和南湖区《胸前双手传接球》两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再通过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围绕技术动作所具备能力发展的角度入手的,让学生在趣味练习中体验技术动作,再过渡到技术动作学习的层面。导致呈现这两种不一样的教学设计和呈现方式的原因在于对《课标》的不同理解。这两种呈现方式,给一线体育教师带来课堂教学的追求是完全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正确把握《课标》要求,它是处理教材和教学呈现方式的前提。把《课标》与教材内容对接、与实践课堂教学相结合。总之,深入研究细化《课标》内涵,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拓展教学视野、增加课堂教学厚度。
2.单元构建新维度赋予教学新途径
单元教学是体育教学最为基本的结构,突出“目标引领内容”的理念。单元的构建模式是为体育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思维角度、方式和方法,而并非是将单元教学的构建维度固定在一个模式里面。本次五城区的教研活动,给笔者带来的单元构建模式的启发,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单元教学,如,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角度来要求教学目标达成。基于此,本次教研活动采用同教材内容不同单元教学研讨,意图在于启发教师教学思维方式的改变,可以从《课标》的角度去理解体能、技术、运用三个单元教学构建,根据这三个维度单元构建上课课时比例关系,如,水平二阶段,可以是技术(小)、体能(大)、运用(中),水平三阶段是技术(中)、体能(小)、运用(大)。就具体课时教学时,还应该综合考虑具体情况而去把握比例。如,水平二,四年级南湖区《胸前双手传接球》通过多种变化路线,进行传接球的练习,不断激发练习积极性,突出发展体能的价值。又如,水平三,江干区《肩肘倒立》,以搭房游戏与组合练习的形式,让学生运用肩肘倒立技术动作,强化发展学生体育运动能力。
因此,从单元构建的角度来看,单元建构是为了实现学生运动能力的更好发展。《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要以技术教学为主线,以体能发展为核心,以应用为最终追求为目标,突显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理念。
体育能力是以运动技能的学习为基础,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统一于体育活动练习之中,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增值。笔者结合本次五城区教研活动,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形式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探讨课堂教学的增值效果。
1.教学目标延伸有层次性
《课标》提出目标引领内容的教学思路。如,本次五城区教研活动,江干区《肩肘倒立》和南湖区《胸前双手传接球》两节课,凸显了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核心,目标引领教学内容的教学意图。是对目标引领内容的内化,是体现教学目标的增值。两节课中,教学目标清晰明确,通过不同规则的搭建房子游戏和不断在变化移动中进行传接球的趣味游戏,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学中,教师强化学生不断尝试运用自己的身体去模仿各种各样的练习与游戏,引导学生身心进入体育练习之中,有层次的提高教学目标。通过这样方式的引导,让教学目标增值具有层次性,逐步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2.教学内容选择有多样性
在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核心目标的理念引领下,教学内容的选择变得多样而全面。可以从发展能力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从体能、技术、运用的角度构思具体练习内容、方法等等。如,江干区《肩肘倒立》在教学内容设计时候,体现出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跳出动作教能力的思路,如,准备活动采用改编版的“石头剪刀布”游戏,在基本部分中采用搭房游戏以及组合练习等等,从不同形态倒立游戏导入,又通过空中不同姿势的倒立变化游戏和非规范的倒立支撑练习来发展学生肢体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教师又通过简单的动作组合练习,从运用的角度,进一步体现教学内容的增值性。有利于学生拓展性思维的培养,充分挖掘组合动作的练习价值。总之,教学内容增值给课堂教学带来丰富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更好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3.教学评价方式有多元性
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评价的要素。传统教学评价关注是技术动作结果的标准程度。技术动作仅仅是一种承载发展体育能力的一种载体,不能以掌握动作技术与否做为评价目标的唯一标准,要打破动作标准评价思维,寻找技术动作背后的学生能力发展的多元评价标准。如,江干区《肩肘倒立》,笔者就思考可以通过非规范化的倒立动作,来评价不同学生的协调、控制能力,引导教师去关注教学过程的评价,不同的动作质量反应出学生不同时间段的体育能力发展水平,如,南湖区《胸前双手传接球》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教师以从学生的移动速度、方向判断和时机把握的角度去评价学习效果。通过本次研究活动受到很多启发,评价更加关注实际运用的能力,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评价的多元性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教学增值空间。
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重技术,轻能力”的现状,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方面,不仅仅停留教教材和技术本身的角度层面,更应该从教材功能与价值的维度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发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应该要正确处理好技术与能力发展之间关系,以教材功能与价值学习为导向,以技能学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积极探索以发展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不断增加课堂教学的价值。
1.体能与技能的相互渗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运动技能学习是学生进行一切身体活动的基本载体,是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着力点。《课标》提出:“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如,南湖区《胸前双手传接球》课中,教师依据《课标》运动技能的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即提高基本身体活动和完成体育游戏的能力,初步掌握多种体育活动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传授传接球技能方法、原地传接球、移动传接球、“开门与关门”等练习,突出技能练习为载体,同时又有效发展体能。又如,在移动传接球过程中,教师安排原地运球接传球、前后移动传接、左右移动传接、二对二面对面跑位传接、二对二前后交替跑位传接、四人二球交叉跑位传接等练习,多种形式的跑动、传接球方向的变化,不仅体验了动作技能,而且还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把各种身体素质练习融入传接球技术练习之中,充分地让体能与技能得到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技能运用与组合游戏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标》指出:“在小学阶段,要注重体育游戏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在初中阶段,要注重不同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因此,在小学教学中要把握以能力为先、技术在后的教学思路。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发展学生的粗略技术应用能力是最合适的时机,不能为了技术学习而教技术,应该把技术与游戏进行有效的融合,不仅促进学生技术应用拓展能力,而且还为今后技能学习储备了多元能力。如,本次五城区教研活动,在技能目标达成中体现技术“无痕”,在技能教学中体现了儿童化、趣味化、游戏化的教学思路。又如,江干区《肩肘倒立》在基本部分环节中,由搭房子游戏引入,通过两人或多人合作练习,增量练习的兴趣和参与度。又通过搭建矮楼房到搭建高楼的难度逐步递进游戏,自然而然就到达了翻臀露背的目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感知臀部用力上翻的时的本体感觉,搭建独立小楼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翻臀露背动作,通过拍手检验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控制肢体,翻臀之后做到双膝过头,让腿在空中停留。总之,在搭建房子游戏过程中融合了控制身体平衡的方法和技巧的能力储备学习,真正体现出技能目标学习的“无痕”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教材学习与发展能力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课标》指出:“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教教材和教技术动作的角度出发,而应该更注重是用教材去教内容,用教材价值与功能去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如,江干区《肩肘倒立》和南湖区《胸前双手传接球》两节课,在教学设计中都明显体现出“用教材教内容,发展能力为主”的教学理念,以教材学习为载体,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思路。这两节课中,充分把握教材功能与价值,渗透组合练习的设计意图、渗透技能应用的教学思维、渗透发展学生多元能力等。又如,江干区《肩肘倒立》课中设计组合动作,即前滚翻接肩肘倒立,在第一课时出现,虽然存在的争议观点,但是笔者认为组合练习的设计意图,是基于发展学生学习本教材内容后的运用与锻炼能力和能力发展多元的角度考虑,这样设计意图给我们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启发。如,基于能力发展角度设计组合练习中如何呈现出学习能力的储备价值,在单元教学中组合练习设计如何把握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等等,留给我们一线教师更多值得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总之,在本次研讨活动,呈现出不一样的教学设计和呈现方式,原因在于对《课标》的不同理解。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如何将《课标》的顶层设计的理念与实践体育课堂教学相融合无疑对当前体育课堂教学具有突出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